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357511
大小:5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03
《幼儿园大班学习上海越变越美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班学习:上海越变越美丽(本课程为优质课,有配套视频,完整教案。) 设计意图: 在最近开展的《我们的城市》之《老房子,新建筑》主题活动对幼儿的要求是:一能有兴趣地观察周围不同建筑并了解它们的特征;二能体会城市建设的不断变化,感受我们的家乡越来越美丽。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充满好奇,城市的建筑、道路、生活设施和交通工具等成为了他们观察的对象,探究欲望十分强烈。 联想到曾经在集体活动《会变的身体》中获得的成功经验,那次活动让幼儿增强了对人体各部位灵活运动的认识,并进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故本次活动希望能以此为基础,让幼儿用语言和肢体动作来表达
2、和表现他们对上海城市建筑特征的理解。本次活动将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强调在倾听同伴意见和想法的前提下尝试小组合作,丰富和积累有关共同生活、和谐相处等关键经验。 活动目标: 1.运用语言和肢体表达和表现上海建筑物的明显特征。 2.能倾听同伴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小组合作。 重点:在活动中能运用语言和肢体表达和表现上海建筑物的明显特征。 难点:在用肢体表现上海建筑特征的过程合作中能,能倾听同伴的意见和想法,学习小组合作。 活动准备: 收集相关的上海城市建筑、诗歌板书、抒情乐曲一首、3张代表性的图片(东方明珠、九曲桥、大转盘)、3个套娃。 活动过程: 一、兴趣引发
3、 (播放节奏强烈的律动音乐,让幼儿在快乐的舞动中集中注意力。) 【师】请你变成动物、植物、房子。(幼儿根据老师的口令变化变换不同的动作。) 小结:我们的身体只要动一动、扭一扭、弯一弯,就能变成这么多有趣的东西,我们的身体本事真大。 二、提出话题 【师】(幼儿交流已有经验)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上海有许多很有特色的建筑,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可追问: 1.这栋建筑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 2.它看上去像什么? (老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在介绍建筑时好听的词语词汇,以及他所观察到的和别人不一样的独特地方,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 小结:刚才听了你们的介
4、绍,让我了解上海原来有那么多有名的、独特的建筑,使得我们上海越来越美丽了。(老师边小结边出示图夹文图片,并配上抒情的音乐。) 【师】朗诵配乐诗《上海越变越美丽了》。 你看,在马路两边,矗立着一座座高楼,有的像一顶哈里•波特的帽子,有的像出鞘的宝剑。/黄浦江边,横跨着一座座大桥,好像巨龙在阳光下闪耀。/还有那些老房子,穿上了新衣裳,那也是我们上海的骄傲。/真的,上海越变越美丽了。(教材《学习活动(大班)》P127,有所修改。) 三、小组合作 (一)【师】(提出新任务)老师这里有三个外国小朋友(3个套娃),听说上海那么漂亮,她们也想来参观呢。 1.(分别出示三个套
5、娃中的图片)原来她们想去东方明珠、九曲桥和大转盘,这些地方你们都去过吗?特别在什么地方? (老师关注幼儿说的建筑的明显特征:如东方明珠的高以及几个圆球;九曲桥的九个弯度;大转盘的缓慢旋转的大圈。给我们城市带来的不同美感。) 2.那我们以4个人为一组,用我们的肢体动作来变出其中一个建筑。得让我们的外国小朋友一看就明白你们是什么建筑? (观察幼儿在合作中对这三个建筑明显特征的诠释) 3.现在是各位展示时间,让三位外国小朋友瞧瞧,到底哪个建筑更美?好,哪组先来? (1)你们是如何想到用这个方法的? (2)你们小组是怎么变出来的,有什么困难? (3)如何评价你的同
6、伴? (如遇两组变的是同样建筑,可以比较其中的优劣,以更形象的为胜者。如遇这个建筑没有小组变,可以邀请某小组进行挑战。) 小结:你们用自己的肢体和同伴们一起合作,变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城隍庙里人们最喜欢游玩的九曲桥、锦江乐园里一直转个不停的大转盘。就如我们的工人叔叔们一起努力,建设了我们美丽的上海一样,孩子们你们也辛苦了。我想三位外国小朋友也要谢谢你们,因为是你们让他们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上海。 四、分享活动 上海有那么多有名的建筑,那就让我们在上海标志性的建筑----东方明珠旁边一起拍张照,留个纪念吧。 (请刚才合作变东方明珠的幼儿再变一次,其余幼儿
7、围在其周围一起拍照留念。) 活动反思: 首先,本次活动从教案到现场教学,有几处调整比较成功: 1、在原教案中,起始环节曾设想先让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表演如何用肢体动作“变”出城市的建筑,但在实际教学中删除了这一环节,调整为直接提出合作游戏的要求,这一改动更凸显了活动目标,强调了幼儿合作经验的体验和积累。 2、在实际教学中增加了要求幼儿交流对上海城市建筑看法的环节,幼儿的语言表达十分丰富和生动,如对上海南站有个孩子说从飞机上看下去象一个飞碟,于是我引导孩子从上面看下去叫俯视,丰富孩子看事物的角度,于是激发了另一个孩子看事物的角度,他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