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山水·人物[日]鹤见佑辅.鲁迅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

思想·山水·人物[日]鹤见佑辅.鲁迅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

ID:32497842

大小:1.15 MB

页数:243页

时间:2019-02-08

思想·山水·人物[日]鹤见佑辅.鲁迅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_第1页
思想·山水·人物[日]鹤见佑辅.鲁迅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_第2页
思想·山水·人物[日]鹤见佑辅.鲁迅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_第3页
思想·山水·人物[日]鹤见佑辅.鲁迅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_第4页
思想·山水·人物[日]鹤见佑辅.鲁迅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_第5页
资源描述:

《思想·山水·人物[日]鹤见佑辅.鲁迅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17页大家小书洋经典钱满素手捧一本精致的小书,心怀一份闲适的情趣,忘却周围的喧闹、心中的烦扰,专注入神,与世上最优秀的灵魂对话,这是对智力的激励,更是人间一大享受。两年前,《大家小书》系列开始问世,选的就是这类精致小书。三辑有关中国文化的经典,读者见了很是喜欢,真是应了“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这个初衷。如今推出这套“洋经典”,读者一定也猜到了,就是要把目光越过国界,投向世界。这里的“大家”是个双关语,小书出自大师之手,又传入大众之手,这大家不是那大家。可是再一想呢,既然汉语中一个“大家”可以同时表达两层不同的意思,又可见这两家原本是一家。如果名家名著不是道

2、出了常情常理,得到了常人的理解赏识,又怎么能经得起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诵读呢?大家与大家本无距离,大家与大家你我相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书不在厚,在于弥漫渗透其中的灵气和悟性。大凡经典,必有它独到之处,思前人之未曾思,写旁人之未曾写,也不论其独创的是思想,是形象,是语言,还是境界。书海茫第218页茫,信息泛滥,我们常苦于寻寻觅觅,上下求索。若问求知的捷径,难道还有比经典更好的吗?经典是众人的选择、历史的选择,真可谓书中之王者。但经典又并非高不可攀。常言道,朴素乃真理之本,美之本,也是经典之本,尤其像本丛书所选的小经典,都是直抒胸臆,娓娓道来,无须

3、旁征博引。只要用心,经典是好读好懂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历史就是不同文明交融的过程。世界发展到今天的地球村,国界和地理距离已经不再如昔日构成障碍,文明间的相互接触也更为频繁。交流多了,共识增加,冲突也是难免。人类如何化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达到多元共处的理想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相互了解了,了解有助于消除猜疑、消除隔阂。“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丛书所选作品来自各国大家,都是人文学科中的精华,不少是作家的代表之作,而且可诵易读。它们题材各异,体裁不限,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会、伦理无所不包,随笔、散文、游记、自传、小说、论

4、著应有尽有。一册小书,凝聚人类智慧,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我们和世界沟通心扉。第219页写在重印本《思想山水人物》前面王得后北京出版社决定重印日本鹤见祐辅著、鲁迅选译的《思想山水人物》,要我写几句话。本来,中译本既有著者的《序》,鲁迅的《题记》,无须乎再说什么了;尽管这本书出版于一九二八年六月,迄今近八十年了。然而,它还是像鲁迅所说的那样,依旧“有些有用,或有些有益”。就像那篇《北京的魅力》所描述的“魅力”也依然如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更多着现代化的味之素。当然,变化是有的,“皇宫的黄瓦在青天下”,现在的“青天”是每年有指标的;“驴儿摇着长耳朵”在老城区

5、是看不见了;“骆驼好像贵族”也和贵族一同消失了;然而,能够“在圆的桃花心木的食桌前坐定,川流不息地献着山海的珍味,谈话就从古董、画、政治这些开头”,享受盛宴的外宾,依然陶醉并且恋恋不愿离去,乃至“到死为止在北京”的,我想,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吧?这是一定的,试看有专门为外宾服务的公司,有专门为外宾设计的轿车牌照,就是明证。何况还有专门为外宾新建的广厦豪庭,乃第220页至专门设计的“社区”。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才值得重印,我敬佩出版家的眼光,我愿意勉为其难写几句话。我一边重读,一边寻思,写些什么呢?最后的心得是:今天,这本书至少可以有三种读法吧。第一种,

6、是读鲁迅的翻译的“文笔”,兼及他对于翻译的“见解”。鲁迅一生做着三种工作:辑校古籍,翻译和创作。鲁迅是继严复、林琴南之后注重翻译的人。他到日本留学,第二年就开始翻译,陆续翻译了雨果的《哀尘》,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和《世界史》、《物理新诠》等科幻的和人文社科的和文艺的著作。一个非常寂寞的故事,是他和二弟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上册只卖了二十一本,下册是二十本。但它却成了近现代翻译史上小小的一笔。鲁迅一生翻译的数量和创作的数量几乎相等,都是近三百万字的样子。对于翻译,鲁迅有坚实的主张,就是“拿来主义”、“非有复译不可”和“直译”。前两个今天也

7、还有用,甚至是有大用。外国的鲁迅研究者对于鲁迅的《拿来主义》曾经公然表示不屑;并以中国的鲁迅研究者重视这篇不过一千三百个字的杂文为不经。其实,这只不过显露了他远不懂我们中国的实际。大凡中国的文化人,很难没有这样的切肤之痛:就是要兑现鲁迅的“拿来主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于要挣扎和抗第221页争。请读读鲁迅的这篇《题记》吧,那里面的许多话就是因为我们做不到“拿来主义”才辩解的。八十年过去,我们对待翻译,改善了多少呢?至于“直译”,当年引起过严重的争论;今天似乎是只在翻译史上留下一个题目了,但有时也还能看到表示理解的文章,至少是一家之言吧。直译的构想,在

8、当时,大概在译文的“信”、“达”之外,着意引进外国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