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念的解析

时间观念的解析

ID:32386472

大小:181.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2-04

时间观念的解析_第1页
时间观念的解析_第2页
时间观念的解析_第3页
时间观念的解析_第4页
时间观念的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时间观念的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

2、

3、网站首页

4、哲学城

5、教育塔

6、人文吧

7、本站专题

8、

9、9.18.2006.Monday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哲学城>>哲学论坛  发表日期:2004年10月8日    作者:赵仲牧  有700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大 中 小】  时间观念解析 设为首页联系我们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绛帐初立>>赵仲牧先生文集字体大小:双击自动滚屏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传统时间观的比较研究2003-12-1223:16:55  (本文曾在《思想战线》2002年第5期上发表)  赵仲牧  阅读590次 何谓“时间”?时间

10、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

11、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 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既然只见“一斑”,战国后期的“诸子”,两汉以降的董仲舒、王充、魏晋玄学、中国佛教和宋明理学……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皆

12、付之阙如。至于设定超越时间之流的时间观,如董仲舒所云“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不变说”的超时间观,又如《大乘起信论》标榜的“一心二门”论,其中涉及与“心真如门”相关的“真如不生不灭”的超时间观,由于篇幅所限,不得不或者割爱或者点到为止。(3)综述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某些类型的时间观,重点介绍延续两千余年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圣·奥古斯丁到牛顿、康德等为数不多的几位先哲的时间哲学。比方说,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哲学涉及的某些时间问题,例如,是上帝在现成的时间流程中创造世界万物?还是上帝既创造了世界万物,又创造了用来创造万

13、物的时间流程和万物演变的时间流程?均在略加点染之列。第三组理论专题是:对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的时间观中几个发人深省的方面作一些对比研究。笔者概括出了以下五个方面:(1)观察时间与体验时间;(2)时间之“体”与时间之“ 用”;(3)依存时间(相对时间)和纯粹时间(绝对时间);(4)实在性时间和非实在性时间;(5)线行性时间和周行性时间。要作两点说明:其一,为了设定以上五个可资对比的方面,笔者不得不自创了一组同中西方时间哲学有关的术语。其二,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各自的时间观的独特之处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笔者不过是列举

14、出其中的较为醒目者而已。一、事象世界及其时间流程时间是流动不已的。时间之流总是事象的运动变化中的时间之流。换言之,事象世界的动态过程或行为过程中蕴涵着时间进程。既然探讨时间之流的问题牵涉到事象及事象世界,所以有必要对后者作一些简要的说明。所谓事象,包括有形体之象的各式各样的物体,有相状之象的声音、气味、味道、硬度、温度、湿度等等,有动态之象的位移、运动、变化、发展、动作、姿态等等。凡事象皆有形象,都是可观察感知的。(参见拙文《事象·关系·过程--兼论“物”、“心”和“人”》,载《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

15、ZW)〗从某种事象哲学的视域去审视, 即可认定,事象及其形象均为“合成性”的,因此有可能在事象哲学的视域中对它们作出相应的“分解”。同理,从上述事象哲学的视域去审视,还能认定,事象世界内的时间之流也是“合成性”的,对任何样式的时间进程也能进行相应的“分解”。分解事象世界内的各种时间之流,需要寻找一组既相关又合适而且可操作的术语,笔者选择了胡塞尔在阐释现象学方法时创立的“悬搁”、“还原”、“剩余”等可操作的术语。应该作一点声明:当我使用此类术语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离开了胡塞尔赋予它们的原义。事象及其形象在事象哲学

16、层面上的分解可以采取几种方式,其中的一种方式只涉及事象的可观察感知的形象。运用这种方式可将事象的形象中属于或被称为“物象”的方面“悬搁”起来,“剩余”的则是属于或被称为“实象”或“映象”的方面。倒过来讲,将事象的形象中属于或被称为“实象”的方面“悬搁”起来,“剩余”的就是属于或被称为“物象”的方面。打个比方,如果事象及其形象是个硬币,其一面是“物象”,翻过来,另一面就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