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虚词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虚词

ID:32408964

大小:5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4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虚词_第1页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虚词_第2页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虚词_第3页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虚词_第4页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虚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虚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言句式和虚词一,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三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详述: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

2、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

3、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

4、,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6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5、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3)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二,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

6、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1)用“......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

7、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3)用“者”表判断,“......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

8、记》)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