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36684
大小:7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4
《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的返混测定A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本实验目的为(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2)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多釜串联模型的关系。(3)了解模型参数n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B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
2、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到t+dt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为fdt。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的物料的分率。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
3、一定量Q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1)(2)所以(3)由此可见与示踪剂浓度成正比。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在一定范围内,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这里,为t时刻的电导值,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在概率论中有二个特征值,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和方差。的表达式为:(4)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则:(5)的表达式为:(6)也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
4、,则:(7)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来表示,即,无因次方差。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介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描述,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多釜串联模型。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混程度等效。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是虚拟值,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称为模型参数。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系,并得到无因次方差与模型参数n存在关系为(8)当,,为全混釜特征;当,,为平推流特征;这里n是模
5、型参数,是个虚拟釜数,并不限于整数。C预习与思考(1)为什么说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是一一对应的?为什么我们又可以通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来研究返混呢?(2)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有哪些?本实验采用哪种方法?(3)何谓返混?返混的起因是什么?限制返混的措施有哪些?(4)何谓示踪剂?有何要求?本实验用什么作示踪剂?(5)模型参数与实验中反应釜的个数有何不同?为什么?D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如图2–22所示,由单釜与三釜串联二个系统组成。三釜串联反应器中每个釜的体积为1L,单釜反应器体积为3L,用可控硅直流调速装置调速。实验时,水分别从二个转子流
6、量计流入二个系统,稳定后在二个系统的入口处分别快速注入示踪剂,由每个反应釜出口处电导电极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并由记录仪自动录下来。图2–22连续流动反应器返混实验装置图1–全混釜(3L);2、3、4–全混釜(1L);5–转子流量计;6–电机;7–电导率仪;8–电导电极;9–记录仪;10–四笔记录仪或微机E实验步骤及方法(1)通水,开启水开关,让水注满反应釜,调节进水流量为20,保持流量稳定。(2)通电,开启电源开关。①启动电脑、打印机,打开数据采集软件;②开电导仪并调整好,打到“测量”档位以备测量;③开动搅拌装置,转速应大于300。(3
7、)待系统稳定后,用注射器迅速注入5mL示踪剂,同时点击软件上单釜操作界面“开始”按钮,再点击“返回”按钮返回主操作界面,迅速进入三釜操作界面点击软件上“开始”按钮,开始采集数据。(4)当记录仪上显示的浓度在2min内觉察不到变化时,即认为终点己到。(5)关闭仪器,电源,水源,排清釜中料液,实验结束。F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单釜与三釜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这里的物理量-电导值L对应了示踪剂浓度的变化;走纸的长度方向对应了测定的时间,可以由记录仪走纸速度换算出来。然后用离散化方法,在曲线上相同时间间隔取点,一般可取20个数据点
8、左右,再由公式(5),(7)分别计算出各自的,及无因次方差。通过多釜串联模型,利用公式(8)求出相应的模型参数n,随后根据n的数值大小,就可确定单釜和三釜系统的两种返混程度大小。若采用微机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