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92270
大小:33.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8
《提高我国消费增长率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参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提高我国消费增长率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摘要]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但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效力甚微。因此分析制约国内居民消费增长率的因素,寻找提高消费增长率的途径,提高消费增长率,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消费增长率;制约因素;对策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但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力甚微。2000—2005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由21.7%增长至38.1%
2、,对GDP的拉动由1.8个百分点增长到3.9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由14.45%增长到25.8%,对GDP的拉动由1.2个百分点增长到2.6个百分点;而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由63.8%下降至36.1%,对GDP的拉动由5.4个百分点降至3.7个百分点,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因此,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必须提高消费增长率,充分挖掘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形成围绕消费需求发展经济的良好格局。一、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率提高的因素消费增长率是消费增长额与消费基数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即:P=△/Z。其中P
3、表示消费增长率;△表示消费增长额;Z表示消费基数。消费增长率可以分为生产消费增长率、公共消费增长率、对外消费增长率和个人消费增长率;也可分为生产资料消费增长率和生活资料消费增长率;总消费中有总消费增长率,它是总的消费增长额与消费基数的比率。消费增长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首先,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再生产中的量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客观状态。生产量是消费量的函数。怎样求得生产量(用N表示)这个函数,需要到消费领域去寻找有关的经济联系。这种经济联系包括消费基数、平均消费增长率和预
4、计消费时间(用t表示)。我们将消费时间以年作单位,若t=1,那么N=z+(z×P);若t1,那么可以用公式N=Z·(1+P)求得。可见,经济要健康、有序发展,宏观调控要切实、准确和有效,就要依赖消费增长率这个经济指标。其次,总消费增长率,特别是个人消费增长率的变化,最能鲜明地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再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使然,社会主义全体社会成员的消费水平应有一个不断增长的总趋势(当然并不排除个别年度或某一方面消费水平下降的现象
5、)。消费增长率是表明这个总趋势最恰当、最适合的经济指标。目前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1.居民收人差距拉大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5,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东西部之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收入差距的拉大成为制约消费增长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一,居民整体消费倾向下降。近年来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是中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几乎没有提高或提高的幅度很小
6、。由于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导致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边际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而低收入阶层虽然边际消费倾向高,但由于无购买能力而满足不了消费愿望,从而导致整体消费需求提高的困难。其二,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尽管近几年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国内居民消费出现了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但这仅是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各收入阶层的消费重点不一,因而对新的消费热点拉力不集中,难以形成全局性、持续性和有带动力的新的消费热点,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张。2.失业人数增多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7、分别是681万人、770万人、800万人、8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失业率屡创新高。到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达4.2%,突破了4%的警戒线。但实际上,由于我国统计制度尚在完善之中,因此上述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失业问题的严峻性。其一,失业人员只反映登记者,未登记者反映不出来。其二,只反映显性失业,隐性失业反映不出来。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重重,集体和民营企业职工下岗问题也难以反映出来。加之全国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在2010年之前大约要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扣除退休者还有近千万人需要再就业。其三,只
8、反映城镇,农村失业问题反映不出来。2005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耕地2.08亩。全国1.3亿公顷耕地,却有5亿农村劳动力和近3亿农业劳动力来经营。按现有生产条件来衡量,容纳1亿劳动力较为适当。因此农村实际剩余劳动力为现有农村劳动力的2/3,即2亿人左右。2005年底,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