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ID:32546003

大小:65.3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2-11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_第1页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_第2页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陆婷婷(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官湖镇中心小学)【摘要】:信息技术是知识性和技术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知识性和技术性并重是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是能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之一。【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造性思维兴趣培养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不仅需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里素质、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是发展的灵魂。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就以上问题做些探讨。一、激

2、发兴趣,强化创造性思维动机。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小学阶段的孩子,兴趣是促使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与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促使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是一件有趣的事,他们带着好奇心来上第一堂课,是否仍带着好奇心结束最后一堂课,这不仅仅取决于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觉性,更取决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科学有效的引导。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当个体有强烈的创造动机之后,将推动自身不断探索,使个体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孔子曰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乐于创造就必须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应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更乐于将自己完全的投入到创造活动中来。二、加强实践,挖掘创造潜力。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在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再造,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和独特办法,这样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它需要凭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我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并通过实践形成技能。实践

4、是一种创造性地脑力劳动,是一种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厚积薄发。加强学生在信息技术专业上的实践能力,不仅可以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还可以使操作水平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创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最有效的手段。学生再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又是一个充满想象、不短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授予方法,收获创造成果,体验成功。信息技术课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并且

5、强调要有创新实践活动,结合信息技术自身的学科特点,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常以完成电子作品作为教学的一个特征。如电子绘图、电子手抄报、网页设计等作品上交老师。我们知道学生通过完成作品可以获得知识、提高素养,实际上除了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之外还需教师给予作品及时、准确、有意义的评价。教师有效的评价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并且能够为学生再次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升级。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活动,如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发展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自外界的积极评价

6、、正面反馈,可以使个体创造者拥有自信,在从事创造性活动后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习效果,可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情感以及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是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应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观念和兴趣的走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做教师的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

7、该勤奋努力的向最优化奋进,将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整合,灵活借鉴典型经验,不断反思自我的教育教学思想行为,乐于探索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的模式,创造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自我超越,主动发展,与学生一同进步,和学生一同成长。【参考文献】:1.余胜泉《信息技术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朱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01期3.邵泽凤《创造性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