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292114
大小:6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0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贞观之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2课时贞观之治田柳二中陈伟富【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并且知道武则天。【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唐朝的建立以及唐太宗和武则天采取的统治措施的知识。2、理解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能力目标: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情感目标: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教学重点】学习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教学难点】学习的难点是对唐太宗的评价
2、。【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唐朝的建立:______年,___________在长安建立唐朝。2.贞观之治:原因:(1)(2)(3)结果:3.女皇武则天:(采取的统治措施)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学以致用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己,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唯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唐太宗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唐太宗材料三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
3、使卿等长寿宝贵。————《贞观政要》材料四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请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没有关系?请阐述你的理由。(2)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采取一系列统治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由材料四可以看出,唐太宗在政治上的最大特色是什么?2.各抒已见材料一陕西乾陵有中国一代女皇——武则天陵墓,陵前有一“无字碑”,高
4、63米,重99吨。在巨大壮观的石碑上,没有女皇的生平事迹及丰功伟绩,这同对面为唐高宗李治所立的“述圣碑”形成鲜明的对比。材料二武则天是中国历史存在较大争议的人物,旧时史学家认为她残暴,荒淫;而毛泽东则评价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1)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2)试一试:“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名。”武则天的无字碑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你能否用所学的知识为武则天写一篇碑文呢?(现代文即可)三拓展延伸1.汉武帝开创了汉代的全盛时期,唐太宗则开创了“贞观之治”,而
5、汉唐又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两个时期,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填出下表。项目汉武帝唐太宗政治经济2.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关乎国家稳定,社稷安危。秦始皇、唐太宗都是中国古代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然而两人在民生问题上采取的政策却截然不同。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唐太宗在民生问题上分别采用的是哪家学派的思想主张,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2)试说明秦始皇、唐太宗在民生问题上采取的不同政策及其结果。(3)学习历史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历史的史鉴功能。从上述结果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经验教训?四、知识整
6、合五、巩固练习1. 隋朝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A.权臣当道 B.隋炀帝的暴政 C.土地兼并严重 D.隋末农民起义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3.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
7、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鉴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现在失去一面好镜子啊。”那么这位大臣是( )A.长孙无忌 B.杜如晦 C.狄仁杰 D.魏征5.“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谁的统治:( )A.唐高祖B.唐太宗 C.唐
8、高宗D.武则天6.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C.继承唐太宗的政策,重用人才,发展农业,为唐朝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D.创造了一个新字“曌”(Zhao)7.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相似点有( )①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都实行选拔贤才的政策③都虚心采纳谏言 ④都注意戒奢从简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8.从“民族平等”“虚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