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58251
大小:1002.50 KB
页数:67页
时间:2019-02-05
《【5A版】趣味数学游戏.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竞赛趣味数学游戏趣味数学中,有数字谜这一种数学游戏,同学们是否有兴趣玩一玩?活动规则1、本次活动由几个组以组为单位参与,并以抢答趣味数学问题的形式开展。2、最后,以得分高低决出胜方。抢答题(数学谜语)答题规则:(1)举手抢答。(2)每道题答题时间限制为3分钟,3分钟内答不对将直接公布答案一加一不是二(猜一字)看答案王下一題八分之七(猜打一成语)看答案七上八下下一題七除以二(猜一成语)看答案不三不四下一題七六五四三二一(打一数学名词)看答案倒数下一題夏周之间(打一数学名词)看答案商下一題考试不作弊(打一个数学名词)看答案真分数下一題灭火
2、(猜一数字)看答案一并驾齐驱(打一个数学名词)看答案平行下一題医生提笔(打一数学名词)看答案开方下一題大同小异(打一数学名词)看答案近似下一題垂钓(打一个数学名词)看答案等于(等鱼)或根号下一題合法开支(猜一类数)看答案有理数爷爷参加百米赛跑(猜一中国数学家)看答案祖冲之下一題五个手指(猜一成语)看答案三长两短下一題1×1=1(猜一成语)看答案一成不变下一題10002=100×100×100(猜一成语)看答案千方百计下一題其中(猜一数字)看答案二下一題555、555、555(猜一成语)看答案三五成群下一題招收演员(猜一数学名词)看答案
3、补角下一題1,2,6,24,(),720下一題120下一題看答案一至十当中,哪个数最偷懒,哪个数最勤奋呢?一最偷懒,二最勤奋。因为一不做,二不休。有多少个人呢?10个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动物中的数学“天才”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
4、“画”一条。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天才蚂蚁小小蚂蚁的计数本领也不逊色。英国昆虫学家兴斯顿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将一只死蚱蜢切成小、中、大共三块,中块比小块大约1倍,大块又比中块大约1倍,放在蚂蚁窝边。蚂蚁发现这些蚱蜢块后,立即调兵遣将,欲把蚱蜢运回窝里。约10分钟工夫,有20只蚂蚁聚在小块蚱蜢周围,有51只蚂蚁聚集在中块蚱蜢周围,有89只蚂蚁聚集在大块蚱蜢周围。蚂蚁数额、力量的分配与蚱蜢大小的比例相一致
5、,其数量之精确,令人称奇。数学家简介数学王子—高斯德国数学家高斯(1777—1855)11岁就发现了二项式定理,17岁发明了二次互反律,18岁发明了用圆规和直尺做出17边形的方法,解决了2000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21岁大学毕业,22岁获博士学位。1804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高斯为科学事业奋斗了一生,于1855年2月23日逝世。为了纪念他,格丁根大学校园内建立了一个正17边形台座的高斯塑像。他被公认为十八世纪之交最伟大的数学家,100多年来享有“数学王子”的美称。高斯盲人数学家—欧拉欧拉诞生在瑞士名城巴塞尔,从小着迷数学。他十三
6、岁就进了巴塞尔大学,功课门门优秀。十七岁时,他成为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硕士。十八岁开始发表论文,十九岁时写的论船桅的论文获巴黎科学院金奖。1727年,欧拉应聘到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1733年26岁时生为副教授和数学负责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条件不良,他28岁时右眼失明。1741—1766年,欧拉应柏林科学院的邀请,为普鲁士王国工作了二十五年。1766年俄国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亲自出面恳请欧拉重返彼得堡。欧拉的工作条件虽然大为改善,但工作强度超出了他的体力,劳累过度使他左眼也失明了。接着又遭火灾,大部分藏书和手稿化为灰烬。但欧拉并
7、没有屈服,他说:“如果命运是块顽石,我就化作大锤,将它砸得粉碎!”大火过后,欧拉又与衰老和黑暗拼搏了十七年,他通过与助手门的讨论,以及口授等方式,完成了大量科学论文和著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欧拉在数学、物理、天文、建筑以至音乐、哲学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数学的各个领域,常常见到以欧拉名字命名的公式、定理和重要常数。现在数学课本上的i、f(x)(函数符号)、(求和符号)、sin、cos(三角函数符号)等都是他创立并推广的。欧拉一生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原因在于:惊人的记忆力;聚精会神,从不受嘈杂和喧闹的干扰;镇定自若,孜孜不倦。欧拉为科
8、学而疯的康托尔由于研究无穷时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逻辑的但又荒谬的结果(称为“悖论”),许多大数学家唯恐陷进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1874—1876年期间,不到30岁的年轻德国数学家康托尔(1845—1918)向神秘的无穷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