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533523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1
《江苏启东2019高考历史专项: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赋役制度的演变(2)(附答案)$80315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赋役制度的演变课后练习(2)1.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2.以下对一条鞭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为缓和阶级矛盾而改革赋役制度②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收③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增长④标志人头税被完全废除()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A
2、.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盗贼”纳税4.各国在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演进过程中,随着工商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大,都面临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下列经济政策的调整中有利于这种转移的是()①一条鞭法②摊丁入亩③法国雅各宾派《土地法令》④俄国1861年改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客观上最能体现儒家“仁政”思想的是() 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 C.均田制、科举制 D.租庸调制、均田制6.两税法的实施之初使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这部分收入主要来源于() A.地主
3、阶级 B.农民阶级 C.手工业者 D.少数民族7.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 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C.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8.我国古代下列赋税制度中,能起到减轻农民负担作用的有①编户制度②租庸调制③方田均税法④一条鞭法( )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9.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远的作用
4、是( ) A.调整了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不协调的状况 B.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C.增加了唐朝政府的赋税收入 D.使政府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10.北魏初年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在这一制度下( )A.农民可以自由从事工商业B.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农民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 2.答案:A解析:标志人头税被完全废除的是“地丁银”。3.答案:A解析:古代中国有严格的户籍管理
5、制度,一是为加强对百姓的控制,二是有利国家征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因此,称之为“盗贼”,说明其不在户口册内,相当于盗钱于国家,正确选项为A,BCD说法都错误的。4.答案:A5.答案:D6.答案:A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棉纺织业的发展。从“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可以看出土地收入并没有提高。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人民是否无法承担赋税,排除B项。棉纺织业的发展是由于赋税的变化,并没有实行工商皆本,排除D项。从“百万之赋”“赖此一机一杼”可以看出赋税来源的变化,故选C。8.答案:A9.答案:B10.答案:B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