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530696
大小:62.34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1
《语言不平衡渐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相比而言,语法的发展变化就要慢得多,语音发展变化的速度也较为缓慢。语言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有人曾对不同语言中的215个常用词(其中主要是基本词)在一千年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做过统计,发现汉语和法语79%未发生变化,英语85%未发生变化,德语78%未发生变化,罗马尼亚语77%未发生变化,葡萄牙语82%未发生变化,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85%未发生变化
2、。这说明基本词汇的发展变化速度是较为缓慢的。正因如此,人们把语法和基本词汇看作决定一个语言基本面貌的最为稳定的部分。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当社会变革较为剧烈、社会发展的步伐较快、社会思维较为活跃、不同文化的接触较为频繁的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快一些;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英语在从九世纪阿尔弗列德大帝到莎士比亚(1564-1616)这五个世纪中,发展变化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至于后代人读九世纪以前的作品,就像是读外语一样。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各种方言形成之后,在发展
3、变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例如在汉语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保存古代汉语的成分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别是北方官话区的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相对较快。语体是语言的一种重要的功能变体。各种语体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不平衡性。例如,在汉族的传统中,一直存在着轻商的观念,因此,在汉语史上一直没有形成与商业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广告语体。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之广告语体在当今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几乎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语言发展变化的渐变性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像火山爆发、暴力革命那样的突变,而是一种逐渐变化
4、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果采取突变的方式,一夜之间面目全非,人们将会一下子丧失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的一切活动将会突然终止,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语言的交际职能决定了它不可能采取突变的方式,而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事实上语言的发展变化也正是走的渐变之路。例如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了”,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了”虚化而来,其演变过程大约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动词“了”大约出现在汉代,是“终了、了结”的意思。由于动词“了”常用在动词之后充当补语,地位不及一般的动词,于是逐渐虚化,大约到了唐宋之际,“了”才出现了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的用法,成为时态助词。语言的发展变化,
5、是由语言新质要素的长期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不可能一下子出现质的突变。即使人为地想让它发生突变,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文字可以进行改革,而语言不能改革,只能因势利导逐渐使其规范的原因。语言的渐变与突变 (2010-07-1409:39:42)转载▼标签: 渐变与突变 文言 白话诗 诗歌 中国 文化分类: 评论杂谈语言的渐变与突变——兼谈文言诗与白话诗的关系张祈在许多人的意识里,他们总爱把语言的变化看成是某种缓慢的状态。大体的情形就象是一条河在逐步接纳许多支流,一种主体语言逐步吸收俗语、方言、民间歌谣、外来语、新造词语等,然后形成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的语
6、言变化的确是一般规律,但这样的变化并不是绝对的。恰恰相反,在许多情况下,语言的全面性或者颠覆性改革都是以突变而不是以渐变的形式完成的。我们可以举出的例子可以有秦始皇统一文字、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忽必烈带头学习汉文、甚至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简体字改革等。由于文字和语言本身具有强大的惯性,要想在一个比较广阔的区域里改革旧语言、推行新语言,可能都需要某种强制甚至是“暴力”的因素,因为惟有如此,新的事物才能够被人们迅速接受。从这个角度看,一些文言诗写作者认为的“白话文运动”造成了汉语言(甚至文化)的断裂,这样的指责似乎就显得不够公允。况且,白话文的兴起并不
7、是自胡适、鲁迅始,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已经有许多白话行文了。因此,我的个人观点是,文言诗消退的根本原因并非是由于某个文学运动,而是因为它在生活的使用范围已经缩小,语境不再,无法满足全部需要,其表达能力和灵活性受到了白话的严厉挑战。在当代,就是一些好古文、喜文言的诗文作者,其在日常交流中,还是要使用白话甚至是普通话,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语言无论如何首先是用来交流的,其艺术审美的作用要退而其次。黄灿然在《两大传统的阴影下》一文中,谈及了对西方传统和中国传统两大文化系统的继承与学习,也许会有人猜想,在具体的语言层面也能够达到这样的融合,比如,在一篇白话诗文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