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核心数学素养的意义

把握核心数学素养的意义

ID:32360351

大小:5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03

把握核心数学素养的意义_第1页
把握核心数学素养的意义_第2页
把握核心数学素养的意义_第3页
把握核心数学素养的意义_第4页
资源描述:

《把握核心数学素养的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把握核心数学素养的意义转载2016-12-0417:19:21标签:教育时评数学孙晓天教授此文,是我为杂志写的一篇卷首语,放在这里提前与大家分享: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一直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路上,历届政府都力推改革,教育界自身也是三军用命,专家、学者、广大教师均殚精竭虑,为此几乎付出差不多是一代人的努力。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经十几年励精图治,我们与改革目标之间的距离,仍未形成“质”的缩短,如:“减负”、终身学习以及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等新一轮课程改革肇始之初设定的目标,现在看,结果都不容乐观。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不管是由于文化的阻隔还是传统的惯性

2、,无论什么原因,在我们这里,只要是教育,第一位的就是考试。甚至是,离开了考试,老师就不知道怎么教,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学,领导就不知道怎么管了。而只要是考试,就离不开题型,只要有题型,就一定要有机械训练,但凡与机械训练有关,就都是只关注书本,顾不上现实,只顾眼前,不管长远。改革面对的难题,就在于无论是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谁也绕不出这个怪圈:明明今天学的是为了明天的学以致用,结果随着考试的结束,对明天的期许也随之烟消云散。看着电视新闻里那些高考之前之后撕成满地碎片的课本,就知道这些话不错。    所以,问题十分明了,课程改革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学生今天学的、能不能绕开层层叠叠的周考、月

3、考、期末考、年考、中考、高考、以及那些五花八门的智力游戏学科竞赛,与学生未来面对的成人社会、生活和职业建立起直接联系?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减负、终身学习、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等,可尽在不言之中。所以,沟通眼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既事关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    答案是,能!    2014年,在教育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里,作为课程改革“着力推进的领域”,第一次提出了“研究制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之后,关于核心素养问题的讨论日渐升温,2016年,由林崇德先生领衔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报告”由教育部与北师大共同发布,明确界定了核

4、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016,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北师大出版社,P29)。”    那么,这样一个核心素养将如何应对课程改革面临的严峻挑战呢?   事实上,课程改革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对、做好每一件事情,越是如此,辨别出一些像做人要“不说谎”、实现社会主义要“友善”、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侵犯那样的优先考虑因素,十分重要。因为,一旦能够找到这些处在重要位置的优先考虑因素,就能建立起一个有力的杠杆,撬动改革的车轮。虽然核心素养没有明确告诉我们那些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但已经清楚的告诉了我

5、们他们在哪里。因为在核心素养的表述当中,限定了核心素养仅指满足我们通常所知的必要条件的那些品格和能力,而必要条件的功能就是划定底线、确立门槛。正如《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P30)一书对这种必备性做出的进一步解读那样:核心素养“代表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个体﹍不可或缺的素养”。    于是,问题基本清楚了:核心素养与“不说谎”、“友善”、“领土不可侵犯”的意义一样,是课程的最低共同要求,表现为课程设计、运行、教学过程中那些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课程必须守住的底线。而底线的确立,会使“掉”到底线以下的情形变得不可容忍。因此,在底线的支撑作用下,平衡眼前和长远之间的关系将成

6、为课程发展的关键,而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题型和考试才有可能找回本原,进入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共同汇入课程改革的方向上来。先学后教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引人之处在于颠倒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要求学生做”这一基本顺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影响很大,而且实际的应用范围也很广,还衍生出“以学定教”“1+1(自学+展示)”等许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式,繁荣了教学园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发展。  伴随着先学后教的推进,围绕先学后教的改革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思考也在逐步深入,如:先学与导学是什么关系?后教与先教有什么区别?先学后教是不

7、是探究式教学……这些问题正在引起广大教师们的关注和热议。本文拟从先学后教的结构人手,逐一分析先学、后教、导学等要素的机制,在明理的基础上,思考对这一教学方式的客观把握与合理运用问题。1.先学与预习  先学源自预习,预习是自学的基本形式,属于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对哪门课程的学习都有用。  作为学习习惯的预习,主要通过引导和自觉养成,能持之以恒者,渐渐就成了习惯。但由于备考的需要,中小学生留给预习的时间有限,即使到了大学,大概是学习科目多的缘故吧,能在课前预习的人仍然不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