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

“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

ID:32625008

大小:65.07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2-13

“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_第1页
“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_第2页
“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_第3页
“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_第4页
“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所谓哲学基本问题,应该是哲学所有问题的“灵魂”,正是哲学基本问题统摄着其他全部问题,并使所有的问题都趋向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已经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大体上包括两种观点:不承认有哲学基本问题,承认有哲学基本问题。其中第二种观点占据主流。但是,至于究竟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则众说纷纭。一、作为“反思的思维方式何以可能”的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是“一切科学之女王”,因而只是思维方式提到哲学的命运,有一句最为经典的概括就是“哲学是一切科学之女王”[1]。仿佛一切学科在人类理性无限地追问下去的时候,都

2、会自然而然地提出与该门学科相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古希腊的哲学家早就认识到了哲学的这一特征,并因此把哲学称为“一切科学之科学”。所谓一切科学之科学,这一命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第一个方面,可以从逻辑上看,或者从内涵上看。因为一切科学所联盟追问的问题,总是被理性引领到一个“绝对无条件者”上去,只要一个人的理性是健全的,他就自然会追问下去,以至于无穷。康德曾经把人类理性的这一先天性的特征称为“人的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1]。也就是说,对事物的绝对无条件者的原因的追问,是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天然本性,是不可克服的。哪怕是遇到了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理性也绝不会罢

3、休。因此,如果说一切学科的学术探索都是趋向于一个绝对无条件者的,那么,就在逻辑上决定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要回溯到哲学,并只有在哲学的意义上才获得了该门学科的绝对的根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它能够为一切其他学科给予奠基。哲学是使一切其他科学成为可能的绝对的条件。如果没有哲学提供该门学科的绝对条件,那么一切属于该门学科内部的问题都将是没有条件的。因此,哲学才是一切科学之科学。2哲学“四海为家S因而只是思维方式第二个方面,哲学“四海为家J乃是因为就外延来看,哲学无所不包,即前文所说的,没有任何存在不能够被纳入到哲学的思辨之下,以求获得该事

4、物的概念的解释,亦即该事物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哲学看起来如此“悲惨,'的命运呢?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哲学无家可归,哲学四海为家,,的根本原因了。举凡我们所知道的学科: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等,都有自己的最基础的理论根基,这些根基全部都被冠以哲学之名,比如,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等等。需要强调的是,当我们提出一门科学的哲学的时候,并非是这门科学与哲学之间发生了“交叉二因而才产生了一门“交叉学科雹毋宁说以该门具体学科所命名的特殊哲学,实际上正是该门学科的逻辑前提,而非两门外在的学科交叉所产生。比如,“政治哲学”并不是由“政治学”和“哲学

5、”交叉所产生的。政治哲学恰好是政治学所以成立的逻辑上的前提。因此,从上述两个层面看,哲学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看,都是无所不包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把哲学看作每一个学科的奠基之作,那么,所有的领地就全部被归属于具体的科学,而把哲学排除在外了。这样也就导致了哲学无家可归,却四海为家的局面了。然而,这对于哲学来说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恰好表明了哲学无处不在的绝对本性,因而也就获得了科学上的王冠之称谓,也因此获得了最高的尊严。3哲学只是抽去质料的“纯形式”,因而只是思维方式现在,如果我们把各门具体科学所提出的基本问题都抽掉,那么,哲学似乎就剩下了一个“空壳”,如

6、果用哲学的术语来说,所有的具体科学都可以看作某种“质料”,而哲学则只是如何认识这些质料的“形式”。哲学可以思考一切问题,但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抽掉以后,哲学就没有问题了,因而它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就是思维的纯形式,即人类在使用他的思维的时候,是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来使用思维的。通常来说,那些被哲学以外的一切科学所使用的思维,称为是知性思维,而哲学则是它所独有的“反思思维”。知性思维总是和它所思考的对象直接融为一体的。因此,在其他一切科学当中,从事科学认识活动的主体——科学家,是不必追问:我对对象的认识,是不是对象本身?或者说,我能否具有认识对象的能力?这就是

7、说,在一切其他科学的认识活动中,思维直接指向了该门科学的对象,而认识者从来没有返身出来,去追问我们是否具有认识对象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在一切其他科学的认识活动中,那知性思维的认识全部都是不自觉地被使用的。即便在人们不能够认识对象的规律的时候,人们也从来没有在根本上去怀疑人们具有认识对象的能力,而只是认为,只是目前还没有认识而已。因此,一切其他科学认识中,也就是在知性思维当中,认识者总是有一个不是问题的承诺,这就是:我们应当是能够认识对象的。这便是一切知性思维所服从的“不自觉的无条件的前提”。现在,哲学的出现,就是要挑战这一不被作为问题的问题,即反思的思维方式是

8、何以可能的?这一问题就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