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三要点实词

中考文言文三要点实词

ID:32403853

大小:3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04

中考文言文三要点实词_第1页
中考文言文三要点实词_第2页
中考文言文三要点实词_第3页
中考文言文三要点实词_第4页
中考文言文三要点实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三要点实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考文言文三要点实词   实词,文言文教、学、考中的重中之重。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分两类。   一类是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有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相近,有的在现代汉语中习惯用作双音节词,但基本含义不变。   如:1、亲贤臣,远远小人;2、夫大国难测测也;3、后遂无问津津者;4、臣本布布衣衣,躬耕于南阳。第1句“远”作“疏远”讲。第2句“测”作“猜测”讲,这两个词生活中还在用,只是由古之单音节词变为今之双音节词而已。第3句“津”为“渡口”;第4句“布衣”为“平民”,这两词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言中,是现代汉语的组成部分。   这类实词在文言课文中占了大多数,复习时要一篇篇课

2、文,每课一句句地落实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突破原课文加以归类整合,例如:   还有一类实词由于时代变迁、历史发展的原因,它与现代汉语中词的含义有所不同,如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还有一词多义。   一、古今异义。   例:“率妻妻子子邑人来此绝绝境境”,这里“妻子”作“妻子儿女”讲,与现代汉语中的“丈夫的配偶”不同。“绝境”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文言中还有“走”、“涕”、“牺牲”、“交通”、“无论”、“物理”等均与今解释不同。   二、通假。   例:“下见见小潭”,“见”通“现”。经常遇见的还有“被”通“披”、“反”通“返”等。   三、词类活用。   

3、1、名词作动词,例“神弗福福也”,名词“福”作动词“赐福”讲,可引申为“保佑”。2、形容词作动词,如“有所广广益”,形容词“广”作动词“扩大”、“增加”讲。3、名词作状语,如“斗斗折蛇蛇行”、“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来修饰“折”、“行”,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4、使动用法,例“汗汗牛牛塞屋”,“汗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这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但有的考生却回答“牛出汗”或“出汗的牛”,显然没有掌握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例“渔人甚异异之”,“异”是“以为惊异”的意思,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四、一词多义。   一篇课文内同一字两种解释,如《捕蛇

4、者说》中的“若毒毒之乎”与“赋敛之毒毒”,前者是“怨恨”,后者却是“毒害”。也可将不同课文的实词放在一起作比较,如“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作“然而”讲):“非读书为然然”(“然”作“这样”讲):“则弛然然而卧”(“然”作“……的样子”讲)。中考语文文言文中问句的固定表述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何……”。“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

5、什么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

6、要)……做什么”。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

7、—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   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