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548482
大小:56.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1
《关于谈话功能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谈话功能的思考转载传媒学术网作者:张颂 关键词:语言传播┊阅读:358次┊广播电视中,一直存在着谈话形态,如:广播谈话、对话,电视访谈、论坛……这确实是一种具有魅力的形态,人物状态显得亲切自然,话题范围显得灵活宽泛,逻辑严谨度要求比较松,话语冗余度可以比较大,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争先恐后,令人耳不暇听。尤其是那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时候,往往会让听者专心动容,乐此不疲。因此,这类节目至今仍然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谈话形态备受青睐,大有扩张泛滥之势。虽然说还没有走到“真理跨过一步就会变成谬误”的地步,但由于相关的理论已经出现了偏颇,
2、对谈话节目尤其是电视谈话节目,推崇备至,所以的确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了。一我多次引用恩格斯的观点——语言是在群体劳作中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情境下产生的,那意义相当清楚,既肯定了语言的社会性,又肯定了语言的心理性,既排除了语言的单体性,又排除了语言的私欲性。所谓“非说不可”,起码有两层意思:一是生存、生活的需要,必须说话;二是沟通、交往的便捷,说话最好。另外,应该强调,可以不说就不必说,无病呻吟就不算说。因此,有声语言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极其重要的精神轨迹和文化历程。这也是“慎言”的显性含义吧!自从有了文字,语言的保留和传播扩大了范围,延续了时日,文字语
3、言愈益精细,有声语言却显得散漫了。人们以为,反正没有流传后世的价值,只要当下说得清楚、听得明白,何必字斟句酌、劳力费神呢?于是,有声语言的“在场”“当下”“冗余”“易碎”,就同它那“真切”“鲜活”“自然”“随意”一起,代代传承,习以为常。假如加上一些书面成分,就说它“文绉绉”,假如表现一些修辞意向,就说它“太做作”。这就为语言的随波逐流、鱼龙混杂留下了某种空白,那些洋腔洋调、土腔土调,便可乘虚而入,真正的文学语言——规范、准确的语言倒要退避三舍。我们推广普通话的举步维艰,恐怕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有谁否认过谈话的功能吗?面对面交流,不但看清了全部背景,而且看
4、清了整个人,不但听清了全部内容,而且听出了肢体、眉目显露的“言外之意”。难道这不是常识吗?在人际传播的范围内,由于其在场,所以自然随意,由于是当下,所以真切鲜活,不过,正因为它冗余,所以要有具体情境补充,正因为它易碎,所以产生驾驭能力差异。过分冗余、易碎,就会造成干扰。当文字语言兴起,才锤炼和锻造了人们表达的深邃和丰富。那“不在场”、“历时性”、“广泛性”、“精美性”就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了。歌德和艾克曼的谈话,丘吉尔的炉边谈话,并非“有闻必录”,音声化走到文字化,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人际传播终究局限太大,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人类迎来了大众传播时代。人们通
5、过大众传播,延长了听觉和视觉,甚至改变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丰富了精神生活,打破了狭隘眼界,开辟了个体融入群体的新领域。大众传播决不排斥人际传播的交往方式、话语方式,只是由于“众目睽睽”、“众口难调”,必须设置自身的议事日程、传播格局,以便适应话语权力(不是权利)的需要,完成话语主流的支撑。因此,任何一个大众传播媒体都绝对不可能把当代社会人际传播的内容毫无取舍地包容进来。就是到网络化以后,双向互动,人人都可以上网的时候也是如此。大众传播的功能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人际关系、人类生活,而不是以实现人际传播为满足。如果大众传播陷入人际传播的汪洋大海,就是大众传播的
6、失职。这应该是我们研究谈话节目,或者大众传播中谈话功能的逻辑起点。广播谈话,应该提供想象空间,以一当十;电视谈话,应该提供再现空间,举一反三。但是,一定要遵循广播或电视的传播规律。除了体现国家意志、弘扬主流文化方面,不能走型,不应掉板以外,广播的声情并茂,电视的声画和谐难道对谈话过程没有规则制约吗?那些罗里罗嗦、云山雾罩、浅薄世俗、言不及义的谈话,那些死气沉沉、拖沓冗长、繁杂琐细、无动于衷的谈话,为什么能够占据我们的宝贵时间,日复一日地播出呢?节约经费只是一个托词,省心省力还能宣称引入了人际传播,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怪不得谈话节目风起云涌,盈耳充目,无
7、时不在谈,无事不可谈,大有“世纪之风”的趋势。君不见,有些谈话内容已经进入了广泛的私人领域,几乎失去了社会价值,在光怪陆离的世相展览中,培养着人们的追新求异、集怪猎奇心理。不少谈话形式已经步入了雷同公式,台上三五人,台下数十人,智者寥寥,众生芸芸,在五花八门的词语交换中,培养着人们的线性思维、利口饰词本领。有的谈话节目,“拿来”之后,依样画葫芦,获短时经济效益不惜东施效颦;有的谈话节目,“应景”之余,做表面文章,得明星加盟捧场无异掌上明珠。谈话者,因传媒一举成名而“天下知”,一说话,因成名走红便“知天下”。至于一错再错、以讹传讹的事例,真是书不尽言。但是
8、,“谈话”却是方兴未艾。三人们的日常谈话,已经进入了各个行业、不同层面,能够叙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