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25147
大小:61.5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3
《《银行周报》与银行公会自治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银行周报》与银行公会自治意义被遮蔽的历史黄金时代,上海有一份重要的金融媒体,《银行周报》。关于这份刊物,后来的资料介绍很简单:'‘这是我国现代创办时间最早、刊期最长的一份杂志,也是当时国内惟一的一份经济类杂志。1915年春,中国、交通等七家银行共同筹建上海银行公会,为了加速我国银行业的发展,需要传播金融知识,加强银行理论和实务的研究,1917年共同创办了《银行周报》。从1917年创刊,《银行周报》一直发行至1950年3月才停刊。30多年来,共出版1635期,从未间断。上海是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源地,到30年代已具有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银行周报》伴随中国金融走过了30多年
2、的发展历程”。如果读过与此相关的一些历史资料,人们能够发现,这样的介绍性文字,遮蔽了很多内容。一方面,这份杂志虽然出刊年长量多,资料丰富,但由于经历了从民国向新中国的变迁,很多内容被视为买办资本主义的流毒,在三反五反和文革之中,绝大多数杂志被人为销毁,现在在中国大陆要找到一份《银行周报》原版,已经变得非常艰难。因此后人的介绍,就只能望文生义,打一些擦边球,说一些大概的情况。另一方面,则是遗失或者遮蔽了与这份金融类专业杂志有关的思想性和社会效应。从一些零星的回忆文章,或者从海外保存的相关资料看,这份杂志完整地体现了当时的银行家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思考,而且这些思考不仅有效捍卫
3、了银行家们在市场中的权利,而且以这本杂志为中心,银行家们由此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民间联合机构,形成了一个与市场权利有关的,甚至是与政府和市场分工秩序有关的话语权平台。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上海,《银行周报》不仅是一份媒体,还是一个民间非政府机构,一个市场自治社会的交流中心。正是沿着这一本杂志的非政府组织的效应命题,我们才发现了一个令后人赞叹的社会现象。围绕《银行周报》,首先是出资方成立了联合会,形成了一个思想和话语权的同盟组织,接着,在此基础上,上海的银行公会得以成立,并积极参与到了当时整个中国的金融市场的秩序构建中。向自由汇聚这是一个长达10年的过程,1917年5月27日,几名
4、年轻的银行家经过简单的筹谋,推出了《银行周报》的首发式。核心人物有2个人,一是张嘉❷,另外一个是宋汉章。宋汉章是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总经理,张嘉❷则是副经理,两个人共同的思想理念,是要尽快摆脱国家和政府对自由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全面引进国际金融法规来管理自己的银行。这当然是视野开阔,志存高远的使命,宋汉章和张嘉❷之所以有如此理念,完全在于他们的求学经历和知识结构。宋汉章毕业于当时的上海中西学院,张嘉❷更是在日本东京庆应大学拿到了财政学的学士学位,二人对西方金融管理,对西方的市场秩序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因此急于在自己的管理范围之内推行自由金融理念。这样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构成
5、了当时上海金融街的一种风尚,一大批认同自由金融理念的年轻银行家聚集在宋汉章和张嘉❷周围,所有人都基本上走出了传统中国钱庄的管理方式,系统掌握了西方现代银行的管理模式。李铭,刚过30岁的银行家,在日本山口高等商业学校主修银行学,回国之后在杭州发展,一段时间之内很快成为浙江银行的业务高手,他的基本理念正是自由银行制度,坚决反对政府和官僚对银行经营的干涉,并着手将官商结合的浙江银行,改组成真正意义上的私人银行。由此,浙江银行摇身一变,成为浙江地方实业银行,并且从杭州搬迁到上海,成为一家真正面对上海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中国本土银行。徐陈冕,本名徐寄❷,浙江温州人,著名金融学
6、家。其父好友徐某无子,病危时要求过继一子,于是将其出嗣改名为徐陈冕。和李铭同在日本山口髙等商业学校求学,银行学学士。回国之后,长时间管理中国银行的一些地方分行,曾任温州师范监学、浙江兴业银行副经理、董事长、上海商会理事长、中央银行监事等职,具有丰富的现代金融管理经验。另外一个与徐陈冕长期合作的银行家是徐新六,伯明翰大学的理学士、维多利亚大学的商学士,后又在巴黎国立政治学院学习国家财政学一年。1921年任浙江兴业银行董事会秘书,不久为总办事处书记长。1923年为副总经理,1925年升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徐新六的银行经营理念,同样是自由市场思路,在他的治下,浙江兴业银行广设分
7、支机构,以一种完全市场化的方法,吸收各地存款,扩大银行规模,为当时银行业发展的典型之一,到抗战前夕,这家银行的分支机构已经达到35处。陈光甫的创业经历,更具有自由市场的色彩。他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沃顿财政学院,满脑子都是银行的自由发展,以及对政府干预银行经营的深恶痛绝。回国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他主持的江苏省银行从南京搬迁到了上海,而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避免江苏地方政府的干扰。这几乎是对传统官商结合体制的一次挑战,很快引起了江苏省政府官员的集体反对。于是,陈光甫一气之下,辞去经理职务,转而投奔著名的张骞和张嘉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