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78795
大小:1.36 MB
页数:59页
时间:2019-02-07
《【5A文】高中语文-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讲台门陈宸汪泽陈子璐高夏可陈洁王梓乔沈昕许思云许丹绮冯简约陈格尔方小舟蒋婷婷马丽雅李天劼贺佳年潘潞然周茜俞简佳朱楠戴琪陈文莹林嘉琦杜沛文赵一奇单虹江吕婧高绮罗樊安婷许凯琳陶思言楼玉婷吴静萱周天吴静宇严瑜哲蔡颖骊吴玄禛陈秀怡杨雯静汪雨婷讲台门吴嘉越王家徐朋来潘望董雯孙越周宵梵陈羽涵邵雨琪朱志煊张惠萱赵一奇张震宇赵坷怡夏志鹏卫轶凡席逸佳郑钰婷夏佳沂石佳怡宋新悦瞿樱关键李菁怡王子漩黄诗怡杨燕舒通徐欣怡马佳璐陈依诺林博深王雪凝蒋建松项祎旸吴寅枫孙佩烽高怡雯何建潘承林张梦白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
2、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元将伯颜大举伐宋,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祐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祐二年(1276)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
3、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得万人,遂入卫。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损抑,以家赀为军费。……闻者为之感动。”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
4、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作者介绍《指南录》是文天祥写从被扣元营到返回温州的战斗经历的—部诗集。本文是他为诗集写的后序,叙述出使元军、被驱北行、中途逃脱、辗转回到永嘉的艰险遭遇,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正音(1)德祐(yòu)(2)缙绅(jìn)(3)纾祸(shū)(4)觇
5、北(chān)(5)献谄(chǎn)(6)诟虏帅(gòu)(7)贵酋(qiú)(8)羁縻(jī)(mí)(9)二阃(kǔn)(10)渚洲(zhǔ)(11)自刭(jǐng)(12)殆例(dài)(13)巡徼(jiào)(14)檄文(xí)(15)毗陵(pí)(16)邂逅(xiè)(hòu)(17)余僇(lù)(18)愧怍(zuò)(19)号呼靡及(háo)(mǐ)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
6、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探讨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探讨提问: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7、探讨提问: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小结第1节段意: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探讨提问: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明确: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探讨提问: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含垢忍辱地前往)?明确:将以有为也探讨提问:文天祥被拘留时“
8、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