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528807
大小:74.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1
《联想与诗歌鉴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教育学会第22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征集和评选登记表作者姓名张冬梅职务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出生年月1969.12内容分类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联想法在古典诗歌理解中的运用工作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邮政编码050051通讯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友谊北大街19号第十九中学固定电话83633819合作者姓名1、2、移动电话137851955973、4、论文内容摘要(200字左右)【内容摘要】古典诗歌鉴赏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目,也是学生阅读鉴赏中的难点。如何化解难题,交给学生一把打开诗歌鉴赏大门的钥匙是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温故而知新”是传统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一出发点,引导学生借助熟悉
2、的诗词、熟悉的成语和生活经验理解诗句含义,走好古典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以好的开始走向古典诗歌鉴赏的成功。5联想法在古典诗歌理解中的运用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张冬梅2009/4/275联想法在古典诗歌理解中的运用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高中语文组张冬梅【关键词】熟悉的诗词熟悉的成语生活经验【摘要】借助熟悉的诗词、熟悉的成语和生活经验理解诗句含义,鉴赏古典诗歌。古典诗歌是一种简约而丰富的艺术。它以简洁的语言承载了异常丰富的内涵。古典诗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简洁的语言,读者要从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还需要进行二度艺术创作,即通过关注诗歌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理解诗歌的内容,明白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叙
3、述了怎样的事件,于此同时也关注诗人的情感表达,并从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互动。理解古典诗歌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古典诗歌产生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漫长的时间里语言形式及其所传递的情感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我们除了借助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理解诗歌语言,还需要借助熟悉的诗词、成语和生活经验来理解诗歌,完整准确地鉴赏诗歌。一、借助熟悉的诗词鉴赏诗歌古典诗歌作品创作的年代较为接近,语言形式相通,选取的诗歌意象具有通用性,表达的感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古典诗歌在理解上彼此有很多可借鉴之处。联想曾学过的诗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中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诗歌意象所传递的情感。(1)联想熟悉诗词
4、可以准确理解关键词的含义。06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题是鉴赏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题目之一:这首诗第二句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这是一道练字型的题目。“敌”是一个常见字,可理解为敌人、敌对等。但在诗句中作何理解却不是容易确定的。于是我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首先从“素秋”和“空床”想起,诗下有注,素秋为秋天。秋天是寥落清冷的。空床上的人是孤单寂寞的。由此可知,所谓“敌”是描写一个孤单寂寥的人对待清冷的秋天的方式或态度。再联想曾学过的李清照的《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这句诗中,“敌”的意思是“
5、抵挡”,是说三两杯薄淡的水酒是难以抵挡秋日傍晚的寒风所带来的阵阵凉意的。“敌”字写出了风的急与冷,也写出了人的孤单寂寥。其情与景与《端居》颇为一致。所以可由此确定题目中的“敌”即为“抵挡”,写羁旅之人孤单寂寞难以抵挡秋凉。即写出了秋的寒凉也写出了人的孤单凄凉之意。(2)联想熟悉的诗词理解诗歌意象。06年四川高考诗歌鉴赏题是鉴赏周密的《夜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对缝补衣衫是越来越陌生了,但“补衣”或“补衣灯”在古典诗歌中却是一个饱含深情的意象。在接触这首诗前,我曾给学生介绍过贺铸的《鹧鸪天·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
6、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是一首悼亡诗,是贺铸为悼念自己的亡妻而做。词人在妻子亡故后孤枕冷衾夜不成眠,窗外的秋雨声声让词人凉意倍增,不禁想起了当年妻子在灯下为自己缝补衣衫的温馨情景。只是斯人已逝,还有谁再为自己在灯下缝补衣衫呢?词中“补衣”是妻子对自己的关爱,是浓浓的爱意5亲情。如果学生能联想到这首词,对周密《夜归》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了。竹窗里漏出的“补衣灯”光,是家的温暖,是家人温暖的等候。正因此,诗人才会不顾夜深泥滑,荒径阴森而急切地赶往家中。诗人的思家心切是源于家的温暖,亲情的牵绊。(3)联想熟悉
7、的诗词准确理解诗歌形象。我们来看09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诗歌鉴赏题。于谦《上太行》“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千里客”会使学生自然联想到羁旅之情,加之“两鬓霜华”的描写,许多学生认为“千里客”是一个年华已逝,羁旅在外,心中悲凉的失意之人的形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失误,是由于他们没有关注诗下注解,注解中说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所做。此时的诗人是在替君王行命,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