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258201
大小:62.8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02
《课题《孙权劝学》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孙权劝学》说课稿教材分析1、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
2、,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
3、,因为它是让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1、说教学目标a、识目标知: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复述课文内容。b、能力目标:通过共同研究课文的过程,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C、情感目标:通过分析吕蒙接受劝学建议后的巨大变化,使学生明白学习对成长的重大作用。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
4、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具体学法: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
5、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课文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2.整体感知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6、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说话时的情感。 (3).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不可不学———辞就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3.协作质疑 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
7、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2、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总之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
8、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