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518167
大小:65.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0
《2015年国考行测常识最后冲刺强化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21.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122.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学风:“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降之学新。”以下与此学风转型相对应的一项是:A.经世致用——训诂学——中体西用B.程朱理学——考据学——洋务运动C.陆王心学——基督学——戊戌变法D.乾嘉学派——金石学——清末新政123.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这样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
2、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下面诗句中没有涉及用典的是: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C.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D.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124.词义转移是古今词义范围变化的方式之一,它是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下列加点词语词义没有发生转移的是:A.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25.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它是汉字书写的一种法则。下列成语
3、中与书法无关的是:A.画沙印泥B.铁画银钩C.入木三分D.画龙点睛121.【答案】C。解析:由于科举制将读书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这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积极性,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干中“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故本题答案选C。122.【答案】A。解析:所谓“国初之学大”,是说清初顾炎
4、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几位大儒不喜空谈性理,而强调笃行实践,其志在求天下利病。他们主张“经世致用”。所谓“乾嘉之学精”,是说乾嘉时代汉学兴盛,汉学家埋首于故纸堆中,而不关心国家大事,其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注经为宗,内容主要是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从事经史古义的考证,强调精专。所谓“道咸以降之学新”,是说道咸以后由于西学的传人,以及中学对西学的吸纳,中国固有的学术发生了质的衍变,成了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学”。故本题答案选A。在复习行测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也跟我遇到过相同的问题,花时间找的资料,结果大多是看过的
5、,而且好多都是很老的试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常识从学习软件上面做题,我个人相对来说是相当喜欢的,这种学习方法既节省了时间,要是你找到一套很全的题库,很多真题,而且里面的资料是都很新,那么每天做一套试题对自己的提升是相当大的,在这里我就不得不提爱贝街这套软件了(给大家链接一下吧,按住ctrl点击就可以了解),我当时买的时候好像是可以试用的,用下来还是觉得比较权威的,现在自己考上了,这套软件现在还留着呢。123.【答案】B。解析:A项出自李白《行路难(其一)》,“垂钓碧溪”用“吕尚九十岁在磘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事,“乘舟梦日”用
6、“伊尹在受商汤聘请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一事。李白借用这两个人物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希望被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伟业的情感。B项主要是表现琵琶女的琵琶声的优美。船周围的其他客船仿佛都被琴声吸引,而停下来细细聆听,此时有无声胜有声之妙,一切都融于琴声之中,只有江中的月影随着江水摇动。此诗句没有用到典故,应选。C项中化用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个典故。D项出自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淮南子》载,钟山之玉用炉炭烧三天而色泽不变。《史记?司马相如传》也记载,豫木章木要生长七年才能分辨出来。白居易运用这两个典故告诉我们,
7、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不能只凭一时一事妄下结论。故本题答案选B。124.【答案】C。解析“兵”本来指兵器,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词义发生了转移。“饿”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这是词义弱化,不是词义转移。“狱”本来指案件,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故本题答案选C。125.【答案】D。解析“画沙印泥”是
8、说用笔要“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一样,这是书法家比喻用笔的方法;“铁画银钩”谓书法家运笔,其点画既刚劲,又柔媚,语出唐代欧阳询的《用笔论》;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入木三分”多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画龙点睛”的故事是说南北朝著名的画家张僧繇绘画技艺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