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学

中国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学

ID:32354848

大小:255.9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03

中国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学_第1页
中国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学_第2页
中国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学_第3页
中国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学_第4页
中国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1期中国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学周文孙懿内容提要:本文尝试从解读“中国模式”、明确“转型”目标和争夺经济话语权这三个“转型”的现实需要角度出发,论证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融合先进研究方法以及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经济学”的现实必要性。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学在当前中国面临新的“转型”机遇时,一方面,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结构,选择相应的技术结构对中国经济模式必须有正确的解读而不能“误读”,并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比从而形成正确的“转型”目标;另一方面,要使这种目较优势。但克鲁格曼(Krugman,1994)

2、从全要素生标真正影响现实中人们的行为,使国内外的各种决产率(TFP)分析推断东亚经济基本靠要素投入增策者(政府、企业、个人)都能朝正确方向行动,则必加,而与技术进步无关,所以并无“东亚奇迹”。我国须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受此影响,开始关注技术进步必须革新现有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有利于中国经及可持续性的问题。然而,“克鲁格曼批评”遭到了济可持续发展的话语体系。因此,构建能够深入解很多学者的批驳。林毅夫、任若恩(2007)总结了这释现实、指导实践并具有创新理念的“中国经济学”些批判性的观点,指出根据TFP低就认为经济增成为当务之急。

3、长不存在技术进步是一种误解。不能简单根据克鲁格曼对“东亚经济奇迹”的批评来评论我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并作为讨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依据。(2)从制度角度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姚洋(2008)构建了由地方分权、泛利性(encompassing)政府以及实践的务实主义为关键要素的模型来解释中国的意识形态和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央分权予地方,在发展经济的共识下,理性的地方政府能够不断图1从“中国经济模式转型”到“中国经济学”的内在尝试制度创新;而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泛利性的中逻辑央政府,在对这些创新的容忍中,会找到原先意想不到的“惊讶”,这会改变中央政府的意识形态从而将因此,我

4、们认为要使“转型”成功实现,必须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渐进地推行。建“中国经济学”,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如图1所示。(3)从历史角度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高柏一、中国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学(2006,2008)从全球化演进的角度,用经济社会学理论,解读“中国模式”。他认为,中国发展模式的兴1.中国经济模式的研究。对于中国经济模式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新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而且的研究,现有的文献主要从技术、制度和历史的角度也继承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遗进行总结。产。当全球化的钟摆运动出现回摆时,研究中国经(1)技术角度。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高速增济发展模式可

5、以从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的三个方长,可以归因于后发优势与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充分向:理性的社会建构和认知在社会建构过程中的作发挥。林毅夫等(1994,1999,2005,2007)认为中国用;国家建设与市场建设是互动过程;非市场治理机经济奇迹是根源于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中制的作用。—45—2.“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对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受制于他人;(3)过分强调“效率”而忽略“公平”探讨,总共可以归为三次大讨论。最初的大讨论始的发展观念导致贫富差距变大,社会冲突加剧,进而于王亚南先生。60多年前,他就大力倡导建立中国社会稳定面临挑战。经济学,并身体力行,留下大量重

6、要著作。这是中国的思想先驱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下,以及救国图新的实践中,探索独立自主经济理论框架的第一次努力。第二次大讨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以樊纲(1995)对“苏联范式”的批判为代表。这次讨论是学者们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的背景下,以及经济体制转轨的实践中,摒弃图2中国经济奇迹的技术、制度、历史分析框架陈旧的理论范式,引进西方理论方法,构建适合中国的现实与实践的理论范式的第二次努力。第三次大总之,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理解为(如讨论是从本世纪初至今,从林毅夫(1995,2001)倡导图2):在中国复兴图强的历史环境中,发展经济成经

7、济学中国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到程恩富为举国上下的共识;于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动渐进(2009)总结中国经济学要以“马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制度创新,不断放宽对资源利用的制度约束,进而国学为根”等,其间出现了大量的研究中国经济学的使比较优势以及内生、外引的技术进步得以实现。文献。这次大讨论的现实背景是中国一边“转型”,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使中国的产业嵌入全球一边又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价值链之中,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而内部生成和逐步提高;这对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外部引进的技术进步又促使经济效率提升,这两点有鉴于现有主流经济学已不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