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蕃诗歌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MasterThesisforIn—serviceTe:achers,201OUniVersityCode:l0269RegisterNumber:9l070205122EastChinaNormalUniversi够TheSmdyofZhaoFan,sPoet拶D印artment:旦曼p亟煎堡曼塾!Qi£hi坠曼墨曼L垒坠g堕垒g曼i迅亟Li!曼迦盟Specialty:ChineseAncientLiteramI‘eM旬or:L煎曼!鱼地盟i堕也曼!i堡盟鱼Q堡!h曼鱼坠g旦迎垦曼鲤±Q鱼曼SQ照gQ理垒墨鲤Director:里!Q鱼曼墨Q!£曼垒g垦i坠Q圣hQ坠gName:翌选旦gQi旦g』i垒gCompleteinS印tember,201O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赵蕃诗歌研究》,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博士(请勾选)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一器梦作者签名:/参打峨印日期:2。1。年9月4日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赵蕃诗歌研究》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博士(请勾选)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勾选)()1.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母,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锄l司舀导师签名/本人签名2010年9月4日一露箩多删胂/宰“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王晶晶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姓名职称单位‘备注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席中文系上海体育学院郎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体育新闻系华东师范大学朱惠国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方笑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古籍所华东师范大学查正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文系 摘要南宋诗人赵蕃与韩漉并称为“上饶二泉”,“二泉”存世诗作数量不菲,诗歌成就较高,影响南宋诗坛较大。“二泉’’之中,又以赵蕃诗名尤高,就其诗歌的成就和价值来说,有一定的建树,历来被人所称赞。本文以“赵蕃诗歌研究”为题,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赵蕃诗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部分介绍赵蕃生平及著述。主要研究赵蕃的生平身世、所处时代背景、人生际遇以及对其思想状况和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赵蕃的诗学渊源与诗学主张。首先,入派江西及自觉续派、传承“活法’’三个方面探讨其对江西诗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次,“学诗浑似学参禅”来体悟赵蕃诗歌的哲理和禅意;“作诗贵乎似”来探讨赵蕃对前人的尊崇与模仿;“规模即大,波澜自阔”来分析赵蕃对诗人所具备学术涵养和知识储备的重视。第三部分通过研究忧时伤国的感怀诗彰显赵蕃诗歌的爱国情怀、超逸高洁的咏物诗映现其高尚情操、安贫乐道的田园隐逸诗挖掘他的隐逸情愫,通过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赵蕃诗歌的思想内容。第四部分介绍赵蕃诗歌艺术特色。在表达主题内容及创作手法上,赵蕃运用白描.手法描写日常生活题材,形成了以文为诗、古淡瘦劲、平易简朴为主导的艺术风格。结语部分从赵蕃诗学观点、诗艺成就、人格特点,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总结和评价,对赵蕃诗歌及其在诗坛的角色进行定位,以便能较为系统全面地对赵蕃的诗歌进行。总之,作为一个诗人,赵蕃在南宋诗坛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而又不拘于江西诗派,他是南宋诗歌艺术高峰形成的参与者,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南宋末诗坛尤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键词:赵蕃,诗歌,研究,诗学渊源,诗学主张,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AbstI·act压aoF孤aIIdH锄Biao,meywe槌bomS0um啪SongD”鸽t)rpoetswhowerehown嬲‘mlesh锄蹦10ErQuall”.111eyhadala玛e锄ountofpoemsl硪oVer锄dtheirworkshadgreatachievem衄t锄dimpact0ntheS0utll锄SongDynast)rpoeny.Me锄while,ZllaoFaIlisespeciallyfamousforhispo“cac:hieV锄cnt锄dValue.Heh勰madegreatcontributi∞锄dh丛alwaySbeenpraisedbypeople.111ispap盯iscarried伽t∞Ⅱletll锄eof船earchofZ11∞FaIl’8poe虹y.TheiIl打0ductionpart矗∞髑豁姒inlyontheresearchpurposea11dsi盟ificarIceofZhaoF强’spoe仃ysmdyathomeanddbroad.TllefirstpartofmispaperintrodllceSZhaoFaIl’slife姐dwor!I【s,emback刚nd,lifeexperience,thestateofmind越dpoeliccreationinnu朗ce.Thesecondpanisdbout:乙haoF孤’snlepoet眄s01lrceandpoetic、,iew:Firstofall,b勰edonthethI鼍圮aspects,beillgamemberofJian星ⅨiPoetrySchool,C0nscioush】IlleritanceSchool棚1dh1Ill甜ting“LiⅥngP血ciple”school,thispaperdiscussesZhaoFan’scontributionoftheoreticalinhefi诅ncc锄dpoeticdevelo呻enttoJian2墨iPoet眄Sch001.Then,mestIldyisb舔edonthe“resemblallcebet、)I,ecnle锄illgpoe仃yandZenphilosoph矿’basistounderstaIldZhaoFan’spoeticphilosophy锄d:乙erIthougllts,onme“PoeticRes锄blanceStandard"todiscusshisilTlitationandrespectforhispredec鹤sors,onthe“Scale锄dMomentIlmstandard"toanalyze11isvalueonacademicseIf二res仃aintandl【nowledgeaccu瑚【ulation.IJladdition,withthestlldyofhisl蜘cpoenXhispatrioti姗isreV船1edbythesorrow氨eelingforhisowncoun信MnoblesentilIlentisshownbyhis目.ace如landnoblechantingpoe扛yandhisnlralreclusion慨liIlgsforenjo),inghispoorlifeisrenectedbyhishemlitpoe哆Tllediscllssionisc删ed0utinmethirdpaniIlt黜softllethree弱pectstoexplainhispoeticideolo夥nefournlsectionin仃0duceSZllaoFananisticpoe仃yfeatures.Withregardtothem锄econteIltand嘶tingstyles,ZhaoFanadopteds仃aightdescriptiontoexpressdailylifem锄esandfmallyfonIledhisownanisticcharacteristicsmatcouldberegardedasthestyleofwTitingatextasapoemwim觚cientandeleg孤ttastebasedonthesiIIlpleandplainprinciple.FillallMasummary觚devaluationispresentedabout:乙11aoFan’spoeticpointof、,iew;poeticachieveIIlent,personalcharact面sticsandhisstattlsillmeliteratllrehistoryandalsowouldclarif.yapositionforhispoe”y锄dhisroleinmepoenyworld弱t0getacompreheIlsive孤dsyst眦aticresearchonhispoe咄Inshon,鹪apoet,zhaoFanhasachie、redimpressiveinnuenceandanoticeablestatllsiIltlleSouth锄SongDynas吼HewasinnuencedbytheJiall黔iPoe仃ySchoolwhileiIlthemeantiIIledidnotconfinehimseIfin“.Hepanicipatedinthef.0mationoftheSouthenlSongDynas曰poe自呵s砌mitaIldmadellisowncontributionandinnuencetomelateSoumanSongDynasⅣpoetryi11panicular.KEYWoRD:ZllaoFaIl,PoetrMResearch,Poemon西n,Poetic嬲sertioIl,Ideolo酉calCOntent,Artisticf.eat瑚.e8 目录前.言⋯⋯⋯⋯⋯⋯⋯⋯⋯⋯⋯⋯⋯⋯⋯⋯⋯⋯⋯⋯⋯⋯⋯⋯⋯⋯⋯⋯⋯⋯⋯⋯⋯⋯⋯⋯1日lJ一晶⋯⋯⋯⋯⋯⋯⋯⋯⋯⋯⋯⋯⋯⋯⋯⋯⋯⋯⋯⋯⋯⋯⋯⋯⋯⋯⋯⋯⋯⋯⋯⋯⋯⋯⋯⋯l一、赵蕃研究目的及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第一章赵蕃生平及著述⋯⋯⋯⋯⋯⋯⋯⋯⋯⋯⋯⋯⋯⋯⋯⋯⋯⋯⋯4第一节赵蕃的生平⋯⋯⋯⋯⋯⋯⋯⋯⋯⋯⋯⋯⋯⋯⋯⋯⋯⋯⋯⋯4第二节赵蕃的著述⋯⋯⋯⋯⋯⋯⋯⋯⋯⋯⋯⋯⋯⋯⋯⋯⋯⋯⋯⋯.6第二章赵蕃的诗学渊源与诗学主张⋯⋯⋯⋯⋯⋯⋯⋯⋯⋯⋯⋯⋯⋯.7第一节赵蕃诗学渊源⋯⋯⋯⋯⋯⋯⋯⋯⋯⋯⋯⋯⋯⋯⋯⋯⋯⋯⋯7一、续派江西⋯⋯⋯⋯⋯⋯⋯⋯⋯⋯⋯⋯⋯⋯⋯⋯⋯⋯⋯⋯⋯.7二、入派江西⋯⋯⋯⋯⋯⋯⋯⋯⋯⋯⋯⋯⋯⋯⋯⋯⋯⋯⋯⋯⋯8三、传承“活法”⋯⋯⋯⋯⋯⋯⋯⋯⋯⋯⋯⋯⋯⋯⋯⋯⋯⋯..10第二节赵蕃的诗学主张⋯⋯⋯⋯⋯⋯⋯⋯⋯⋯⋯⋯⋯⋯⋯⋯⋯.1l一、学诗浑似学参禅⋯⋯⋯⋯⋯⋯⋯⋯⋯⋯⋯⋯⋯⋯⋯⋯⋯.12二、作诗贵乎似⋯⋯⋯⋯⋯⋯⋯⋯⋯⋯⋯⋯⋯⋯⋯⋯⋯⋯⋯..14三、规模即大,波澜自阔⋯⋯⋯⋯⋯⋯⋯⋯⋯⋯⋯⋯⋯⋯⋯..17第三章赵蕃诗歌的思想内容⋯⋯⋯⋯⋯⋯⋯⋯⋯⋯⋯⋯⋯⋯⋯⋯⋯19第一节忧时伤国的爱国情怀⋯⋯⋯⋯⋯⋯⋯⋯⋯⋯⋯⋯⋯⋯⋯..19第二节超逸高洁的高尚情操⋯⋯⋯⋯⋯⋯⋯⋯⋯⋯⋯⋯⋯⋯⋯.24第三节安贫乐道的田园隐逸情愫⋯⋯⋯⋯⋯⋯⋯⋯⋯⋯⋯⋯⋯.27第四章赵蕃诗歌的艺术特色⋯⋯⋯⋯⋯⋯⋯⋯⋯⋯⋯⋯⋯⋯⋯⋯⋯33第一节白描凝练清新质朴⋯⋯⋯⋯⋯⋯⋯⋯⋯⋯⋯⋯⋯⋯⋯⋯33第二节以文为诗含蓄内敛⋯⋯⋯⋯⋯⋯⋯⋯⋯⋯⋯⋯⋯⋯⋯⋯35第三节虚实相生古淡瘦劲⋯⋯⋯⋯⋯⋯⋯⋯⋯⋯⋯⋯⋯⋯⋯⋯38结语⋯⋯⋯⋯⋯⋯⋯⋯⋯⋯⋯⋯⋯⋯⋯⋯⋯⋯⋯⋯⋯⋯⋯⋯⋯⋯⋯⋯⋯⋯⋯⋯⋯⋯⋯⋯.42:=I:IF1=l························-····················································································‘‘rJ‘-附录:诗评辑录⋯⋯⋯⋯⋯⋯⋯⋯⋯⋯⋯⋯⋯⋯⋯⋯⋯⋯⋯⋯⋯⋯.44参考文献⋯⋯⋯⋯⋯⋯⋯⋯⋯⋯⋯⋯⋯⋯⋯⋯⋯⋯⋯⋯⋯⋯⋯⋯⋯⋯47后记⋯⋯⋯⋯⋯⋯⋯⋯⋯⋯⋯⋯⋯⋯⋯⋯⋯⋯⋯⋯⋯⋯⋯⋯⋯⋯⋯⋯⋯⋯⋯⋯⋯⋯⋯⋯.50 《瀛奎“一泉”名节高尚,诗歌渊源有自,慕陶、写陶之作尤多。“二泉"的诗集虽早已失传,但存世诗作数量不菲,诗歌成就较高,影响南宋诗坛较大。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录赵蕃《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诗》收录赵蕃诗二十七卷,收录韩漉诗十九卷。这比南宋的许多诗人,如“永嘉四灵"之徐玑(二卷)、徐照(三卷)、翁卷(二卷)、赵师秀(二卷),作品数量多得多,比南宋末年诗名较盛的几位诗人如叶适(三卷)、戴复古(八卷)、刘过(十卷)、敖陶孙(五卷),亦多出许多。但当前学界对于“二泉"的研究相比他们丰富的作品而言是比较冷清的。“二泉”又以赵蕃诗名尤高。赵蕃(1143——1229),字昌父,一作昌甫,号章泉,自号晏叟。《宋史》第445卷中有赵蕃的传记,事迹又见于《漫塘文集》第23卷中《章泉赵先生墓表》。为了时时提醒自己保持晚节,赵蕃居所命名为“难斋",所以又号“难斋"。理宗绍定二年(1229),赵蕃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谥号“文节”。在南宋诗坛,赵蕃是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以他和韩漉为中心的上饶玉山创作群体,在当时和稍后涛坛上都享有盛誉。赵蕃作诗崇尚江西诗派,作诗善变,不生硬。南宋末诗人谢枋得云:“诗有江西派,而文清昌之,传至章泉、涧泉二先生,诗与道俱隆。’’①方回说:“曾茶山得吕紫微诗法,传至嘉定中赵章泉、韩涧泉,J下脉不绝。”②在《瀛奎律髓》中,把赵蕃和韩漉二人列入江西诗派;在其《恢大山西山小稿序》又云:“宋苏、梅、欧、苏、王介甫、黄、陈、晁、张、僧道潜、觉范以至南渡吕居仁、陈去非,而乾道诸人朱文公诗第一,尤、萧、杨、范,亦老杜之派也。是派至韩南涧父子、赵章泉而止。"@可见,他已将赵、韩二氏视作江西诗派的殿军。赵蕃的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上,刘克庄在《寄赵昌父》一诗中赞日:“四海诗盟主玉山”。④刘克庄称赵蕃为诗坛盟主,就南宋中后期的诗坛状况来看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当非虚誉。方回在《秋晚杂书三十首》之十七中认为,南宋四大家以后的乾淳诗坛,尚西(宋)谢枋得《萧冰崖诗卷跋》,《谢叠山集》卷九,[M].商务印书馆,1936年。o(宋)方回《次韵赠卜饶赠圣予沂并序》,《桐江续集》卷十五,[M].凤凰出版社,1998年。国(宋)方回《恢大山西山小稿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三,[M].凤凰出版社,1998年。回(宋)刘克庄《寄赵吕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1 有二泉和四灵:“永嘉有四灵,词工格乃平。上饶有二泉,旨淡骨独清”,①“二泉岂不高,顾必四灵美?"圆方回的倾向是非常明显的,二泉要超过四灵。在众多的诗人中,陆游的评价最值得注意,其《寄赵昌甫并简徐斯远》云:“我诗非大手,我酒亦小户。得游名胜问,独以用心苦。赵子乃宿士,山立谁敢侮。’’@这里陆游认为自己的诗才不足称道,而赵蕃则如傲然屹立之高山,令人景仰不敢轻侮。此诗中又说:“高吟三千篇,一字无尘土”④,“嗟君与斯远,文中真二虎"@。以陆游当时的声名,尚叹赵昌甫与徐斯远为“文中二虎",足见赵蕃在当时的诗名已经超出了我们今天的想象,只可惜今日之文学史竟鲜有涉及赵蕃者,真是遗憾。鉴于此,本文将对其诗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们。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目前国内外对“二泉”的渐渐开始重视,研究韩沈的单篇论文已经出现。文学著作中,程千帆《两宋文学史》中提到:“二泉是当时所公认的江西诗派的继承者。"@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中将“二泉”作为南宋继吕本中、曾畿之后的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⑦。从题材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对“二泉”诗歌进行简要描述,肯定了“二泉"在江西诗派中的地位。同时又注意到了他们创作上的细微差别。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将“二泉’’与“四灵"诗歌进行对比,注意到他们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张宏生的《江湖诗派研究》@、詹杭伦的《方回的唐宋律诗学》@等著作均有专节讨论。两篇硕士论文分别是李悦的《<诗人玉屑>之诗法考论》11、张惠菊的《南宋中后期上饶玉山诗人群体研究》12,两篇博士论文王毅的《南宋江西词人群体研究》13和孔妮妮的《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14中关注到赵蕃,但均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花志红的《“上饶二泉”笔下的田园》15、《“上饶二泉”其人其诗简析》16、《从<瀛∞(宋)方回《秋晚杂书三十首》,《桐江续集》卷二,[M].风凰}l{版社,1998年。圆(宋)方回《秋晚杂书三十首》,《桐江续集》卷二,[M].凤凰出版社,1998年。固(宋)陆游《寄赵昌甫并简徐斯远》,《剑南诗稿》卷四十五,m].岳麓书社,1998年。鲫(宋)陆游《寄赵吕甫并简徐斯远》,《剑南诗稿》卷四-f.五,[M].岳麓书社,1998年。@(宋)陆游《寄赵昌甫并简徐斯远》,《剑南诗稿》卷四十五,[M].岳麓书社,1998年。蜉程干帆《两宋文学史》,第298页,[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固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第177页,[M].齐鲁书社,1986年。唧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第283页[M].中华书局,1995年。触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第180页[M].中华书局,1995年。呻詹杭伦《方回的唐宋律诗学》,第115页,[M].中华书局,2002年。“李悦《<诗人禾屑>之诗法考论》,[J].华中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9年。12张惠菊《南宋中后期上饶一玉山诗人群体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3王毅《南宋江西词人群体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博J二学位论文,2006年。14孔妮妮《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J].复.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15花志红《“上饶二泉”笔下的刚园》,[J].《文教资料》2007年。16花志红‘“上饶二泉”其人其诗简析》,[J].《文教资料》2007年。2 奎律髓>看“上饶二泉”与江西诗派的关系》①、《解读上饶二泉笔下的梅竹》@、《试论“上饶二泉”对陶渊明的推崇》@、《上饶二泉交游简述》④、《够上饶二泉”的咏月诗》@七篇论文,以及周静、王友胜的《论南宋“上饶二泉”其人及其诗》@和王雪枝,张惠菊的《论二泉的诗学理论》⑦,从更广泛的视度开始关注赵蕃和韩沈的诗歌,如对赵蕃诗法、诗歌渊源、诗歌意象、诗人交游情况等,已经开始从某一方面对赵蕃诗歌进行研究,但至笔者截稿为止,还没有专门论述赵蕃诗歌的论文。由以上对赵蕃诗歌研究的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程千帆、莫砺锋先生等人为赵蕃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提供了很多的线索。以上提到的几篇论文,特别是花志红的论文,认识到了赵蕃在文学史中所处的地位,即江西诗派后期代表,同时还注意到他们与“四灵"的关系,为“二泉”的全方位研究抛砖引玉,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赵蕃。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对赵蕃的关注还是不够的,特别是文学史对他的关注很少,这与他当时在文坛的地位以及影响是不相称的;另外对赵蕃的研究还是缺少系统性,还没有单独具体的对赵蕃本人及其诗歌进行研究的论文和论著,以上提到的论文也只是从某一方面来论述他的诗歌。有的论文在论述他的诗歌时,缺乏一定的纵向或横向上的逻辑性,未能从赵蕃所处的社会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上这几个空间上去分析论述赵蕃的诗歌,未能达到彻底的知人论世。①花志红《从<瀛奎律髓>看“上饶二泉”与江西诗派的关系》,[J].《文教资料》2006年。②花志红《解读上饶-二泉笔下的梅竹》,[J].《文教资料》2008年。③花志红《试论“上饶二泉”对陶渊明的推崇》,[J].《西昌学院学报》2007年。④花志红《上饶二泉交游简述》,[J].《西昌学院学报》2008年9月。⑤花志红《“上饶二泉”的咏月诗》,[J].《科教文汇》2008年lO月。⑥周静、王友胜《论南宋“.卜.饶-二泉”其人及其诗》,[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⑦土雪枝、张惠菊《论二泉的诗学理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 第一章赵蕃生平及著述理解和研究某一作家作品,如果不对作者的生平及所处社会环境进行深入的剖析,也就达不到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身世、思想状况等;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这一诗歌批评理论,揭示了诗歌创作、诗人、时代社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诗歌创作受诗人的生平身世、思想倾向和时代社会因素的影响,时代社会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际遇和思想感情,诗人的人生际遇和思想感情又影响着其诗歌创作。因此,把诗人的诗歌创作与诗人的身世及其所处的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坚持“时代——诗人——诗歌”“三位一体”的分析方法,更能对诗人及其诗歌创作情况做出客观、正确的评判。对赵蕃诗歌的研究也是这样,下文用“知人论世”的诗歌批评方法,分析赵蕃的生平身世、所处时代背景、人生际遇对其思想状况及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一节赵蕃的生平赵蕃(1143——1229),字昌父,一作昌甫,号章泉,白号晏叟。《宋史》第445卷记载:“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肠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为太和主簿,受知于杨万里。清之守衡州,乃求监安仁赡军酒库,因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蕃即匀祠,从清之归。其后,真德秀书之国史日:‘蕃于师友之际如此,肯负国乎?’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谥文节。”这无疑为我们解读赵蕃其人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同时,据刘漫塘《章泉赵先生墓表》∞介绍,赵氏家族最早应为杭州人,后由杭州迁到河南汴京,又由汴京迁到郑州,世代居住在东里。南渡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宋史》卷四四五记载其祖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②,应该是不全面的。赵蕃的父亲去世后,葬在玉山之章泉。章泉本章氏所居,赵蕃索性把家迁到这里,并以章泉为号,称为“章泉先生"。著名的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有诗题云:“玉山章泉本章氏所居,赵昌甫迁居于此,章泉之名遂显”,诗云:“兹山自开辟,有此一泓泉。姓自章而立,名因赵以传。’’③章泉的名声便开始大起来了。赵蕃并未由科举取仕谋求官职,而是因其曾祖父赵踢在朝为官,而荫补为补州文学。(宋)刘宰《章泉赵先生墓表》,《漫塘文集》卷三二,[M].文物}H版社,1982年。。(元)脱脱等《宋史》卷四四五《赵蕃传》,[M].中华书局,2005年。国(宋)戴复古《玉山章泉本章氏所居赵昌甫迁居于此章泉之名遂显》,《石屏诗集》卷二,[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9年。4 一职。后调浮梁尉(今景德镇)和连江(今福建连江)主簿,皆未赴任。后出任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主簿。赵蕃因受知于杨万里,二人互通诗作,唱和不断,萌生山林之思,自题斋名日“思隐”。杨万里有《题太和主簿赵昌甫思隐堂》诗云:“西昌主簿如禅僧,日餐秋菊嚼春冰。西昌官舍如佛屋,一物也无惟有竹。俸钱三月不曾支,竹阴过午未晨炊。大儿叫怒小儿啼,乃翁对竹方哦诗。诗人与竹一样瘦,诗句与竹一样秀。故山苍玉摇绿云,月梢风叶最闲身。劝渠未要先思隐,且与西昌作好春。”杨万里的诗举重若轻,出语诙谐。此诗中提到赵蕃居官清苦,室无一物,为节省开支常常是到了中午还未吃早饭,饿得两个儿子大哭小叫,而他自己却正逍遥竹林,对竹吟诗。诗的结尾杨万里劝诫赵蕃不要只想着隐居,留在西昌(太和)好好干一番事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问俗事,风清神俊,潜心修禅,清新寡欲的赵蕃。此后赵蕃被派往湖南辰州(今阮陵)任司理参军,为帮老百姓减赋而与郡守发生争执,得罪郡守,并因此被罢回家。刘漫塘说他:“辩狱之诬,不为二千石屈”。①当时人们都认为赵蕃的被罢乃因过于正直的缘故。赵蕃曾拜理学家刘清之为师。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赵蕃己44岁,决心前往衡州,继续师从刘清之完成未竞之学业,为此他主动谋求到衡州所辖安仁县做个小小的“酒库监”。当他千里迢迢从玉山奔赴湖南衡州时,恰好刘清之因得罪朝廷派来的使者而被罢官。赵蕃当即决定把“酒库监”辞去,陪着老师刘清之返回故里。赵蕃的这个行为,在当时和后来产生很大的影响,刘克庄有诗云:“郁垒钟馗尚改更,青云变幻几公卿。人间止有章泉叟,扑断衡山了一生。”②赵蕃自辞安仁酒库监以后,凡有朝廷任命,皆坚辞不赴,这就是刘克庄所谓“扑断衡山了一生”。衡山之行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之后便一直在玉山章泉过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宋术理学宗师真德秀对赵蕃辞官而护师刘清之归里的义举感慨万分:“蕃于师友之际如此,肯负国乎!”@周必大与赵蕃是旧交,赵蕃寄诗日:“公如在廊庙,我亦遂箪瓢”④,表达了和周必大不同的人生选择及生活意趣。后周必大入朝为相,多次推荐赵蕃,他都坚决推辞,没有食言。真德秀为礼部侍郎也曾上奏推荐赵蕃,论及其大节时说:“海内闻风,孰不钦叹!”@赵蕃赋性宽平,平易近人。从衡州归隐以后,长期与其弟赵成父居住在玉山章泉近30年而不再出仕,安贫处约,心志澹泊,日工于诗,虽然过着闲适的日子,仍然忠君忧国。赵蕃在乡里则诱掖后进,一以孝悌忠信为本,学识人品皆为乡人所推重。理宗即位的时候,赵蕃已领祠31年,朝臣争着推荐他。其中刘宰在向朝廷推荐赵蕃时说:“文献之家,典型之彦,岿然独存,犹有以系学者之望者,蕃一人而已。”@正反映了当时士林∞(宋)刘宰《章泉赵先生墓表》,《漫塘文集》卷三二,[M].文物出版社,1982年。圆(宋)刘克庄《岁晚书事》之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明)钱士异《二十五别史·南宋书(卜2)》第690页,[M].齐鲁书社,2000年。@(宋)赵蕃《章泉稿》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M].商务印书馆,1937年。@(宋)刘宰《章泉赵先生墓表》,《漫塘文集》卷三二,[M].文物出版社,1982年。5 对赵蕃的评价。其后,朝廷以太社令召,赵蕃三辞不受。又以直秘阁召,赵蕃仍然不应,始终恪守着他一生所尊奉的“大节”。赵蕃为了时时提醒自己保持晚节,给居所命名为“难斋",所以,又号“难斋”。绍定二年(1229年),赵蕃以87岁高龄辞世。①赵蕃下葬之R是九月甲申,葬于永丰县富城乡,距章泉五里。下葬前“学者为诗为文,以咏叹先生之美者,不可胜计。”②“而遂以七十翁,不远二千里,来致先生垂没之赠”③,都念念不忘曾经受过赵蕃恩惠。刘清之“不应淡然忘言,无以诏令其德”④,将自己所闻,归表于先生墓上。第二节赵蕃的著述赵蕃的著述已佚,《文渊阁书目》卷10著录《章泉赵先生诗》一部12册,未见传本。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得《乾道稿》一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全宋词》录存其词二首,《全宋诗》收其诗二十七卷,《全宋文》卷六三五零录赵蕃文六篇。可见,赵蕃创作以诗歌为主,词和文都比较少。赵蕃与韩漉合选的《唐诗绝旬精选》,又称《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谢枋得称赞“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绝一百一首,绘炙人口久矣。”@后又有谢枋得为此书作注称为《谢注唐诗绝句》@,又称《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共五卷。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时期文学家。后此书成为宋元之间风行的唐人绝句选本。所选不过百首,皆浅显平正之作,在当时用来教学。谢枋得的评语,大多载入《唐诗品汇》⑦。但我国已几百年不见刻本,直到清末才从日本传回来。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中谈到:“案昔人不言蕃有《诗法》,魏庆之《诗人玉屑》引其语甚多,但不言有《诗法》。惟蔡正孙《诗林广记》论王维《南山遣兴》诗中‘水穷’‘云起’一联与杜甫《江亭》诗‘水流’‘云在’一联,谓出赵章泉《诗法》。案章泉《诗法诗》,见《诗人玉屑》。是否章泉别有《诗法》之著,不可考知,姑志于此也。"@,根据蔡正孙的记载,赵蕃可能著有《诗法》,已佚。∞(宋)赵蕃《问候剧子充丈》,《淳熙稿》卷一二,《从书集成初编》本[M].中华书局,1985年。四(宋)刘宰《章泉赵先生墓表》,《漫塘文集》卷三二,[M].文物出版社,1982年。国(宋)刘宰《章泉赵先生墓表》,《漫塘文集》卷三二,[M].文物jf;版社,1982年。田(宋)刘宰《章泉赵先生墓表》,《漫塘文集》卷三二,[M].文物出版社,1982年。o(宋)谢枋得《谢注唐诗绝句》,[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宋)谢枋得《谢注唐诗绝句》,[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o(明)高棵《唐诗品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郭绍虞《宋诗诵考》第215页,[M].中华书局,1979年。6 第二章赵蕃的诗学渊源与诗学主张第一节赵蕃诗学渊源南宋谢枋得《萧冰崖诗卷跋》中提到:“诗有江西派,而文清昌之。传至章泉、涧泉二先生,诗与道俱隆。”①他认为“二泉”是继曾畿之后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方回更直接地将他们纳入江西诗派,在其诗中谈到:“郑里茶山乃诗祖,继之章涧两泉吟。端能捷疾追芳躅,当复幽冥入苦心。力到光前还绝后,事殊思古定伤今。儿啼可止有新样,黄叶元来不是今。"②此诗序中提到:“上饶自南渡以来,寓公曾茶山得吕紫微诗法,传至嘉定中,赵章泉、韩涧泉正脉不绝。"@可见,方回与谢枋得的看法一致,将二泉纳入江西诗派,将韩、赵视为江西诗派的传人,诗坛的正宗。“二泉"诗歌中有关江西诗派诗人的作品可见一斑,从题目看有关江西诗派诗人的诗作有:《挽宋柳州绶》、《游山谷寺赠住山钦老钦嗣愚邱诗》、《重阳近矣风雨骤至诵郐老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辄为一章书呈教授沅陵》、《人爱九日多以靖节之故仆以郐老七字为可以益其爱者且连日风雨尤觉此句妙处赋诗八韵》、《风雨中诵潘郐老诗》、《读谢幼粲集》、《书紫微集》、《李商叟传录临川与黎师侯唱酬怀曾文清公长旬用韵作四首二寄师侯严师且怀裘父一寄商叟一怀文清公并属三君》、《观曾文清诗刻》等,言词中充满对江西诗人的崇敬。究竟“二泉"与江西诗派之间是何关系,“二泉”之中的赵蕃与江西诗派又有何诗学渊源,本节将主要从赵蕃自觉续派、入派江西、传承“活法"三个方面来阐释“二泉”中的赵蕃对江西诗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一、续派江西“二泉”具有自觉的续诗派意识,尤其是赵蕃,充分肯定了吕本中传承诗派的举动,对其所作宗派图亦十分认可,并在吕本中宗派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描摹、清理与补充,进而对江西诗派后期的发展脉络做出了清晰的描述。如《书紫薇集后》说:“诗家初祖杜少陵,涪翁再续江西灯。陈潘徐洪不可作,阃奥晚许东莱登。"@在此诗中,赵蕃对诗祖杜甫,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继起者陈师道、潘大临、徐俯、洪朋等人,传承者吕本中等人的诗篇赞不绝口,足以名垂不朽。《挽宋柳州绶》云:“少陵在大历,涪翁在元祜。相去几百载,合若出一手。流传到徐洪,继起鸣江右,遂令风雅作,千载亡遗①(宋)谢枋得《叠山集》,《四部丛刊初编》本[M]..卜海书店1989年版,卷9,第4页。圆(宋)方心《次韵赠上饶郑圣予沂》,《桐江续集》卷一五,[M].凤凰出版社,1998年。国(宋)方回《次韵赠上饶郑圣予》,《桐江续集》卷一五,[M].凤凰出版社,1998年。。(宋)赵蕃《章泉稿》卷一,[M].《丛书集成初编》奉,中华书局,1985年。7 究。”①另外,他又说:“永怀豫章公,斯文金玉音。徐洪盖出自,源流高以深”②,“少陵衣钵在涪翁,传述东莱得正宗。闻道曾经亲授记,不求印可谁更从。”③‘‘同宗有徐谢,我亦漫窥墙。"固从这些表述中,可以发现赵蕃已经有了清晰的、自觉的续派江西的意识。赵蕃不仅自觉续派,继曾、吕之后,赵蕃还在其诗中钩沉出一些传承江西诗派衣钵的人,主要有严、黎二位僧人:“一代声名属韩吕,百年衣钵付严黎”@、李商叟:“只道诗家无续灯,半村今喜见孙曾”@、陆严州:“一代诗盟孰主张,试探源委见深长。家声甫里归严濑,句法茶山出豫章”⑦、逸远:“J下学堂堂吕紫微,有孙端的为传衣”@、欧阳伯威:“宗派滔滔是,于今得障流。无悲和者寡,故愈暗中投”@、梅山宁老:“梅山不见梅夫子,宗派仍亡宗上人。梅句不刊宗有集,山应生喜亦生嗔”@等。除此之外,赵蕃在评裘元量《竹斋漫存诗》时,也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公之诗,气和韵远,当入江西后派”11。赵蕃将以上人列入江西诗派,为今人研究南宋的江西诗派提供了不少资料和线索。二、入派江西赵蕃在诗歌创作上,自觉继承江西诗法,与曾畿、吕本中关系密切,受他们影响也较大,诗歌风格与江西诗派诗风较为相似。其诗学黄庭坚、陈师道,同江西诗派中人有广泛的交游,这也是世人把他们并入江西派的重要原因。徐照在《题信州赵昌甫林居》中也把赵蕃列入江西诗派:“谱接江西派,声名过浙间。弃官从早岁,买屋向深山。文集通僧借,渔舟载鹤还。"12赵蕃诗歌中常流露出对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的欣赏,《读山谷文》云:“深居度日浑亡赖,小役逾旬抑又疲。到处青山恃青眼,随行黄卷有黄诗。少陵授受后千载,此老风流彼一时。众作沛然虽莫御,要云万折必东之。””这首诗不仅提到其山居生活常常以回(宋)赵蕃《淳熙稿》卷一,[M].《从书集成初编》奉,中华书局,1985年。四(宋)赵蕃《寄衡州舅氏》,《淳熙稿》卷一,[M].《丛书集成初编》奉,中华书局,1985年。缉(宋)赵蓄《寄刘凝远峦四首》,其三《淳熙稿》卷二I‘,【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贾丈用昂字韵作诗中有见及复用韵奉呈并简徐谢二丈》,《淳熙稿》卷七,[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囝(宋)赵蕃《寄道正阁黎二老师并帖季萧兄》,《淳熙稿》卷一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过商叟林居蒙示半村诗集及曾吉父宏父:E元渤诗卷因用前者奉简之韵作二诗上呈商叟许抄半村诗集见遗故及之》其一,《章泉稿》卷三,[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固(宋)赵蕃《呈陆严州二首》,《淳熙稿》卷一二,[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逸冉为婺女之行既别后夜,1i能寐成六绝句追送》其一,《章泉稿》卷pq,[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蕾《次韵欧阳伯威见和》,《淳熙稿》卷九,[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宋)赵蓍《示梅山宁老三首》其一,《淳熙稿》卷二十,[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陈元晋《跋裘/C量竹斋漫存诗》,《渔墅类稿》卷五第16页,[M].凤凰出版社,1998年。”(宋)徐照《题信州赵昌甫.林居》引自(清)吴之振等选《宋诗抄》卷八六,[M].中华书局,1986。“(宋)赵蓍《淳熙稿》卷一二,[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8 黄诗为伴,也表达了对黄庭坚诗歌的喜爱。又如“黄陈有J下派,舍是复何求’’①,视江西诗派为诗歌的正脉。在《和折子明丈闲居杂兴十首》其五中说:“诗有江西派,首书江夏黄。精神如有得,形似直堪忘。拱把至合抱,江流由滥觞。屹然成巨室,勇若泛飞艘。"@这首诗指出了黄庭坚作为江西派创始者的卓越功绩,也阐发了自己对黄庭坚诗学精神的深刻领悟及作诗的崇尚。“风流文物夙有人,九州共识黄山谷,细哦海内流传句,足缓司空城旦读"③、“使君何苦向宜州,应为涪翁句法留”④等诗都说明赵蕃对黄庭坚的推崇。不仅如此,赵蕃还学习黄庭坚诗法以及诗句:“摩挲鲁公字,咀嚼豫章诗”@、“少小已诵山谷丈,老大始游山谷寺。按诗寻境尽可得,落笔不容追一字”@。《晚晴》一诗云:“残风落日蝉乱鸣,细履小园欣晚晴。投林倦鸟分螟色,满地落叶无秋声。卫尉一钱曾不直,阮郎几屐毕此生。三十六中第一策,脱却世故甘佣耕。’’方回对此诗评价尤高:“聱牙细润,‘吴体’也,读至尾句乃与山谷逼真,此章泉学诗妙言也”。⑦可见赵蕃对黄庭坚的钦佩之情。方回在评赵蕃诗歌时以陈师道作为参照,指出二人与陈师道的渊源关系。赵蕃之诗对陈师道朴拙风格的模仿有几分乱真,如《雨中不出呈斯远兼示成甫》诗云:“湖外频年客,江东迩日归。欲知年事迫,看取鬓毛非。寄意虽梅柳,关心在蕨薇。今予倒芒屦,须子叩柴扉。"方回评日:“此等诗老杜、后山之苗裔欤。”@纪昀亦谓:“体格略似后山。"又如《送赵成都二首》其二:“不但元戎贵,仍兼制使雄。深沉天与度,简敬学成功。人士薰陶内,兵民教训中。讵应先邵毅,宁复后文翁。”方回评日:‘‘昌父诗参透江西而近后山,此殆迫老杜矣。”@由上可知,赵蕃学陈师道的诗在其集中实为数不少,故方回说:“饶君道紧日千篇,未办骊珠出九渊。欲诣彭城陈正字,须参南岳赵章泉。”@除去宗派图中提及的诗人外,吕本中、曾残是赵蕃最直接师法的对象。曾畿、吕本中不吝所学,传授江西的正统诗法给他们的后学,如“诗名旧仰方丰国,句法亲传吕紫微”ll、“怪渠诗律自江西,曾把文章谒紫微”12、“立论曾闻紫微老,赠篇期见习轩公"o(宋)赵蕃《秀奕以文编垂示简之》《淳熙稿》卷七,[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o(宋)赵蕃《淳熙稿》卷十,[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审知以诗送行借韵留别》,‘淳熙稿》卷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固(宋)赵蕃《赠马奉先二首值其已病竟不相识》,《淳熙稿》卷一三,[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雨游青原山二首》其二,《淳熙稿》卷一六,[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游山谷寺赠住山钦老钦嗣愚丘诗》,《淳熙稿》卷五,[M].鬈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宋)方回《桐江续集》卷一七,[M].凤凰出版社,1998年。@(宋)方回著,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卷十七,[M].上海古籍{l|版社,1986年版。回(宋)方回著,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卷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o(宋)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宋)赵蕃《题方士繇伯谟五丈所居三首》其一,《淳熙稿》卷一九,[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读公择箧中徐季益孙子进昆仲诗有怀四首》其二,《淳熙稿》卷二十。[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9 ①等。吕、曾在当时影响较大,赵蕃在其诗中多次流露出未能亲接受二人传授的遗憾,屡屡提到自己对二人的推崇:“叹息茶山识面迟,经过旧宅恨推移”@、“lfj抄题作茶山集,每恨不多看易穷”③等。后来,曾畿寓居上饶时赵蕃找机会去拜访他,二人之间亦有所交流。如赵蕃在《贵溪简李商叟方元直》云:“李侯佳句似阴铿,早向茶山识赣曾。”赵蕃在诗中多次提到“曾吕兼晁郑,吾州夙所尊。流风嗟同远,耆旧赖公存”④、“耆旧难忘是曾吕,逸遗更取孟郊篇”⑤、“我向茶山得屡行,至今人说老先生”@,“文选君精理,江西我滥名"⑦、“江山我敢涪翁后,事业公真六一余’’⑧、“君家真李杜,我乃愧黄陈”@等,赵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吕、曾的影响,自觉地遵循着吕、曾的诗学传统,在二人的诗歌理论指导下继续传承着江西诗派,将自己定位为江西诗派的继承者。三、传承“活法’’赵蕃与江西诗派的关系从他自觉践行“活法”中可以窥见。吕本中《夏均父集序》中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各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语活法矣⋯⋯谢元晖有言‘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真活法也。”@他指出了“活法”的目的是创作出“流转圆美如弹丸”的好诗,要达到流动变化、意蕴丰富、境界和谐的艺术效果。曾畿运用“活法”,并完善“活法’’,在《读吕居仁旧诗有怀其人作诗寄之》中论说吕本中的“活法”:“学诗如参禅,慎勿参死句。纵横无不可,乃在欢喜处。又如学仙子,辛苦终不遇。忽然毛骨换,政用口诀故。居仁说活法,大意欲人悟。常言古作者,一一从此路。岂惟如是说,实亦造佳处。其圆如金弹,所向若脱兔。风吹春空云,顷刻多态度。’’11可见,活法理论在当时诗坛影响较巨大,使江西诗派诗风的发生了重大变化。吕、曾将诗法传授给李商叟、周日章等人,他们将吕、曾的诗法发扬开来,日后又在在与赵蕃、韩漉等人相互酬唱中,指点并传授给“二泉”等人。于是江西诗学的精神,在理论锄(宋)赵蕃《简徐季孟七首》其三,《泞熙稿》卷一七,[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李商叟传录临川与黎师侯唱酬怀曾文清公长句用韵作pq首二寄师侯严师且怀裘父一寄商叟一怀文清公并属三君》其四,《淳熙稿》卷一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途中阅曾运使所况文清集得四绝句寄之》其二,《淳熙稿》卷一七,[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锄(宋)赵蕃《挽南涧先生三首》其二,《淳熙稿》卷一一,[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四(宋)赵蕃《奉寄斯远,兼属文鼎处州子永提属五首》其三,《淳熙稿》卷二十,[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睁(宋)赵蕃《投曾秀州逢四首》其一,《淳熙稿》卷一七,[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病卧闻益卿未行不能晤语成四十字》,《淳熙稿》卷一一,[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寄周内翰》,《淳熙稿》卷一四,[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简李伯仁节甫|》,《淳熙稿》卷八,[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M].pU川人学出版社,2008年。“(宋)陈起《南宋群贤小集·前贤小集拾遗》卷四,[M].艺文印书馆,1972年。lO 和实践上遵循着“活法”的原则,在南宋中后期有生命地延续开来。赵蕃十分关注“活法”的传承,《遂初泉》云:“诗传活法付乃兄,酒有名方属吾弟。”‘以旧诗寄投谢昌国三首》其三云:“活法公家论,东莱盖有承。”在《次韵李袁州绝句七首》中赵蕃深参妙悟“活法":“崧庵已老杜陵树,家世斯文属晦庵。我是两翁门下客,未传活法且深参。”①在《论诗寄硕父五首》其四中,赵蕃是这样论及“活法”的:“东莱老先生,曾作江西派。平生论活法,到底无窒碍。微言虽可想,恨不床下拜。欲收一日功,要出文字外。”@怎么样才能做到“无窒碍”呢?赵蕃在《琛卿论诗用前韵》中谈到:“活法端知自结融,可须琢刻见玲珑。涪翁不作东莱死,安得斯文日再中。"@赵蕃认为,“活法’’中的“活”就是“自结融”,即灵活、活脱、圆活,是流动、变化和富有创造性的,应是呆板、拘滞、因袭的对立面;“活法”中的“法",需要“琢刻",即要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创作规矩或原则,而这个原则在赵蕃看来应是“玲珑"的。如何“玲珑’’呢?就是赵蕃所说的“要出文字外"。俗话说“文有大法而无定法”,此“大法”不囿于法也不背于法;变化创新但又不流于疏野放诞;既符合一般的创作原理、规矩却又不拘泥刻板;既能够在限制和创造之间自由灵活运用,打破传统的框架束缚,又在自由驾驭“法”的基础上超越于“法’’。可见赵蕃既继承了“活法”,又发展了“活法”,其提倡的通脱自由、玲珑结融、无法而法的“活法”,是赵蕃文学创作“日再中"的标准。第二节赵蕃的诗学主张赵蕃在自觉秉承江西诗派诗法传统和诗学渊源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诗学主张。赵蕃有没有专门的诗论,现在还没有定论,《宋诗话考》中提到:“案昔人不言蕃有《诗法》,魏庆之《诗人玉屑》引其语甚多,但不言有《诗法》。惟蔡正孙《诗林广记》论王维《南山遣兴》诗中‘水穷云起’一联与杜甫《江亭》诗‘水流云在’一联,谓出赵章泉《诗法》。案章泉《诗法诗》,见《诗人玉屑》。是否章泉别有《诗法》之著,不可考知,姑志于此也。"④虽赵蕃诗法不可考,但结合他的创作来看,赵蕃的诗学倾向是比较明显的。《诗人玉屑》卷一“诗法”篇中载有“赵章泉诗法”、“赵章泉论诗贵乎似”、“赵章泉题品三联"、“章泉谓可与言诗"、“赵章泉学诗”五篇。@在当时诗坛,赵蕃德高望重,诗艺出众,指点后学,传授诗法,提出过不少诗学方面的见解。概括而言,他的诗学主张,主要表现在“以禅论诗”、“作诗贵乎似”、“规模即大,波澜自阔"这三个方面。(宋)赵蕃《次韵李袁州绝句七首》之序,《淳熙稿》卷二十,[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淳熙稿》卷四,[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蓍《琛卿论诗用前韵示之》,‘淳熙稿》卷十七,[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郭绍虞《宋诗话考》第215页,[M].中华书局,1979年。(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第6页,[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ll 学诗浑似学参禅赵蕃诗法充满哲理和禅意,将“学诗"和“参禅”联系在一起,其体现出的主体精神即“以禅论诗”。《赵章泉诗法》记载:或问诗法于晏叟,因以五十六字答之云:“问诗端合如何作?待欲学耶毋用学。今一秃翁曾总角,学竞无方作无略。欲从鄙律恐坐缚,力若不加还病弱。眼前草树聊渠若,子结成阴花自落。"①赵蕃自号晏叟,刘克庄《七十九吟十首》中这样记载道:“经书上卿白刘子,史称三老为董公。赵章泉自号晏叟,朱先生一字遁翁。”②在韩漉“车马何妨来,花溪响林泉。晏叟送遗民,自然吟其天”固、“遗民悲信诚,空欢晏叟痴。”@“久斋诗固在,晏叟意犹新”⑤等诗中多次提到“晏叟”此号。本则诗法是讲有人请教赵蕃如何作诗,周裕锴先生在《宋代诗学通论》认为这个诗法:“大旨是说参禅作诗,如草树结子,其花自落。”@赵蕃举了两个生活中非常富有哲理的例子,一个例子是从留着总角的小孩到秃顶的老翁,这个过程没有什么方法和技巧,是生命顺应自然;另一个例子是从矮矮的小草长到参天的大树,这个过程也只是落地生根,光阴的流逝的自然现象。这两个例子很有禅宗的意味。赵蕃用一首七言律诗来回答对方,认为作诗提倡自然,要以悟性而作,并非刻意为之。其中“问诗端合如何作?待欲学耶毋用学”,与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名言“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⑦意思相近,说如果在作诗时过分注重诗歌技巧和形式,受到律诗条条框框的约束,即所谓的“欲从鄙律恐坐缚,力若不加还病弱。”那么所作的诗歌必然矫揉造作,格力卑弱,不是上乘之作。同时,他也强调如果不‘加力’,会“病于弱”。这个“力’’、“弱”,主要指格,或日气格,与一般所说用力作诗学诗不同。在周先生看来“一切出之自然无心,无须学问,无须见闻,不为诗法禅法所缚,便是好诗,便能顿悟。’’⑧也就是说,赵蕃从参禅中体悟到作诗应该从“活法"到“透脱”最后到“无法”的逻辑发展,最后回归自然。在《诗人玉屑》中《赵章泉题品三联》、《章泉谓可与言诗》中又载:“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片片梅花随雨脱,浑疑春雪堕林梢。”“三年受用惟栽竹,一日工夫半为梅。’’“渊明不可得见矣,得见菊花斯可尔。”前十o(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第6页,[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圆(宋)刘克庄《后村先生人伞集》[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国(宋)韩沈《为寺僧分韵得禅字》,《涧泉集》卷五,[M].《pq库伞书》珍本初集,中央图书馆筹备处1934年。@(宋)韩流《昌甫题西洛遗民诗卷并所书杜句》,《涧泉集》卷六,[M].《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央图书馆筹备处1934年。@(宋)韩沈《赵排官求久斋诗项平甫有旬》,《涧泉集》卷七,[M].《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央图书馆筹各处1934年。@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第244页,[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o(宋)严羽《沧浪诗话》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第244页,[M].上海古籍⋯版社,2008年。12 四字,或以为坡语,或以为参寥子十四字师号。余亦以后六句为道章少隐、王梦放应求、范炎黄中十四字师号。范乃稼轩婿也。。王摩诘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少陵云:“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介甫云:“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徐师川云:“细落李花那可数,偶行芳草步因迟。”知诗者于此不可以无语。或以二小诗复之日:“水穷云起初无意,云在水流终有心。倘若不将无有判,浑然谁会伯牙琴?"“谁将古瓦磨成砚,坐久归迟总是机。草自偶逢花偶见,海沤不动瑟音希。”公日:此所谓可与言诗矣。。这两则中赵蕃列举了章少隐、王梦敦、范炎、王维、杜甫、王安石和徐俯几位诗人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品评。这些诗句对仗工整,声律和谐,禅意盎然,都写得非常有哲理。第一则中提到“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片片梅花随雨脱,浑疑春雪堕林梢。”这两句是禅与诗融合的佳句,妙处何在昵?妙在“忘机’’。诗人闻机杼之声,知水西有人家,带有一种突然发现的喜悦,他并不想掩饰,这也并不能打乱他安详的心境。机杼声也好,甚至人声也好,一如大自然中的其他声响,自然而来,自然而去,确无掩饰之必要。“渊明不可得见矣,得见菊花斯可尔"也是这个道理,即使是“结庐在人境”,也应该“而无车马喧’’,不仅没有僻处一隅,反而距世人很近。其实,作诗就应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忘机”。“片片梅花随雨脱,浑疑春雪堕林梢。"就自然境界而言,有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之法;“三年受用惟栽竹,一日工夫半为梅"、写自然之境,己完全脱略形迹,臻于化境,淡淡的,似乎毫不经意,但这又比无论怎样的渲染都更能表现出诗人“忘机”的程度。赵蕃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不去故意追求什么,更避免由于这种刻意追求而导致的压力。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行到水穷处”遇到很大的困难,诸如身体、心理、环境以及别的障碍,停下来也许就能“坐看云起时”。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眼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诗境来看待,处处都会有活路。“古瓦磨砚石”一句,化用禅典,“机”亦禅语,将禅道与诗法紧密结合。禅要求人们在生活中沉淀然后体悟,诗需要长期积累偶然感悟,以禅喻诗,是一种平静而又轻松、纯朴的境界。无论是“草自偶逢花偶见,海沤不动瑟音希”,还是无心的水穷云起,在诗人眼里是悟禅,也是作诗,是顺应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的馈赠。赵蕃在《余干游昌国寺》中云“于越之为游,束发迨中年。契阔固多矣,梦寐如唤焉。迩来数经过,所休必思禅。凭栏上清音,解包留煮泉。摩挲壁间诗,几人获流传。欧吟庐山高,坡咏西湖全。惜哉此奇胜,乃不遭两贤。何当觅扁舟,穷老依云烟。脱屣。(宋)魏庆之《赵章泉题品三联》《诗人玉屑》卷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宋)魏庆之《章泉谓可与言诗》《诗人玉屑》卷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3 尘垢外,岸巾鸥鹭前”∞此寺旧名“思禅”,诗中赵蕃将禅思、禅境、禅趣与诗思、诗境、诗趣相结合,以禅论诗,以禅喻诗,梦寐如唤,作诗思禅。禅家的定力,隐士的高致,都在这极自然的描写中得到了显现。禅宗透脱无碍,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使赵蕃在种种境遇中仍能保持通脱无碍的姿态和积极乐观的信念,并把禅理融入到作诗中,《赵章泉学诗》中诠释得更为详尽:阅《复斋闲纪》所载吴思道、龚圣任学诗三首,因次其韵:“学诗浑似学参禅,识取初年与暮年。巧匠曷能雕朽木,燎原宁复死然。”“学诗浑似学参禅,要保心传与耳传。秋菊春兰宁易地,清风明月本同天。”“学诗浑似学参禅,束缚宁论句与联。四海九州何历历,千秋万岁孰传传。”⑦赵蕃认为作诗的途径在“悟入",这首“以禅喻诗”的诗从三个角度阐释了这一观点。第一,他认为作诗和参禅具有相似性,要“悟入”,要有悟性和慧根,用悟入作诗,拈出超然之诗,这是一个“巧匠”的基本条件;第二,“心传”和“耳传”是作诗的方法和参禅的方法之一,都是相同的物象,各家入各眼,通过虬晤入”才能领会其中用言语无以言表的禅意;第三,好的诗歌应师心而不是师古,重点在于心领神会,在创作过程中不要被各种法规、法则束缚了手脚。与其搜肠觅句来作诗,不如用禅宗的参悟自然去创作。强调作诗有多种法门,如参禅一般,通过“悟”,才能获得诗学之精髓。赵蕃对虬晤入”很有研习,在他的诗中这样的表述有多处:“是中有句郁莫吐,如禅未悟参多门”③、“君诗悟入已多年,信手拈来总自然’’④、“遍参真已悟,换骨久其时”⑤、“作诗非野格,悟坡更参谷。字法皆有师,翩翩信超俗”@等,从中可以看出赵蕃深参诗法、句法,所参悟的对象不拘一家。总之,赵蕃认为学诗和参禅之间有着不解之缘,“以禅论诗"有三大共同点:一是悟入,通过“悟’’而后“入”,找到作诗的法门;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道理参禅是同气连枝,言有尽而意无穷;三是打破常规,只有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不拘于形式,豪华落尽后,方能见真淳。二、作诗贵乎似宋人重视人文精神,对传统人文资源分外垂青,因而特别强调对古典作品的尊崇与模仿,特别醉心于对前人诗歌,如语词、意义、结构等的借鉴与袭用。如赵蕃在《石屏国(宋)赵蕃《余干游昌国寺》(寺旧名“思禅”),《泞熙稿》卷四,[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宋)魏庆之《赵章泉学诗》,《诗人玉屑》卷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宋)赵蕃《有怀故居梅花》,《淳熙稿》卷六,[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进之复有湘潭之役二诗见惜别意》其二《淳熙稿》卷一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囝(宋)赵蕃《赠严黎二师》,《淳熙稿》卷一二,[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再用前韵》,《淳熙稿》卷二,[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14 诗集序》中这样阐释:学诗者莫不以杜为师,然能如其师者,鲜矣。句或有似之,而篇之全似者绝难得。陈后山《寄外舅郭大夫》:“巴蜀通归使,妻孥且定居。深知报消息,不敢问何如。身健何妨远,情深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此陈之全篇似杜者也。戴式之亦有《思家》用陈韵云:“湖海三年客,妻孥四壁居。饥寒应不免,疾病叉何如!日夜思归切,平生作计疏。愁来仍酒醒,不忍读家书。”此式之全篇似陈者也。蹈中所选,乃不在数,何耶?。上文所引之诗以疑古与创新为特点,以自成一家为目标。“蹈中所选,乃不在数,何耶?"一句提出了赵蕃对于模仿的看法,他认为模仿前人、他人,以全篇相似者为难得。而戴复古学陈师道却有全篇似后山者。但是,赵蹈中所选的戴复古诗歌,竟然没有选取这样全篇似陈的作品,赵蕃表示不理解。明谢榛《四溟诗话》中这样讲到:“赵章泉谓‘作诗贵乎似’,此传神写照之法。当充其学识,养其气度,或李或杜,顺其自然而已。”@“顺其自然”就是赵蕃提出的既要继承,要相似,又要学会通变,从而达到自然境界的解决方法之一。“似",确是赵蕃对诗歌创作提出的重要标准。《诗人玉屑》中保存有一则诗话,颇可见出赵蕃重“似”的精神。论诗者责乎似,论似者可以言尽耶!少陵《春水生二首》云:“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溪鹕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敢更禁当。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曾空青《清樾轩二诗》云:“卧听滩声蕊激流,冷风凄雨似深秋。江边石上乌臼树,一夜水长到梢头。”“竹间嘉树密扶酥疏,异乡物色似吾庐。清晓开门出负水,已有小舟来卖鱼。”似耶不似耶?学诗者不可以不辨。。.这段引文,把唐代杜甫的《春水生二绝》和宋代曾纡的《清越轩二诗》进行了对比。《春水生二绝》其一是安史之乱后杜少陵辗转飘泊到成都写的,当时诗人生活贫困,但却免于流离之苦,生活得到暂时的安定。诗人不直接描写作者自己内心的喜悦,而是通过描写那些在春水中欢呼雀跃的水鸟,委婉而深切地凸显出诗人的愉悦之情。《春水生二绝》其二是诗人避乱成都时所作,但是体现的思想与上一首截然相反。上一首见春水涨而喜,这首却是见春水涨而忧。表现出诗人因为贫困,无钱买船的忧虑。曾纡的《清越轩二诗》其一与《春水生二绝》其二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客居他乡,见江水上涨,深秋时节冷雨凄风让诗人心中顿生无限惆怅。《清越轩二诗》其二的风格与《春水生二绝》其一相似,描写住所怡人的景致,以及观美景后诗人的愉悦心情。这几首诗的语境和风。(宋)赵蕃《石屏诗集》,引自蔡正孙<诗林广记》第334页,[M].中华书局,1982年。。(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第1146页,[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国(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赵章泉论诗贵乎似》,[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5 格都非常相似,曾纡可谓学习到了杜诗的精髓。可作为后学学习模仿的对象,即对前人的优秀作品要做到传神的模仿。江西诗派论诗重法度,但过于强调对古人的学习,会形成模仿、抄袭的弊端。赵蕃所提倡的“贵乎似”是否也有这样的弊端呢?仔细分析一下赵蕃的诗学主张,就不难得出答案。莫砺锋先生在《江西诗派研究》中这样评价:赵蕃学习黄诗艺术,仅仅得到了一些皮毛,亦步亦趋地学习前人,结果必然是毫无新意,点金成铁。赵蕃在风格上也是机械地模仿黄诗的瘦硬诗风,却又缺乏内在的苍劲骨力,结果徒然流于生硬。例如:十一月五日晨起书呈叶德璋司法卧闻落叶疑飘雨,起对空庭盖卷风。政自摧颓同病鹤,况堪吟飒类寒虫。忽思有客浑如我,却念题诗不似公。已分薹盐终白首,可因霜雪愧青铜。方回评曰:“读此诗,句句是骨,非晚唐装贴纤巧之比。”纪昀则批曰:“意求古健而笔力不足以振之。”我们同意纪昀的看法,这说明赵蕃是意欲学黄而未能臻其妙境。赵蕃也喜欢仿效陈师道的朴拙风格,例如:雨申不出呈斯远兼示成甫湖外频年客,江东迩日归。欲知年事迫,看取鬓毛非。.寄意虽梅柳,关心在蕨薇。令余倒芒屦,须子叩紫扉。纪昀评日:“体格略似后山。”的确,此诗语言简朴,章法平直,近于陈师道的诗风。这样的诗在赵蕃集中为数不少,方回说:“欲诣彭城陈正字,须参南岳赵章泉”,大概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但是赵蕃学陈仅限于模仿,艺术上毫无创新。①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无疑苛刻了一点。有宋三百年中,人们作诗论诗,均不离“学古’’二字。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他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主张对当时诗坛,包括赵蕃的影响都比较大。黄庭坚曾告减后学:“学者若不见古人用意,但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远"。@赵蕃在继承黄庭坚理论的同时,对江西诗派师承前人的传统又有所发展。莫先生提到赵蕃对黄庭坚诗歌的模仿是一味模仿,是机械性的模仿,“意欲学黄而未能臻其妙境"。引文中可见,赵蕃并不是一味模仿黄庭坚瘦硬的诗风,而是将@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第178页,[M].齐鲁书社,1986年。@(宋)范温《潜溪诗眼》,引自蔡正孙《诗林广记》卷三,[M].中华书局,1982年。16 其所欣赏的陶渊明和李杜平淡自然的诗风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他所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所以批评他的诗是“欲学黄而未能臻其妙境’’,应是不恰当的。莫先生又说赵蕃的诗歌“仅限于模仿,艺术上毫无创新”,赵蕃所提倡的模仿,并非“仅限于模仿”,他提出了模仿的标准,就是“神似’’。任何一门艺术都涉及到模仿与创造,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为历代学者所关注,既要注重创作中的普遍艺术规则,学究古制,借鉴前人;又要出奇制胜,不一味模仿,保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作为江西诗派南宋传人之一的赵蕃,之所以崇敬和效仿苏、黄,其目的就在于将转益多师与自成一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广泛学习,融通众长,深刻领会其意味之余,理性如何对待承袭前人作品,以求得更大突破。结合赵蕃的诗论来看,他认为学诗应该先模仿,多向古人学习,这的确是对江西诗派诗学主张的继承,从上述两首诗中,赵蕃提出:“似耶不似耶?学诗者不可以不辨。”明确道出模仿前人作品时应该持理性态度,他所提倡的“作诗贵乎似”之“似",不是过度的崇古,更不是一味的模仿、抄袭,而是一种诗歌境界的“神似”,而非“形似”。这是对尊崇与模仿的一种通变性的发展,也是学诗者应模仿的精髓。三、规模即大,波澜自阔宋诗又被称为“学者之诗”,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曾指出:“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文人纷纷以“读书破万卷”来要求自己,博学相尚成为整个士人阶层的真实写照,也成为当时的时代风气。所以学术根底成为拓展与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赵蕃《赵章泉谓规模既大波澜自阔》云:赣川曾文清公题昊郡所刊东莱吕居仁公诗后语云:“诗卷熟读,治择工夫已胜,而波澜尚未阔;欲波澜之阔,须令规模宏放,以涵养吾气而后可,规模既大,波澜自阔;少加治择,功已倍于古矣。”蕃尝苦人来问诗,答之费辞,一日阅东菜诗,以此语为四十字,异日有来问者,当誊以示之云:“若欲波澜阔,规模须放弘。端由吾气养,匪自历阶升。勿漫工夫觅,况于治择能!斯言谁语汝,吕昔告于曾。”。《孟子·公孙丑上》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养气"一说,怎样培养“浩然之气"呢?孟子认为第一,“直养而无害”,即用正确的见识去培养且不加以损害。第二,“集义所生”,应用严格的、长期的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来获得。知识修养使人高明,道德修养使人高尚,两者互相包含,互相影响。从孟子的倡“养气”,重“明道”,发展为倡“养气”,注重精神人格修养,宋人已经开始把“养气"从社会的角度转化为对个①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五册,<静庵文集续编》,[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宋)魏庆之《赵章泉谓规模既大波澜自阔》,《诗人玉屑》卷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7 体的关注。曾畿为吕本中的《东莱诗集》所作之序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诗卷熟读”就是要广泛学习前人所积累的经验。赵蕃对曾畿所提的这个观点较为认同,他把曾栽论诗的方法改成了一首五言八旬的诗歌,但凡再有后学来请教如何作诗,便用这首诗誊写以告之。其认为作诗第一,要想“若欲波澜阔”,应大量涉猎前人的优秀作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规模须放弘”;第二,要重视自身的文学底蕴和文学修为,“端由吾气养”,才能让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从而拥有博大的胸襟以及良好的人格素养,最后,这样作诗才能谋划全篇,才能“匪自历阶升’’,使诗歌波澜而有气势。同时,人格素养的提升了,又能反作用于对知识的选择,正如曾栽所言“少加治择,功已倍于古矣”,能摒弃私心、杂念、偏见,使人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人生,为作诗的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宋诗极重人文旨趣,因而特别强调诗人的学术涵养,即一种学者气质。赵蕃认为一个诗人应该具有学富五车的人文资质,他在《论诗寄硕父五首》中重申:“学诗如学道,先须养其气。植苗无它术,务在除荒秽。滔滔江汉流,源从滥觞至。要作千里行,无为半涂滞。”①他认为要想获得这样的资质,必须通过勤奋的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高掩前古,挺立当世的境界。宋诗学极重人格境界,而宋人心目中理想的人格境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②,所以宋人论及诗人的人格涵养,往往以读书求学相号召。读书成为一种超功利的精神受用,使诗人摒弃物质欲望,品格得到陶冶,获得一种精神力量。与此同时,“规模既大波澜自阔”也融汇在宋诗法中,赵蕃在《明叔有语赠赣丞曾幼度次韵简明叔并寄幼度为明书赋买江天诗》中这样阐释:诗成要落天地间,太虚明月相往还。声名或觉四海隘,身乃憔悴穷闭关。诗中妙理超生死,何但不以彼易此。我来白下岂徒然,簿书凫鹜非吾事。陈君一见投聍衣,刺天翼并青冥垂。楚人不误玉在璞,山川终用驿之犁。曾侯愿识今已后,因君示我诗到手。不惟我辈独识真,异馔珍羞甘众口。几思插翅飞堕前,漫看璧月缺复圆。符移催来定不远,拿音不见闻担肩。世人千金买婵娟,我视弃去如浮烟。万言杯水世所捐,顾欲赖以无穷传。@诗与“天地”的关系是什么?从本体来说,诗是天地间的一种元气;从功能上而言,应是天人之间的感应,诗应是和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联系的。可见赵蕃认为,诗不仅能融合天人,与自然比美,同时诗法也可以与天理相通,作诗要“学通天人”。也就是说,无论是沉思于哲学义理,内省于自身修养,还是醉心于诗义句法,赵蕃认为都应通过博览群书使人养知蓄气、正直明理、积学蓄宝,这无疑成为了博古通今、规模①(宋)赵蕃《明叔有语赠赣丞曾幼度次韵简明叔并寄幼度为明书赋买江天诗》,《乾道稿》卷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苏轼《和肇传留别》,《苏轼诗集》卷五,[M].中华书局,1982。@(宋)赵蕃《论诗寄硕父五首》其三,《乾道稿》卷四,[M].《丛书集成初编》奉,中华书局,1985。18 宏大、波澜自阔的一种途径。综上所述,江河有渊源,也有流变,文学的发展过程亦是如此。赵蕃入派江西、自觉续派、传承“活法”,师承江西诗派,并对其理论有所继承和发展。同时赵蕃又将诗法与禅学相结合,师法古人,不拘泥于传统,主张规模宏大,波澜自阔。在宋人心目中,继承传承的广度与开创成就的高度是成正比的,最伟大的诗人不是天马行空的天才,而是兼容众长的大师。因而赵蕃在践行“顺其自然”之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其诗学主张,自成一家,影响深远。第三章赵蕃诗歌的思想内容莫砺锋先生在《江西诗派研究》中谈到:“赵蕃诗的内容相当狭隘,集中除了《挽赵丞相汝愚》等几首诗涉及时政以外,主要都是写他个人的相当单调的生活的。他常叹息说:‘政苦诗才窘’,‘天公似病诗才窄’,所以只好多写咏物一类的诗,方回说他:‘日作梅课’,并非夸张过分。”①实际上,莫先生的说法是不大全面的,赵蕃诗歌内容丰富:以寄赠唱答、咏物抒怀、田园隐逸为主要题材,还有纪游登揽、哀挽等多种。通过仔细研究赵蕃的诗歌,同时也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将从忧时伤国的爱国情怀、超逸高洁的高尚情操、安贫乐道的田园隐逸情愫三类来加以论述。第一节忧时伤国的爱国情怀南宋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中一直充满着抗战与投降、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而这种政治局势也必然影响到士人的精神状态。赵蕃的一生经历了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五朝,其文学活动大致始于和集中在孝宗年间,有《乾道稿》两卷和《淳熙稿》二十卷。宋孝宗被普遍认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无论是在积极进取的隆兴、乾道时期,还是在消沉保守的淳熙时期,孝宗一直保持着这种事必躬亲的作风。乾道年间,由于没有战事的干扰,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国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现“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这一时期赵蕃的创作唱和交游之作较多,诗风大都平淡简朴。正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赵蕃曾经也怀揣着兼善天下的美好愿望,最终还是选择辞官归隐。虽无意于。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第177页,[M].齐鲁书社,1986年。19 官场,但是赵蕃对社会同样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对高洁之士也表示出充分的欣赏。《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载:“蕃之恬淡自守,人品本高,宜其诗之无俗韵也。”①赵蕃为人正直,人格高尚,重情重义,心态豁达,心胸宽广。宋人论诗,取《雅》《颂》抑《风》《骚》,乃在于不满“风刺”、“忧思”之作,而以“吟咏情性,宣导王泽”为其旨归,大抵是以“性情之偏"来批评屈原的。然而,这并不影响赵蕃对屈原的崇敬。《端午》三首就流露出赵蕃的爱国情愫: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尔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忠言不用竞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歇酒,为君击节一长歌。@赵蕃之所以哀悼屈原,是和他自己的政治理想是分不开的,试看以下几首诗。《怀昔》:君不见昔日朗州刺史贤何多,考功右史名不磨。当时岂亦为名计,民自思之相与纪。如何后世异于是,我自为我民为尔。但忧潦浸务安居,不虑旱年当使水。一时掘凿恐不深,今日车戽乃无地。常闻退之勇词讼风伯,甫也亦欲鞭起雷公洗吴越。我知二子属风雷,引喻政合离骚辙。虽然柳州衣:,说义甚显,神且逃难吏何免。。《同成父过章泉用前韵示之》:频年尽室依此行,意谢侏儒奉囊粟。今当舍竹去作吏,竹为嘿嘿如抱辱。嗟我作吏岂俗徒,虽非计然念则熟。如闻西江之水深无底,可以濯缨仍濯足。昔人一为功名误,置碑且虑变陵谷。那知立名自有道,未妨痛饮离骚读。人生于世譬于味,马肝不食宁非肉。弟当进德使有闻,兄亦自期无碌碌。④《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不但体现了他上下求索的精神,而且表明了他高洁的志向与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是屈原融进了自己整个生命的杰作。从上面的论述可知赵蕃内心也曾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却始终郁郁不得志,且屡次遭受打击,因而在《离骚》中寻求精神的寄托。赵蕃除了对《离骚》百读不厌外,还用笔来宣泄心中的苦闷、抒发内心深处的感情,《次韵晁大舅祖子应》云:“离骚皎皎在湖湘,冀北茫茫失乘黄。徒手岂能探虎穴,敝车安得绕羊肠。外家文律况吾祖,有作岁时常一囊。天遣南来端有意,要须健笔写秋光。”囝这首诗可算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感慨和无奈,平缓的语气中有一丝淡淡的伤感,岁月流逝、年华易老,只有把这种情绪流于笔端,进行排遣。赵蕃在其诗歌中对大自然春回人间的信息那么敏感、对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心存向往。他善于运用“香草美人"的意象寄托自己的的高洁之志,如“暑气侵人抵病中,阙然求旧管城公。相逢《钦定明库全书总目》卷一六0,[M].中华书局,1997年。(宋)赵蕃《端午》,《淳熙稿》卷一八,[M].《从书集成初编》奉,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怀昔》,《淳熙稿》卷六,[M].《从书集成初编》奉,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同成父过章泉用前韵示之》,《淳熙稿》卷六,[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次韵晁火舅祖子应》,《淳熙稿》卷一刚,[M].《丛书集成初编》奉,中华书局,1985。20 共说山中月,有赠忽来天末风。君向《离骚》熟兰芷,我于《尔雅》昧鱼虫。纵令酒盏能频把,孰若诗筒得屡通’’①、“白头流落离骚国,香草虽多独嗜兰。犹恨芳时有衰歇,要须貌取四时看”圆、“太史南游上会稽,爱奇端欲助文辞。萧骚白发离骚国,不到巴陵终欠诗”@、“问君家在离骚国,句里应含兰芷香。邂逅宜春须小住,要期倾倒锦为囊。”④赵蕃此类诗歌既有一定的气势又不失其含蓄蕴籍,不似一般人对宋诗所持有的那种枯搞无味的印象。屈原上下求索的精神、高洁的志向、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以及融进了自己整个生命的杰作写下《离骚》,在端午这天自投泪罗江的举动,都深深的震撼着赵蕃。宋孝宗之后的几任皇帝统治时间不长,朝廷内外较为混乱。赵蕃在《苦雨感叹而作》中说到:“不肯官岭海,颇畏瘴疠虞。谁知江西山尽处,亦有岚雾画若晡。五斗何所直,千金不保躯。司空城旦困刀笔,尺籍伍符愁钺铁。吁嗟此贼疆如,飞烟一炬斯无余。奈何徵兵动州闾,纷然亦复劳转输。戍栅如栉犹恐竦,江徼一朝成塞隅。”@诗中赵蕃对战争深深的忧虑,对国家兴衰关心、忧国忧家之情溢于言表。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文学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内敛的态势。时代社会的变迁、人生际遇的坎坷,使赵蕃对社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使其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赵蕃有一种“大厉名节,振作士风’’的自觉意识。《呈刘子后赵行之司理舅二首》其一云:“南渡凄凉六十年,故家遗俗日萧然。不应门户端如此,政坐吾曹欠勉旃。斗食我今悲白发,束书今喜继青毡。乡来未识衡州士,闾罩皆推有此贤。”⑥宋人所言之“志",已不仅是指“兼济之志’’,有关政治抱负或教化讽谏,也不只是“独善之义"的归隐之趣,而是超越于出世和入世的一种道德实体、思想人格,也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忽忽江头往一旬,敢疏请谒恐烦人。肯敦宿昔论交旧,更辱殷勤枉句新。已向清澌看流水,更从高节抚霜筠。白醪煮饼留终日,吾舅于今惊座陈。”⑦“紫霄峰上登高节,想见笑谈宾主间。我亦于今有遗恨,不随巾屦上南山。"@从赵蕃的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人生哲理,看到一种坚贞不屈的道德情操,淡泊却不失温暖,悠远却倍感温情。这无疑会激励人的品格志趣,而行诸歌咏自然就成为一种精神载体,体o(宋)赵蕃《次韵在伯夏夜独坐见怀之作》,《淳熙稿》卷一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蓄《简见可觅I田.三首》其二,《淳熙稿》卷一七,[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臀岳阳楼》,《淳熙稿》卷一九,[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回(宋)赵蕃《宜春道中赠邢公昭二首》其二,《淳熙稿》卷二O,[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苦雨感叹而作》,《淳熙稿》卷六,[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呈刘子后赵行之司理舅二首》其一,《淳熙稿》卷一四,[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宋)赵蕃《呈刘子后赵行之司理舅二首》其二,《淳熙稿》卷一四,[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段元衡出示与晦翁九日登紫霄峰诗及手帖并及贾八十兄诗既敬读之得三绝句》,其一《淳熙稿》卷一九,[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21 现出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够刚直不阿、铁骨诤诤,表现出J下直忠义的节操。赵蕃长期执着于道学,对朱熹钦佩之至,以50之龄投于朱熹门下。《朱子文集》与赵蕃尺牍六首。赵蕃与朱子往还诗及他作之称述朱子者,二十馀首。朱子《答徐斯远书》有云:“昌父志操文词,皆非流辈所及。且欲其刊落枝叶,就日用间深察义理之本然,庶几有所据依以造实地,不但为骚人墨客而已。所以援引之者甚力。"①朱熹是赵蕃的老师,他对赵蕃的评价如此之高并非子虚乌有,空穴来风。淳熙八年(1181)J下月,朱熹在南康军任上,因天气长久干旱,他制定了赈荒措施,被誉为大江南北荒政第一。为此,赵蕃连作《春雪》四首,颂扬朱熹。有感于其它官吏常常借赈灾之机,欺上瞒下,大发国难之财,赵蕃如此评价朱熹:敢谓皆如此?其间盍有贤。大江分左右,万口说朱钱。②赵蕃在诗末自注云:朱、钱“谓南康朱熹元晦使君,江西钱佃仲耕运使”。充分的表现出他对朱熹的敬仰。庆元元年(1195),在韩伲胄集团的策划下,阜帝下令禁止道学,定理学为“伪学”,罢斥朱熹等理学家,对当时的许多知名人士进行清洗,禁止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史称“庆元党禁”。当时被牵扯在内的有推荐朱熹的大臣赵汝愚。赵汝愚(114旺1196)字子直,余干人,宁宗时任右丞相。提倡理学,推举朱熹等人,是韩伲胄的眼中钉。宁宗这时对赵汝愚也有疑心,便罢了赵汝愚的右丞相,让赵汝愚以观文殿学士身份出知福州。当时,国子祭酒李祥、博士杨简、太府丞吕祖俭等,以赵汝愚勋劳卓著,精忠贯于天地,先后上疏挽留,太学生多人伏阙上书,皆遭贬斥。@赵汝愚从任相到罢相,只有几个月时间。不久被逐,出知福州,又贬永州,途经衡州时,住在当地的郡守钱鍪府中。不巧钱鍪与赵汝愚有前隙,对这位落魄的相爷窘辱备至,屡加刁难,赵汝愚乃忧愤成疾,一夕暴死。赵蕃的《挽赵丞相汝愚》这样说到:“吾王不解去三思,石显端能杀望之。未到浯溪读唐颂,已留冲岳伴湘累。生前免见焚书祸,死后重刊党籍碑。满地蒺藜谁敢哭,漫留楚些作哀辞。”④这首诗说得字字恳切,句句在情,表达了对赵汝愚蒙冤去世的哀叹,以及诗人反对党争,痛恨奸臣误国的政治立场。之后随着政治的日益严峻,庆元三年(1197),朱熹最亲密的弟子兼战友蔡元定首先在“庆元党禁"中遭难,贬到道州。第二年,蔡元定在远徙道州的路上抑郁而终。赵蕃作诗悼念日:鹃叫春林复递诗,雁回霜月忽传悲。国(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四,[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宋)赵蕃《春雪》其一,《章泉稿》卷二,[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国(元)脱脱《宋史》卷三九二,[M].中华书局,2005年。@(宋)赵蕃《挽赵承相汝愚》,《章泉稿》卷三,[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22 兰枯蕙死迷三楚,雨晴云昏碍九嶷。。早岁力辞公府檄,暮年名与党人碑。呜呼季子延陵墓,不待缓辞行可知。①《诗人玉屑》卷十九评赵蕃所作谓“当时哭诗,推此篇为冠。"②刘克庄后来对赵蕃这首诗评价甚高,“宜为一世所宗”@。此诗不仅哀婉感人,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层的悲痛,换角度去看,赵蕃在当时党禁日炽,高压恐怖的政治的环境中,尤敢于和其师朱熹一道对蔡元定的死表示哀悼,其实也体现了他一生所遵奉的“大节"。赵蕃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民生、关心百姓疾苦的内容。其《郊居秋晚五首》之一云:“旧岁早为虐,今年雨以时。如闻诸郡国,可脱半寒饥。我自无田者,空成乐岁诗。谁官太史氏,直笔要无遗。’’④《竹隐新篱》云:“地迥阙虎落,秋来逢鼠偷。贫居乏给使,力作费营谋。邻近俱相集,欢言卒未休。浊醪浇渴肺,香饭饱饥喉。密绦分新翠,深林失故稠。斩除才就束,委积动成丘。经布潜依堑,蛇行曲过沟。周遭类屏障,森列胜戈予。黄耳斯逃责,青毡好在不。幽栖知有托,高枕得无忧。"@《书田中问示成父》云:“每逢田中来,必问田中事。言者为蹙额,昕者为酸鼻。皆云水节愆,所以陂修废。田栽未曾了,旱势已复至。承天无可说,有淀亦将既。早禾以日论,晚禾尚月计。饿莩已五六,疫死又三四。自兹傥无雨,何以能卒岁。时成道危苦,示尔应欺欷。”@诗中写出由于干旱,粮食没有收成,农民忍饥挨饿的困境。《闻桑叶贱甚感叹有作》云:“种得桑栽接始成,剃锄长及夏时营。叶黄已说都无价,蚕老那知转更平。自是初头放种薄,曷能断手有丝赢。田租减放犹科校,况此全催可后程。’’⑦农人种田不成,栽桑而桑叶又贱的困苦。南宋时,人民的生活极其艰难,要常年向金朝纳贡,加之统治者骄奢淫逸,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不堪。赵蕃此诗批判时政,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由自己的状况想到了淮北的饥民,对百姓的惨状深感忧虑。“早禾虽登场,舂簸才足食。晚禾尚栖陇,登减未可必。吏持与催符,官趣违限责。为政本忧民,民忧政何德。”@“东街鼓坎坎,西街鼓冬冬。市酒倚法禁,椎牛聚群凶。差事惊父老,狂歌走儿童。此俗苟不止,斯民始终穷。"@这些诗,极言百姓的悲惨生活,忧国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又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向我们展示了无数家庭因贫困而家破人亡的惨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灵巨痛。(宋)赵蕃《哭蔡西山》,《章泉稿》卷三,[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九,[M].上海古籍⋯版社,1978年。(宋)刘克庄《后村先生人集》卷一八,[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宋)赵蕃《郊居秋晚五首》,《乾道稿》卷下,[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竹隐新篱》,《乾道稿》卷下,[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书日1中问示成父》,《淳熙稿》卷一,[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著《闻桑叶贱甚感叹有作》,《淳熙稿》卷一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书事》其七,《淳熙稿》卷二,[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书事》其六,《淳熙稿》卷二,[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23 赵蕃也关心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生存方式,描写现实的《长安行》通过东街和西街一贫一富两个女子的对比,向我们展示了笑贫不笑娼的扭曲社会形态:“东街女儿谁家子,有名籍籍长发市。不知身失不自回,顾侈金珠炫罗绮。西街贫女夫何如,年长不见行媒车。有时视倡独叹息,从之不可翻踌躇。伤哉彼倡不自丑,顾嘲贫女为牛后。此时贫女将何言,嫁与不嫁悬诸天。”。《长门怨》云“只看金屋贮,便有长门弃。始盛终当衰,人情亦天意。"②寥寥数语,一个鲜活的弃妇形象变跃然纸上。这两首诗揭示了妇女在宋代社会的生活境遇,诗人不仅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人们麻木,同时对由良家妇变为娼妓的女子和遭受遗弃的妇女表现出十分的同情。不仅如此,赵蕃还在诗中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许多普通人物的形象:如卖菜者,“早禾未熟晚尤迟,卖菜归来始得炊。谷者本从田户出,未滋反取市人嗤”@;蚕妇,“火蚕较早冷蚕迟,晏饭忘眠敢叹疲。缲车响罢促机杼,盖体到头无一丝"④;耕者,“夜雨未收脚,宿耕初起头。聊兹一日力,慰此半年愁。长路厌策蹇,还家思借牛。未须论旨蓄,端尔待来牟"⑤;牧牛者,“前者蓑而眠,后者等而坐,陂长不待鞭,草软无用堇。蚤耕踅廑力,午放长逸卧。薄暮翁洗犁,儿歌互相和。”@赵蕃对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给予了无限的关注和同情,生活的艰辛,地位的悬殊,如同生命的控诉。一首首诗就是一幅幅凝重的生活画卷,字字是血,句句是泪,饱含了赵蕃忧时伤国的深情厚谊。第二节超逸高洁的高尚情操赵蕃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超逸高洁的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诗人由力.物生发无限感慨,或细致地刻划其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在赵蕃的笔下,灵动地将“物”与“诗”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在赵蕃笔下吟咏得最多的莫过于松、菊、梅、竹等清爽高洁之物,其中最突出的是吟梅和竹的诗。据粗略统计,赵蕃诗歌中标明写梅的诗歌有140多首,方回有言:“赵章泉日作梅课”⑦。在他的诗歌中出现“梅”一词的的共有200多处。莫砺锋先生在《江西诗派研究》中提到:“赵蕃的咏物诗大多写得浅露平直,既少寄托,亦乏风韵。例如:梅花六首之一平生欠汝哦诗债,岁岁年年须要还。(宋)赵蕃《长安行》,《淳熙稿》卷六,[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长门怨》,《淳熙稿》卷一六,[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蓍《鬻菜者》,《淳熙稿》卷一七,[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蚕妇》,《章泉稿》卷四,[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六同早途中见耕者》,《淳熙稿》卷八,[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晨起见牧牛者》,《淳熙稿》卷二,[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方回著,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卷二十,第773页,[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4 未至腊时先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直从开后到落后,一问山问与水间。.却笑渊明赋归去,庭柯日盼自怡颜。这样的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段上都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有些以偏概全。赵蕃对梅花喜爱至深,“年年赋梅诗,不赋如有阙。于梅亦何事,我好自渠结。昔人思故人,往往托风月。我今故人思,因梅念高节。’’①不但咏梅数量之多,在宋代诗坛位居前列,而且对梅花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颜色到形状,从外形到内在都可圈可点,值得称赞。赵蕃偏爱写咏梅的组诗,如《咏梅六首》、《教授以忆梅韵赋雪诗蕃同之五首》、《梅花十绝句》、《梅花绝句五首要明叔仲威同作》等,在赵蕃的笔下有各种各样的梅,如书案边梅、残梅、长田道中梅、瓶梅、宅边梅、溪边梅、岸边梅、涧中梅、道旁梅、寺中梅⋯⋯等等。赵蕃还通过梅花描写南宋文人寻赏梅花的丰富活动,如《约老谢丈及诸友寻梅》、《至节后犹未见梅疑旱使然》等。艺术上,赵蕃对梅竹的吟咏除了描写其颜色、种类、芳香、形态外,最重要的是对其形神之描绘。赵蕃将梅花作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品性、节操和气概,在诗中展示了梅花不怕严寒,独标一格的精神风貌,礼赞梅花坚贞不屈、敢为物先的品格:“几日寒如许,梅花好在不。汝虽甘寂寞,吾自念深幽。’’②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劲草端能抗疾风,岁寒乃识后凋松。是知植物多尤异,更有梅花巧耐冬。青女素娥能莫逆,巽二滕六漫豪凶。嗟予白幸非枨欲,健语聊须发隗胸。"@用梅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朝来已作二月暖,花事应怜老境催。防护可加人漫巧,飘零未免句空哀。”④“平生留落半天涯,处处逢梅是旧知。”@“道上梅花无数株,似能相与慰穷途。”@以梅花之清高以反衬世俗之争名夺利:“桃李纷纷倚市门,岂知幽谷有佳人。"⑦可以说赵蕃对梅花是相当挚爱的。竹子被人们视为虚心、直节、挺拔、洁净的典型,是高雅、正直、简约、谦虚的象征。诗人常将竹子引为同调,相倾相爱,不断征引,不断比附。赵蕃《悼竹》最具有代表性:“此君如高人,风节常凌厉。虽经隆冬中,正色不少替。春今尽正月,萌蘖且次第。天公出奇手,白昼变昏翳。初飞佛场花,继洒鲛人涕。群儿顾惊走,老眼亦睥睨。囝(宋)赵蕃《十一月-二十三夜通夕不寐为赋梅诗且怀斯远成父友弟及五首而晓书呈在伯》,《章泉稿》卷一,[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宋)赵蕃《咏梅六首》其六,《章泉稿》卷七,[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梅花六首》其二,《章泉稿》卷三,[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咏书斋梅》,《淳熙稿》卷一六,[蛔.《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梅花六首》其四,《章泉稿》卷三,[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题湘乡道中梅花》,《淳熙稿》卷一四,[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梅花十绝句》其五,《章泉稿》卷四,[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25 是时儿草木,掩抑若自卫。惟君独傲然,略不威严霁。太刚竟摧折,乃悟非善计。追怀周旋久,于此增懔候。其生既冤死,其死可轻弊。当为杀青简,更以色丝缀。尽书卓行人,出入生死际。作我座右铭,蕲能免于戾。”①诗中诗人将“竹”比作“高人’’,他有风节,经隆冬不改色,傲然独立,众草木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竹的君子之风,在赵蕃笔下尽得彰显:“况其耿介姿,政已不可辱。去云解箨后,为我呈新绿”圆、“新竹不数辈,岁悭非地贫。破苔方挺出,突屋已长身。未害少为贵,居同德有邻。山中乏朋友,舍尔复谁亲”@诗歌描绘出了赵蕃与竹相伴,清苦、洁净而与常人不同的生活。“此君佳处是长身,静绕吟行要日亲”∞,此句以竹喻人,有似于贤、比德于竹表现出诗人高洁的情操。“一轩高竹似高人,鸟雀驯除不动尘。”@赵蕃的诗中之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赵蕃受到到朱熹和刘清之两位老师的影响,主要提倡“明道~‘见性”,即把诗看作涵养道德、吟咏性情的工具,在他的诗歌里面常常充裕着一股凌然正气,让人折服。“玉山冰水是吾家,城郭屡过三姓茶。满庭修绿谁人种,高节岁寒仍有加。”@这类托物寄兴的诗,名为咏物,实为咏人,旨在从中抒发出人的感情和志向。在欣赏梅竹的过程中,托物寓意,以抒发内心的各种复杂情感,要么是道德追求,要么为人生感受,以梅竹为人格化身。赵蕃诗歌中还有常常描写兰。空谷生幽兰,兰最令赵蕃倾倒之处是“幽”,赵蕃隐居山林,常常得见“春风吹晴檐,雨止兰芽半”⑦的景致,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君搴澧之兰,我撷沅之芷”@的文化通性;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如“沅水与湘水,合流俱洞庭。如何君于我,乃隔影与形。沧江鸥鹭野,深林兰蕙馨。含章斯发发,遂性逐冥冥"⑨;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如“臂之于草木,青松蔽春兰。不愿太官赐,自爱苜蓿盘。相携住荆溪,冥鸿渺云端。酿泉饮佳客,采溪荐朝餐。不负∞(宋)赵蕃《悼竹》,《淳熙稿》卷三,[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圆(宋)赵蓄《明叔以仆护笋不除作长句为调次韵》,《淳熙稿》卷三,[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固(宋)赵蕃《新竹》,《淳熙稿》卷三,[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囝(宋)赵蕃《从礼载酒要余及明叔游合普六首》其一,《淳熙稿》卷一九,[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从礼载酒要余及明叔游合普六首》其三,《淳熙稿》卷一九,[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蓍《途中阅曾运使所况文清集得四绝旬寄之》,《淳熙稿》卷一七,[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朱)赵蕃《喜晴》,《乾道稿》卷上,[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囝(宋)赵蕃《送梁仁伯赴江陵丞三首》,《淳熙稿》卷一,[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寄怀在伯三首》,《淳熙稿》卷一,[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26 风月佳,始知天地宽。我欲往从之,买船斩钓竿。”①兰花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那正好也是赵蕃深居之处。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这一点正好和赵蕃的性格旨趣相吻合,足见赵蕃笔下不乏超逸高洁之兰。第三节安贫乐道的田园隐逸情愫南宋隐逸之士超越了政治关系、实用观念、功利目的和世俗的矛盾纠纷,冲破了前代隐逸文化心理所形成的仕与隐的无奈与矛盾而进入了更广阔的空间领域。宋代文人向内收敛的心态促使其关注视野与生活情趣的转变,他们常欲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审美观照中获得精神的超越和解脱。在此历史阶段出现了数量众多质量较高的具有隐逸思想的诗文词作,这与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不可分割。一些文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大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在现实之外发现了另一个天地,在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获得精神的超越和解脱,唱出了羡隐的歌声。《宋诗纪事》引刘漫塘《章泉赵先生墓表》云:“先生在太和,便座有斋,榜日‘思隐’。盖当筮仕之初,已有山林之思。"②赵蕃归家以后,徜徉山水田园中,心旷神怡:“窗前亦何有,有愧俨而长。植之自谁与,花开几经黄。那知窗中人,不作昔日忙。但恋六月荫,超然傲羲皇。"③赵蕃在对田园和隐逸生活的写照中,印证了其淡定高远的内心世界,笔下的田园也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一、田园诗赵蕃自称是耕读人家出生:“忆昔为农近石田,年年为橘走霜天。大跄三寸曾何直,裁得开元斗米钱”④,并描绘家居环境:“我家章泉旁,生事苦不足。惟余数亩地,有竹森似束。别来梦寐之,诗语见编录。况当萌茁时,孰杜樵采辱”@。在赵蕃的诗中,描写了田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田家生活的清苦与乐趣:“今年岁大熟,谷价率以贱。富家积困仓,贫自无饱饭。悲哉五斗图,去矣千里远。四民士为先,今乃愧工贩。"@虽是大丰收,谷价却贱,富人粮食满仓,贫穷者还是不能吃饱饭的境况跃然于之上。“春欲耕时天不雨,小雪不能濡旱土。辛勤仅得遍锄棱,浸种可怜沟脉缕。忽然一雨催插秧,东阡西陌青山望。谓兹劳逸足报补,岂知亢旱愁秋阳。高田已分卤莽取,下田庶几十八九。奈何雨势反作淫,令我痛心仍疾首。我曹饥馁无足悲,不o(宋)赵蕃《寄孙子进昆仲》,《淳熙稿》卷一,[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宋)刘宰《章泉赵先生墓表》,《漫塘文集》卷三二,[M].文物出版社,1982年。@(宋)赵蕃《幽居》,《乾道稿》卷+卜,[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宋)赵蕃《从俞少孟觅橘》,《淳熙稿》卷一七,[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囝(宋)赵蓍《有怀竹隐之笋复用前韵》,《淳熙稿》卷三,[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囝(宋)赵蕃《留别成父弟以贫贱亲戚离为韵五首》,其二《淳熙稿》卷三,[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27 死会值丰登时。所嗟官吏不相察,借租日日来符移。”①春耕干旱,要丰收时却下大雨,眼看又是饥年,收租人却日日来逼。“落同千山赤,平林一带青。翁方卖鱼去,孤械自横汀。’’②农民劳动中取得丰收的喜悦之情,悠然惬意的姿态跃然于纸上。赵蕃的田园诗中有大量田园风光的描写,有“人语村村好,鸡声处处闻。树犹埋宿雨,山未释停云。俯仰夏已度,屈伸秋又分。平生灯火念,牢落叹离群”③、“南风吹动原头草,秧老麦收蚕向了”④的田园风光;“水泛将晴雾,山行欲雨云。鸥翻随渚见,鸡近隔林闻”@声影交错的悠闲情致,“双分待鱼鹭,红认隔溪桃”@的生活乐趣,都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田家图。赵蕃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借恬淡的生活,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二、隐逸诗宋代掀起了一个陶渊明诗歌接受的高潮。陶渊明的诗,平淡之中有深昧,有远韵,富理趣,充分吻合了宋代许多诗人的审美理想。赵蕃有不少次韵、追和陶渊明的诗,刘克庄《跋昌父诗》日:“近岁诗人,惟赵章泉五言有陶阮意。”⑦刘漫堂著《章泉赵先生墓表》云:“自少喜作诗,答书亦或以诗代,援笔立成,不经意而平淡有趣,读者以为有陶靖节之风。”@赵蕃诗多写自身的生活及自然景物,有写实倾向,所写景物多具有细微乃至幽僻的特色,呈现出安贫乐道、潇洒幽寒的景象。.赵蕃闲居山里,优游自在,如闲云野鹤一般。其山居生活在当时文人圈内非常出名,著名诗人杨万里曾题有《题赵昌父山居八咏》的组诗称颂:竹隐.大隐隐于酒,小隐隐于竹。何不呼曲生,来同此居宿。宴斋五陵槿梢花,千驷草头露。富贵人始传,屡空今不数。苔竹轩者士长得瘦,翠兄工买贫。向来素爱者,已赚一诗人。两峰堂∞(宋)赵蕃《ⅡI家叹》,《淳熙稿》卷六,[羽.《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学(宋)赵蕃《渔村落照》,《乾道稿》卷下,[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僧(宋)赵蕃《晨起》,《乾道稿》卷下,[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姗(宋)赵蓄《有怀江南作田家忙》,《淳熙稿》卷六,[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口(宋)赵蕃《田家即事八首》其一,《淳熙稿》卷一六,[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毋(宋)赵蕃《田家即事八首》其三,《淳熙稿》卷一六,[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元)脱脱等《宋史》卷四阴五《赵蕃传》,[M].中华书局,2005年。。(宋)刘宰《章泉赵先生墓表》,《漫塘文集》卷三二,[M].文物出版社,1982年。28 踏得草鞋穿,蛮触无体回,俗子令眼白,夕借月为烛,行得汗脚损.却换一枝藤,挂到双玉笋。已矣轩菟裘别有天。抚松非已矣,采菊未悠然。倚云亭瑞峰今眼青。自称听雨榻,且上倚云亭。霞牖晨将霞作帘。犹言贫到骨,不悟取伤廉。青毡堂客来借毡看,笑指一书册。不管卖不行,且图偷不得。o杨万罩应是到过章泉且有独特感受的诗人,他这些绝句中所写应是章泉的各种建筑,从中可以感受到赵蕃归隐之趣。酒成了诗人仕途失意的一种补偿,也成了赵蕃归隐生活中一种排遣忧愁的方式。“前宵雨浪浪,昨夕风浩浩。相逢固欢喜,相去复怀抱。闲窗酒自引,败笔诗试草。引酒愿诗成,诗成醉而倒"@醉酒可以使诗人进入一种自由状态,解脱束缚,所以赵蕃引酒作诗。“薄酒亦得醉,熟眠无所闻。林园夜飘雨,窗户晓封云。米藉邻翁易,衣寻宿火薰。为官君笑我,乐道我输君”③酒可以让赵蕃搁下生活的贫困,忘记柴米油盐的种种琐事,回归到其诗意的、理想的世界中。“薄宦尘埃易满襟,问盟犹喜盍朋簪。只今风月一杯酒,明日云山千里心。杨柳阴疏秋艏净,芙蓉香冷暮江深。潮回一信西兴渡,频寄相思别后吟。”④一幅送别图,一杯薄酒,盛不下赵蕃对友人的无限情意和关怀。然而饮酒并不能排遣赵蕃内心的寂寞况味,隐居度日的陶渊明无疑才是赵蕃真正的隔世知己:.谁云钟期死,伯牙遂忘琴。渊明出晋宋,东坡作知音。究其出处间,蛆崤缘直寻。和诗固亡恙,端若一手斟。我时诵其集,危坐常加钦。缅怀两先生,千古同此心。@隐居成了诗人与陶渊明对话的中介,有陶渊明为伴,诗人不再寂寞。《三月十三日夜五更闻杜鹃时成父欲入浙因赋六章章四句以送之》:不如归去,苍山茂树。独胡为乎,空此号呼。归去来兮,斯言可师。我今已归,胡能不如。①(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三四,[M].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回(宋)赵蕃《怀斯远》,《章泉稿》卷一,[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晨起示圣仙寮主》,《淳熙稿》卷十,[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固(宋)赵蕃《别朱子大苏召叟昆仲》,《淳熙稿》卷一五,[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宋)赵蓍《东坡在惠州窘于衣食以重九近有樽俎萧然之叹和渊明贫士七诗今去重九三日尔仆以新谷未升方绝粮是忧至于樽俎又未暇计也因诵靖节贫士诗及坡翁所和者辄复用韵》,《乾道稿》卷上,[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29 不如归去,春且云莫。山中之乐,岂同岐路。归去来兮,言发动随。古之逸民,舍陶而谁。不如归去,载丁载宁。劝子勿去,子宁我听。不如归去,子宁肯住。归去来兮,早歌式微。①隐逸生活一直是赵蕃所向往的,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田间山野之中。赵蕃无意于功名,无心仕宦富贵,他追求人格与精神境界的超脱与不俗,所以他选择了归隐。“不如归去”就成了赵蕃心里最强烈的呼声。赵蕃不仅自己选择归隐,他也并不赞成其弟外宦。对隐逸生活的神往和称颂,贯穿了赵蕃整个人生道路,他在诗中写到“从今喜朝夕,不复恨西东”㈢表现他醉心于隐居生活的愉悦。赵蕃对陶渊明“安贫乐道”的人格美也较为认同,并且身体力行。《和陶咏贫士七首》日:“因知昔人意,道胜贫非关。"@“贫”是赵蕃诗歌中生活境况的真实写照:“儿啼宵不饱,女诉夏无衣。几载宦游倦,素来生事微。诗书须自勉,纫补莫多违。我亦田园去,终难粟肉希”④;“颓龄不可羁,寒事办已迫。女褐破未纫,儿襦短仍窄”@;“今年岁大熟,谷价率以贱。富家积困仓,贫自无饱饭。悲哉五斗图,去矣千里远”⑥如何解决生活上“贫”的状况呢?赵蕃在陶渊明的书中寻找答案:“我昔读书夜达晨,膏烛且尽继以薪。年来渐知得力处,箪瓢陋巷忘其贫。尔曹有身须自立,幸逃薪水供朝夕。不于文学自勤苦,长大始悔终何益"⑦;“渊明抱赢疾,犹复归田园。安能为五斗,折腰若拳拳。箪瓢非可乐,不改乃称贤。夫子故不死,仰钻高且坚”@;“问薪薪已无,问米米已空。假贷愧邻里,舞走愁仆章。乞食陶征君,乞米平原公。昔人有如此,吾今未为穷。"@可见,在赵蕃心中,陶渊明不仅是知己更是风骨节操的典范。赵蕃认为高尚的节操是第一位的,其体现就是甘于饔牖的贫困生活,无意官场和功名。所以陶渊明所践行的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生活境界也是赵蕃所尊崇,并践行着的。不仅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赵蕃诗中直接以能代表陶渊明的字、号、官职、地名的词语入诗,如渊明、陶潜、陶令、靖节、彭泽、东篱、元亮等:“渊明岂乐居岩薮,逢此∞(宋)赵蕃《三月十三日夜五更闻杜鹃时成父欲入浙因赋六》,《淳熙稿》卷一,[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留(宋)赵蓄《雨中不出呈斯远兼视成父四首》其四,《淳熙稿》卷十,[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固(宋)赵蕃《和陶咏贫士七首》,《乾道稿》卷上,[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书事》,《泞熙稿》卷二,[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曾(宋)赵蕃《连日雨作顿有秋意怀感之余得诗七首书呈教授知县》其二,《淳熙稿》卷二,[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留别成父弟以贫贱亲戚离为韵五首》,《淳熙稿》卷三,[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宋)赵蕃《示儿》,《淳熙稿》卷五,[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连}I雨作顿有秋意怀感之余得诗七首书呈教授知县》其四,《淳熙稿》卷二,[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着《即事二首》其一,《淳熙稿》卷-二,[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30 百罹聊饮酒。龚生未免不食亡,孔融竞落奸雄手。想见龙眠下笔时,伫目精神思尚友。开图我亦有遗恨,.不得执屦从其后。’’①“尝评节物佳,无出九日上。岂独为黄花,端由有元亮。”②在赵蕃诗歌的意象中,还可以见到陶渊明善用的意象,如“云出无心还自归,乱峰明处日西微。白衣不至东篱寂,满把菊花风动衣。”@、“云出无心还自归”句出自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三径虽荒菊尚存,重阳想见露花繁。”④“三径虽荒菊尚存’’化用《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又有《题三径图》中“忆在宜春日,曾看三径图。腥膻尚京洛,羁旅久江湖。岂日有安宅,绝然忘故都。人琴怅俱已,松菊孰充娱。”@“白衣”、“东篱”等也是陶渊明常用的意象,此诗正反映了赵蕃的精神特质。《和陶渊明乞食诗一首并序》:“自八月来,日以抱衣易米为事,衣且竭矣,米卒亡术可继。因读东坡<和陶乞食诗>有‘幸有余薪米’之句,则知坡之贫,盖不至于陶,而陶虽贫,犹有可乞食之家。仆今纵欲乞食,将安之耶?辄亦次韵。‘我生堕贫中,欲避将安之。去年未是贫,假贷犹有辞。亲朋戒今年,相与谢往来。大笑不知悔,且和渊明诗。儿曹相与语,我幸乏此才。聊为一饱谋,饿死无自贻。一@《和陶渊明己酉岁九日诗一首并序》:“立冬十日矣,所至菊皆开。今日读东坡和陶诗有<十月初吉菊花始开与客作重九因次韵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诗一首,辄亦次韵。‘山中无历日,不知冬已交。起行视林园,草木如半凋。.黄花独何为,亭亭有余高。俯不愧转蓬,仰何羡凌霄。当其杂众芳,开落真谩劳。岂若稍退,坐阅枯与焦。建中方死苏,元嘉乃终陶。二老盖岿然,所历匪一朝。”。这两首诗向人们展示了虽然有些许凄凉但仍不失幽美的山村风光和诗人渴望自适悠闲的自得之情。总的来说,赵蕃常以轻松来化解悲哀,他的超脱不是对社会人生的逃避与退缩,而是建立在宋代理性精神上的生存智慧,从而成为宋代隐逸思想中极富特色的一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诗歌中最被后人欣赏、流传最广的诗句之一,其间的“悠然"一词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当时“采菊"的心境。赵蕃《对菊有作》:“草木均是体,顾有幸不幸。故侯住瓜田,四皓卧芝岭。譬如佳山川,何地乏幽屏。居然说o(宋)赵蕃《题归去来图》,《乾道稿》卷上,[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宋)赵蕃《九日》,《淳熙稿》卷一六,[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囝(宋)赵蕃《题渊明采菊图了璇所作》,《淳熙稿》卷一七,[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宋)赵蕃《八月八日发潭州后得绝句四十首》其三十,《淳熙稿》卷一九,[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题三径图》其三十,《淳熙稿》卷八,[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和陶渊明乞食诗一首并序》其三十,‘淳熙稿》卷四,[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宋)赵蕃《和陶渊明乞食诗一首并序》其三十,‘淳熙稿》卷四,[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31 终少,籍甚谈箕颍。得非以人重,后世闻之警。维菊本甚微,在昔曾莫省。罗生蓬蒿问,自分托地冷。一趋骚人国,再堕渊明境。遂同隐居者,身晦名独耿。何当园五亩,不觊田二顷。秋风及春雨,采撷花与颖。既充天随饥,亦望南阳永。有志未能摅,对花徒引领。”①“菊花”这一意象打上了陶渊明的烙印,仿佛成为陶渊明的特定的代称和符号了,以致人们自然将“菊花”和陶渊明联系到一起,“人谁不种菊,千载但陶家。”②从上面诗歌我们可以看出,赵蕃诗歌和陶渊明的诗歌有着不解之缘,其安贫乐道的田园隐逸情愫也是受到陶渊明的影响,拟陶学陶成了赵蕃诗意人生的一部分,与陶渊明的对话,已经不仅仅停留在遣词造句、风格意趣等审美层面上,而是从思想层面上去追寻陶的足迹。宋人有归隐之心者众多,而有归隐之实者且“奉祠家居三十三’’@不再做官者却寥寥,陶渊明顺应自然,了悟生死之理的人生观影响着赵蕃,成为其净化心灵的原动力。赵蕃退隐林泉回归到恬静的大自然,以求心灵的超脱自适,保持个体人格的完善。这种啸傲山水的思想倾向,成为这一时期大部分文人雅士的社会心理。赵蕃对陶渊明的推崇得到了同时代文人的肯定,他诗歌中的田园隐逸情愫也得到同时代文人的赞赏。@(宋)赵著《对菊有作》其三十,《淳熙稿》卷二,[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宙(宋)赵蕃《丛桂》其三十,《淳熙稿》卷七,[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元)脱脱等《宋史》卷pUpq五《赵蕃传》,[M].中华书局,2005年。32 第四章赵蕃诗歌的艺术特色方回对赵蕃推崇备至,把赵蕃诗歌的成就提升到与梅尧臣、陈师道、陆游这些诗人相同的高度,更以先锋推许。《送胡植芸北行序》云:“宋人高寿仕宦不达而以诗名世,予取三人,日梅圣俞,日陈无己,日赵昌父。世谓宋之诗不及唐,予谓此三人,唐诗反出其下。"①《跋赵章泉诗》又言:“(蕃)平生恬淡,而诗尚瘦劲,不为晚唐,亦不为江西。隐然以后山为宗。”圆所有这些,都充分地肯定了赵蕃诗歌的艺术性所在。赵蕃感悟人生,洞察社会,关注现实,沉静的心境,敏感细致入微的观察,海纳万物的胸怀,都形成了赵蕃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呈现出悲愤沉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审美特质。本章主要论述赵蕃诗歌的艺术特色,分为三点:一,艺术上,以白描为主。虽不饰雕琢,很少渲染,却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二,以文为诗是宋诗的特色之一,赵蕃诗歌理明义精,文从字顺,由对诗歌意象的并举转而注重诗歌句式的逻辑关系,有意识地多用一些散文句式,清新自然。三、古淡瘦劲和清新简朴的风格,交织错落,虚实相生,耐人寻味。第一节白描凝练清新质朴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只用墨线勾勒人或物的形象与特征,重在以形传神,不重形似而重神似。用于艺术创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即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物象的特征。赵蕃诗歌以白描为主要创作手法。赵蕃有诗歌《白水道间》云:“一源曲折几成桥,稻陇蔬畦高下浇。水碓暗鸣蛙吠草,绿云乱点鹭侵苗。谁云斗粟可相挽,到处佳山如见招。东亩拔秧南亩莳,乐哉安得助长谣。”③莫砺锋先生在《江西诗派研究》中提到:“此诗既不用典,亦不炼字,写景纯为白描,诗句流畅平易,不堪烹炼,流于浅露凡近。刘宰说赵蕃:“自少喜作诗,答书亦或以诗代,援笔立成,不经意而平淡有趣。"④赵蕃今存诗三千余首,而其中佳作寥若晨星,大概就是这种“援笔立成”的作风所造成的结果。”笔者以为“援笔立成”的作风并不代表赵蕃诗歌不烹炼,恰巧正是赵蕃对古体、今体等各种体裁的艺术规律能驾熟就轻、得心应手的运用,并能在诗歌内容和艺术形式的①(宋)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桐江集》卷一,[M].宛委别藏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宋)方回《跋赵章泉诗》,《桐江集》卷pnq,[M].宛委别藏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宋)赵蕃《白水道问》,《淳熙稿》卷十四,[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固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第六章,[M].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33 有机融合的体现。况且不烹炼并不等于不堪烹炼,诗歌禅意盎然,平淡有趣,需细细品味方知其问滋味。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品即使通篇白描也不见得就非属佳作,鲁迅先生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①究竟佳或不佳,不能仅仅靠一首诗歌评价全部。赵蕃诗歌白描手法的运用大致有两个特点:(一)不尚华丽,务求朴实赵蕃诗歌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翳翳村巷,遥遥犬声。肃肃庭枝,啾啾鸟鸣”②、“长江滚滚来无尽,顺流逆挽纷成阵。谁令转侧入漕河,舟似凫鹭亦难进。长江漕河唇齿间,去留异态空浩叹。孰能稍激长江水,顾使漕河舟亦起”@、“小雨新凉进,遥山翠霭分。稻粱先告病,粟麦晚收勋。助尔农人喜,嗟余课子勤。跨驴穷有相,琢句老无闻”@、“白菊欹倾拥玉钿,黄花零乱委金钱。饥寒未免交为累,金玉繇来枉现前。”⑤以上几首诗淡而有味,平易简朴,白描手法与别的表现手法共用,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翳翳”、“遥遥”、“肃肃"、“啾啾”连用数个叠词,把静和动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音节流畅,充分渲染了气氛,强化了表达效果。另外几首诗大都不用感情色彩很强烈的语言,而是把这种情感藏在平淡的诗句中,看似平淡简易,品则有滋有味。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真实感情;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赵蕃诗歌直抒胸臆,感情真率细腻,用语朴素流畅,无造作之态,有自然之美。(二)不加渲染,只求传神赵蕃在诗歌中运用白描手法,准确的把握住物象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赵蕃诗日:“灵溪寺下灵溪渡,跋马欲前还又回。准拟故人能会宿,不知何事不成来。”@此诗传神描绘了赵蕃等待友人的情形。“春晚苦多风,花残不见红。问花宁自觉,愁杀白头翁”、“何处黄鹂语,玲珑芳树间。可怜求友意,飞去又飞还~、“时今阅春夏,尔独意枯荣。琐碎日无影,萧骚风罢声。樵苏勿怀辱,而我岂无情"@、“水鸟飞鸣自往还,苍然暝色暗林峦。离家又见磨镰月,九月谁怜缔络寒”@、“平湖万旱宽,秋月一天白。隐隐岳阳楼,有人自横笛。”@∞鲁迅《作文秘诀》,《南腔北调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宋)赵蕃《碧云》,《淳熙稿》卷一,[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固(宋)赵蕃《跃江》,《淳熙稿》卷六,[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固(宋)赵蕃《八月五日雨》,《淳熙稿》卷十,[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黄白菊》,《淳熙稿》卷十八,[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待斯远不垒》,《淳熙稿》卷二-}‘,[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囝(宋)赵蓍《晚书_二首》,《淳熙稿》卷十六,[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蓄《斫病竹》,《淳熙稿》卷七,[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谚(宋)赵蔷《月》,《章泉稿》卷四,[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娅(宋)赵蕃《洞庭秋月》,《章泉稿》卷叫,[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34 以上所例举的诗歌,大都采用白描的手法,描述日常的事件及景物,有抒怀的,有赠答友人的。不饰雕琢,很少渲染。读来却形象生动,宛若图面呈现在读者眼前。由于白描勾勒没有其它修饰性描写的烦扰,故作者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在等待中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在特定的场景中,运用白描手法,可以烘托气氛,扩大视像体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白描手法,可使作者想重点突出的东西,表现力更强,有时甚至使人过目不忘。第二节以文为诗含蓄内敛所谓“以文为诗”,即以散文的一些手法、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也指吸取散文的无所不包、犹如水银泻地般贴近生活得精神和自然、灵动、亲切的笔意笔趣,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文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以文为诗”的运用,使诗更为亲切、平和,贴近人心,一种如叙家常的真切动人由此而生,这与赵蕃的为人及其诗歌朴素自然的风格是极其协调一致的。宋代诗人趋于内省沉思,与盛唐诗人的胸怀济世大志、英气勃勃、奋发向上迥异其趣,因而,他们把诗歌当作自己生活天地中一种寄托:不可无诗”的精神必需品,没有诗,几乎取消了文化生活的一切。诗歌与文人的日常生活、生命体验、个性人格更紧密地融为一体。’赵蕃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赵蕃诗歌主张文从字顺,由对诗歌意象的并举转而注重诗歌旬式的逻辑关系,有意识的多用一些散文句式。我们试读他的《冬至后五夕频梦陈择之》:“所见日杂逐,宁复当我思。我此僻且陋,三夜频梦之。遣骑告欲行,手持一通诗。发缄与儿读,绝妙解人颐。我欲留君饭,颠倒裳与衣。宛如快阁日,不似南浦时。到蜀今几同,首议何所为。一俭胜百奢,徐公亦安施。幕府足同暇,浣花有余嬉。谪仙纵多才,蜀道无险峨。微痫固除洗,起居当具宜。蜀中富名士,匪卜亦隐医。秘方苟有传,寄我无或遗。寄我亦何用,多病成早衰。归哉复归哉,秣马车载脂。上君白玉堂,王人亦黄扉。"①赵蕃运用流水句,以散文的句法,用诗意的语言,在诗歌流畅洒脱、和谐优美的语言背后,含蕴着穷愁不顺和世态炎凉的感伤,令人叹息。《除夕古体三十韵》:“疾风鏖夜滩,古木撼石壁。渔火暗复张,隔江哭声接。哀哀或到明,语细杂鸣唱。我舟若孤凫,欲去意转絷。终宵炯不眠,残红照孤泣。舟人吁且言,今夕乃除夕。官何自苦甚,兀此六尺箦。城中知旧多,市上灯火集。朱门酒盈樽,高会马喧枥。一饮涤千愁,共送残景急。低头更堪伤,正比坐针席。去年腊尽时,家寓。(宋)赵蕃《冬至后五夕频梦陈择之》,《淳熙稿》卷一,[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35 金沙碛。身虽隔剑栈,母在犹戚戚。贼风吼西隅,百日走荆棘。一鸣婴祸罗,转翅千仞逼。母忧儿不归,儿归母已殁。没身无以报,天地终罔极。永怀荼苦心,况复对节物。今将万里归,机会不可失。丹旒倚江村,百里莫相即。弱弟奉斋灯,孤女想在侧。夜夜梦慈容,枕泪迸膈臆。互者遥相望,未得就真宅。故山春事动,展敬遍丘域。松钗挂纸灰,阴苔藉芳冽。那知藁殡寒,古佛伴萧瑟。魂魄无不之,吴蜀云力.叠。国步尚忧危,家兢更堪说。江湖多红巾,乡关断消息。曼声一长哀,山石为我裂。"①此诗可以窥见诗人的生活遭受了一次重创,诗歌在抑郁情愁的悲慨中,内涵深刻隽永,情感真挚感人,诗风委婉含蓄。“母忧儿不归,儿归母已殁。”揪心的画面浮现在眼前,特别是“曼声一长哀,山石为我裂。”愁惨而凄厉的氛围,与其处于国破家亡母死的悲惨遭遇中的孤寂愁苦心境极为吻合,把这个除夕之夜点染得格外凄楚。这首诗大胆吸收、整合了散文的“理法",散文的叙述手法、谋篇布局的种种技巧、熔铸词语的经验,大大的丰富了此诗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风格。既有诗的形象,诗的感情,诗的语言和韵律,又并没有受格律拘束,形成了流畅圆转、挥洒自如、清新自然的风格。从宋诗的正体看,对传统诗歌表现范围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政治意识的强化,本来在以抒情为基调的传统诗歌中,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宋诗在对这种内涵的社会意识因素的极力推广中,不仅形成社会意识的普遍化,而且使诗歌自身发生了功能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敏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创作兴趣的形成。由于宋代是由中古进入近代的历史阶段,经济的繁荣尤其是城市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朦胧的近代社会气息,这种时代社会精神的变化,使人们更加注意自己的生活。这是时代气息的曲折反应,也体现了对同常平凡生活的琐事的空前关切。赵蕃《寄施进之》正是如此:“我游尖峰回,一步成数憩。仰攀松夭矫,俯睨石最属。路穷入平野,飞鸟迎决眦。庐舍半茅瓦,阡陌相栉比。谓皆耕稼徒,不复问名字。那知君子居,乃在青山际。听君谈所宅,悟我曾略至。时犹未识面,岂得漫通刺。都城一邂逅,草木同臭味。我旋反林栖,君适寓古寺。肯来稚子师,历岁殆逾二。既均手足亲,又笃朋友义。去年君还归,城闰直童骑。楮生分草余,鲟惫乍动食指。今年我属疾,故旧多遐弃。愧君不惮劳,冲暑到溪次。买肉烹伏雌,笔姜仍著豉。无资鹿脯求,竟是猪肝累。以我病苦渴,榴实富汁滓。累累解包裹,其大盖绝市。劝我养形神,勉我进药饵。裴回昼难别,展转宵失寐。分携六十日,顾我病只尔。虽云间何阔,恋恋曾莫置。惟君名家驹,少曰便千里。赋成惊老生,谓敌相如谊。姜侯号博学,无忌称酷似。我尝叩疑阙,应答罔不记。江流滥觞来,层台累土起。如君之于学,何但一第已。独闻家素贫,慈亲下妻子。躬耕不自给,负米常远致愿君力勉旃,事固有堂陛。高贤昔未遇,勤苦类如此。我行下吴会,国(宋)赵蓍《除夕古体三十韵》,《章泉稿》卷一,[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36 破蠹且料理。念将一过君,薄酒期共醉。又恐饭与刍,未免为君费。不然君即我,会于章老氏。素书久不往,往亦难尽意。诗以道鄙怀,因焉论夙契。"①以平常之事或极具体之物,然从其情尽情刻画,角度各异,并由此畅发联想,完全可见其有意识地积极地寻求诗的题材的用心。而这也正体现了宋诗从多方面开拓诗的题材和表现范围的倾向以及宋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往往先从自己身边的、同常的、切身的感受入手。这种有意识的由细而巨,以小孕大的创作倾向,自然迫使诗歌的抒情性愈趋淡化,而导致诗歌的哲理性不断强化。宋人也往往能别开生面地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加以观察。赵蕃《得晴欲过江访梅已忽病作天亦复阴怅然有赋》云:“立春数日间,梅花未多睹。书窗有折枝,每浸则微吐。残编宵未眠,犯酒朝自举。时闻递幽香,似接谭妙语。林园何人家,厥地非容与。曾知将军祠,老木瞰江浒。时中几及之,欲往遭雪阻。莫要居士曲,但费先生楮。前朝得霜霁,决意唤鸣檀。肩舆已出门,邂逅谒吾侣。忽焉头岑岑,归卧更侵膂。或者癯为崇,又意瘴莫御。杯铛且弃置,药饵事煎煮。岂唯病独然,阴云重弥宇。羲之嗜山水,誓墓不自许。涪翁访岑公,亦叹连朝雨。世人肆贪求,妄意辄簪组。宁知一笑适,亦自有从拒。天云会当开,我病亦应愈。但恐梅之花,蹁跹如化羽。"@由于多日未睹梅花而“宵未眠",在“时闻递幽香”时才陡然醒悟。由“梅花”之“幽香”推广到“世人"之“贪求”,发出“一笑”之感叹。此诗与其说是对梅花的感受和联想,还不如说是作者在日常生活家居中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当然宋诗也极多地显现出浓郁的理性色彩。赵蕃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语句平易流畅,用类似散文的语言入诗,绝少险、怪、异之语。如《呈莫大猷令》一诗“入境能知政,昔闻今信然。吾行万安道,颇识令君贤。阡陌东西隔,人家远近连。针青秧出水,穗长麦摇烟。犬吠稀逢客,牛耕不废鞭。幽啼催谷布,午霁起蚕眠。檄罢追呼扰,民争赋入先。太平真有象,循吏可无前。径欲捐五半,从之受一廛。经行嗟阻免,少日待回船。”@用明白晓畅的语句,勾画出众僚友乡亲为地方官送行时依依不舍的饯别场面,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诗人舒坦开朗的情怀。言简意赅,如同说话,却又诗味盎然。但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亦有弊,赵蕃以文为诗的弊端就是个别诗的议论显得生硬笨重,甚至成为有韵之论文,如《梅花六首》之一:“平生欠汝哦诗债,岁岁年年须要还。未至腊时先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直从开后到落后,一问山间与水间。却笑渊明赋归去,庭柯日盼自怡颜。”④莫砺锋先生说此诗写得:“浅露平直,既少寄托,亦乏风韵"。@但整体来说,赵蕃以文为诗的特点利大于弊。赵回(宋)赵蕃《寄施进之》,《淳熙稿》卷一,[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o(宋)赵蕃《得晴欲过江访梅己忽病作天亦复阴怅然有赋》,《乾道稿》卷上,[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著《呈莫大猷令》,‘淳熙稿》卷十二,[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固(宋)赵蕃《梅花六首》之一,《章泉稿》卷三,[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第六章,[M].济齐鲁书社,1986年。37 蕃诗歌主张理明义精,文从字顺,由对诗歌意象的并举转而注重诗歌句式的逻辑关系,有意识的多用一些散文句式,可以更为自如地表达生活内容,从而对生活摄取的更广,开掘的更深。赵蕃以生动形象的描写,精策深婉的语句,圆融通脱的笔调,给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宋人生活的时代气息和特点。第三节虚实相生古淡瘦劲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欧阳修、梅尧臣提倡自然平淡的诗风并一扫宋初西昆体的浮靡华艳之气,始丌宋调;而通过以苏轼为首的元祜诗人的努力则确立了宋诗以朴素平淡为基调,最终使宋诗区别于唐诗。因此赵蕃不可能不受这一时代风气及诗歌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常表现在其诗论及诗歌创作中。一、古淡瘦雅之风古淡瘦雅也是赵蕃诗歌主导风格之一。江西诗风向以瘦硬为世人所认可,瘦硬这一风格是江西诗派的基本风格,该派大多数涛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这一风格。赵蕃其诗的特征是“瘦而不枯,劲而不燥”,方回在《跋赵章泉诗》中评价赵蕃“诗尚瘦劲,不为晚唐,亦不为江西,隐然以后山为宗”∞,评《雨望偶题》这首诗“诗格高峭"@。赵蕃在教导晚辈学诗时就曾经指出,学诗者要先涵养性情,提高自身素养。这样通过学习锻炼之后,诗歌才能在气势上有所精进,自能波澜壮阔,形成整体的诗境。前面在第二章《赵章泉谓规模既大波澜自阔》中提到诗人应重视知识积累以及人格素养,谋划全篇,创作出有波澜、有气势、有筋骨的古淡瘦雅之诗。《菊》日:“蔓菊伶俜不自持,细香仍著野风吹。少年踊跃岂复梦,明同萧条休更悲。潭水解令胡广寿,夕英何补屈原饥。我今漫学浔阳隐,晚立寄怀空有诗。”③方回评日:“章泉全是枯骨劲铁,不入俗眼。”④赵蕃《出郭》“疏篱树树李花雪,野寺条条杨柳丝。春风收雨雨收后,白日变晴晴变时。有余不足无尽景,截长补短何限诗。烟霞痼疾句成僻,老矣折肱真得医。’’方回评:“江西苦于丽而冗,章泉得其法而能瘦、能淡、能不拘对,又能变化而活动,此诗是也。”@其原因也在于他对江西诗派的崇尚。《雨后呈斯远》云“已是霜凝更雨温,春其渐起但无痕。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树村。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军诗沈睡昏。"西(宋)方回《跋赵章泉诗》,《桐江集》卷四,[M].宛委别藏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宋)方回著,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卷一七,选评赵蕃《雨望偶题》,[M].上海古籍f}l版社;1986年。@(宋)赵蕃《菊》,《章泉稿》卷三,[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西(宋)方pI著,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卷二七,选评赵蕃《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宋)方回著,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卷十,选评赵著《出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8 ①方回评此诗说:“章泉爱用虚字拗斡,不专以为眼也。如‘春其渐起但无痕’,所用‘其’字是矣。此句甚妙。⋯⋯‘日日’、‘村村’一联,亦不苟,劲瘦枯淡。”@清·冯班:“无痕’字妙。‘其’字、‘但’字太拙。"纪昀评此诗:“此种虚字全是宋人习气,不可为法。三句不雅,亦拙笨。‘洗睡昏’三字不佳。"《宋诗精华》记载:赠别寄远的诗作,往往流于伤感。特别处在肃杀的秋冬时节。然而此诗却着力于表现自己对春的敏感以及希望有所作为的心情,处处显示出一种进取的精神,“莫嗟"、“当魂返”、“穷日日"、“遍村村"、完全是一种活泼生动的情状。尤其是末二旬,明确表示要“揩魔病目"“洗睡昏",态度更为积极,全诗格调也更显刚健。@赵蕃是一位和江西诗派有密切关系的诗人,这首诗也同样显露了学步江西的痕迹,尤其是借用虚字以求生新方面更为明显。全诗正如方回所说,给人以劲瘦枯淡之感。“渐起但无痕”与“洗睡昏"首尾呼应,中间转折自如,虚实相生,章法井然。“穷日日”、“遍村村"二词使行文灵动而不板滞,不但韵味隽永,而且情辞优美。全诗节奏迟缓,外形枯槁,但内里丰腴,写出了春天在心中的觉醒,感情倾向是值得称道的,转折处善于用虚字斡旋,这些都体现了江西诗法的长处。赵蕃诗歌体裁中,古体占了很大的比重,如其中的和陶诗,前面第三章已经做了介绍,其中赵蕃因为欣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作《咏古》一首:“渊明欲弦歌,为酒利公田。到县十余日,归意已拳然。一稔且莫待,遥遥问归船。是事可质信,考之归来篇。种粳与种秫,梦语落何边。”④刘漫塘《章泉赵先生墓表》称赵蕃“不经意而平淡有趣,读者以为有陶靖节之风。"@二、平淡自然之致“自然”包括内在的自然和外在的自然,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或心境、心智的自然流露的话,那么后者则更多的是指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前者的凭借和依托。在第二章中提到的参禅悟入的诗学观念就是赵蕃内在自然的表现。这种自然成文的思想也往往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如“君诗悟入已多年,信手拈来总自然。静似幽人居在谷,勇如壮士起临边。波澜收卷虽余地,光艳发舒终属天。笑我饥吟空白首,乱蛩衰草晚风蝉。”@另外,赵蕃不仅追求一种内在的自然,而且也向往和追求一种外在的自然,“百鸟喧嘲工败眠,静听黄鸟独清圆。何云丝竹不如肉,佳处政因出自然。"o(宋)赵蕃《雨后呈斯远》,《淳熙稿》卷十四,[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方pI著,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卷一七,[M].上海古籍ilj版社,1986年。@陶文鹏《宋诗精华》第72l页,[M].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1996年。固(宋)赵蓄《咏古》,《淳熙稿》卷四,[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刘宰《章泉赵先生墓表》,《漫塘文集》卷三二,[M].文物出版社,1982年。@(宋)赵蕃《进之复有湘潭之役二诗见惜别意》,《淳熙稿》卷十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39 ①、“一亭幽入径,万竹上参天。我欲成闲咏,君能起醉眠。清风谁为起,宿雨昼犹悬。莫砂此物聒,管弦非自然。”②又如“唤渡风殊怀,穿林日向中。飞泉半崖落,峭壁与天通。往者名犹在,仙人事已空。徐岩不为远,归去若匆匆。"③、“雾全深林晓到迟,树摇宿雨讶晴曦。不知客罩何迁次,一似山中初起时"④、“北风故应阴,南风还当晴。占风更占雨,巢穴寄吾生”@、“拍拍桃花水,轻轻莲叶舟。生憎冲野马,失喜见沙鸥。漫浪端如此,饥寒信有不。未探怀玉蕴,且访九华幽。’’@等诗句都表现了其诗歌与自然的紧密联系。综观其诗,几乎都是对一种情感或是心境的或委婉或直接的抒发和流露。因此这种内心深处的“自然"就可以使读者为之一动。平淡即平易、简淡,是同浮靡华艳相对的,亦是一种不加人工矫饰的自然。《瀛奎律髓》中选赵蕃风格平淡的诗,或予以“平淡”的评语。宋代诗学崇尚淡泊观念之根在于儒释道三家审美理想的交融渗透。赵蕃《怀玉山》云:“禅月诗僧古道场,山雄吴楚接华阳。疏通八磔蛟龙隐,高并双峰虎豹藏。云母屏寒消瘴气,蓝田壁润吐虹光。碧桃花落仙人去,静听松风心自凉。”⑦淡泊诗风似乎与禅宗有关,淡泊与老庄的清静无为也不谋而合。这种巧合既是一种象征,也是宋人平淡诗观形成的事实。所谓“淡”,指味不浓,色不深,情不热,简易、素朴、平和、清净、冷漠、超然。禅宗更奉行一种虚融澹泊的人生哲学,无论是它那澄澈宁静的观照方式,还是无心无念的生活态度,都造就一种绝不激动、平静淡泊的心境。更进一步的说:“淡是出于性情的自然;而性情的自然,又关乎平日之所养。"@这不仅要求创作者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力,寓深邃、丰富于平易、简淡;而且需要其陶冶情性、提高人格修养,从而养成一种冲和淡远、闲适静正的情趣。如赵蕃诗歌“词源谁可障东之,今代谪仙仍有诗。戏调犹能出平澹,意加每辄造瑰奇。白头不用论新贵,黄卷惟应保素知。我恨从公十年晚,公宁于我亦深期。”@因此,平淡也可说是一种绚烂之极的美,并非如白开水似的淡而无味,而应如橄榄一般耐人咀嚼。赵蕃诗歌之淡,有儒家的中和静穆,道家的冲虚简淡,释家的清净空寂,由感官愉悦而至心灵领悟,进而之于理性的直觉;由物质追求、向外开拓转向精神满足、内向退避。这种平和闲淡的心境决定宋人倾向于欣赏同样平和闲淡的实景,因为在宋诗学罩,诗与到、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正因为如此,平淡诗风作为宋人心性境界的外话,也就∞(宋)赵蕃《雨后晨起怀斯远》,《乾道稿》卷下,[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过叔文园亭题于竹一|:》,《淳熙稿》卷九,[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固(宋)赵蕃《闰月二十日离玉山八月到余干易舟又二日抵鄱》,《乾道稿》卷下,[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朱)赵蕃《白水寺》,《淳熙稿》卷二十,[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凹(宋)赵蕃《北风》,《淳熙稿》卷十六,[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别赵信州》,《淳熙稿》卷七,[M].《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宋)赵蕃《怀玉山》,引自陈思《两朱名贤小集》卷二二四,[M].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年12年。@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文集》第四卷第349页,[M].湖北人民⋯版社,2004年。@(宋)赵蕃《淳熙稿》卷一五《次韵李子永》,[M].《从书集成初编》奉,中华书局1985年。40 不只是一两个流派的艺术趣味,而是在宋代哲学与史学交融的广泛的文化背景上产生的审美理想,在宋诗学中极具普遍性和包容性。尚淡是宋人对诗歌艺术规律深刻认识的结果。或是色彩的清淡,或是感情的恬淡,或是语言的平淡,或是韵味的古淡。所以“豪华落尽见真淳",宋人一再强调剥落浮华,返见真实,直造内心,展示真性情、真抱负、真感受。贯穿着一种平和清淡的内在意蕴,一种优游不迫、气和趣远的精神境界。总之,宋人所追求的自然平淡之美既迥异于“错采镂金"之美,又有别于“清水芙蓉”之美,其是将美收敛到了深层,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推动,自然平淡成了整个时代文人所追求的美学理想,赵蕃也不例外。综观赵蕃的诗歌,他善于将虚实结合,相辅相佐,可知其对平淡自然、古淡劲瘦的追求几乎贯穿于诗歌创作过程的始终,且这一思想同崇尚奔放、强调空心澄虑的静观的诗学思想并无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以上通过分析赵蕃诗歌创作方面的诸多特征,可以发现赵蕃众体兼备,各不偏废。艺术风格及创作手法上,运用白描手法描写日常生活题材,形成了以文为诗、古淡瘦雅、平易简朴为主导的诗风。赵蕃存诗数量较多,诗歌的风格也多样,他们的诗歌中还蕴藏着丰厚的内容。关于赵蕃的诗歌特点,笔者的研究尚有较多不全面之处,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探究。41 睦通多日F口赵蕃学问文章,名重于一时。刘克庄赠诗赞日:“世上久无遗逸礼,此翁白首不贯禅。一生官职监南岳,四海诗盟主玉山。经岁著书人少见,有时入郭俗争看。何因樵服供薪水,得附高名野史间。”∞方回对赵蕃推崇备至,“(蕃)平生恬淡,而诗尚瘦劲,不为晚唐,亦不为江西。隐然以后山为宗。"②,方回在其诗《送胡植芸北行序》中云:“宋人高寿仕宦不达而以诗名世,予取三人,日梅圣俞,日陈无己,日赵昌父。世谓宋之诗不及唐,予谓此三人,唐诗反出其下。”③陈文蔚在《祭赵章泉》说:“诵其诗者,口之而不置;玩其文者,手之而不舍。少日之诗,工于摹写;晚年天成,斧凿不假。"④黄宗羲评价赵蕃:“乾淳间⋯⋯是时学道而工诗者惟先生(指赵蕃),大江以南推二泉,其一谓韩涧泉也。’’@与赵蕃同时代的永嘉四灵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徐照《题信州赵昌甫林居》:“谱接江西派,声名过浙间。弃官从早岁,买屋向深山。文集通僧借,渔舟载鹤还。待予归旧里,又得到柴关。"@徐玑有《登横碧轩继赵昌甫作》:“步陟高高寿,徐行不用扶。青天晴又雨,山色有还无。句向闲中觅,茶因醉后呼。所怀论未足,何乃又征途。”⑦赵师秀《寄赵昌父》:“逃名逃未得,几载住章泉。便使重承诏,多应不议边。高风时所系,新集世方船。忆就江楼别,雪晴江月圆。”@《贵溪夜泊寄赵昌父》:“蓍草占秋动,逢秋早得归。本非为事迫,不欲与心违。波静孤萤度,霄凉数叶飞。远怀高卧者,微月闭松扉。”@又有《敬谢章泉赵昌父二十韵》:“耆旧半凋落,在者如晨星。与翁别豫章,十见草木青。人生几堪别,梦寐生羽翎。迢迢玉溪波,近昨尝再经。携家事多难,所至那得停。山中空望来,日夕不掩扃。岂独负兹约,尺书亦沈冥。逢人问消息,但喜言康宁。堕来两卷什,一以慰飘零。感此故意弘,不我迹以形。文章出晚岁,字画犹壮龄。诵之西湖滨,惊动孤山灵。翁卷游崆峒,一已烦邮铃。幸翁良未衰,吾党存典刑。遥闻曾入郛,谅为韩与丁。郡斋待且久,几宿涧上亭。今春少晴时,涧水应泠泠。归来安稳否,董风入林垌。愿言爱玉骨,逍遥卧殊庭。会面虽未期,忽聚江湖萍。”@娜(宋)刘克庄《寄赵昌父》,《后村先生大集》卷八九,[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粤(宋)方回《桐江集》卷四,[M].宛委别藏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罾(宋)方州《桐江集》卷一,[M].宛委别藏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钟(宋)陈文蔚《陈克斋集》卷一一,[M].台湾商务印书馆,1935年。四(明)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九,[M].中华书局,1996年12月,卷59∞(宋)徐照《题信州赵吕甫林居》引自《宋诗抄》卷八十六,[M].中华书局,1986年。。(宋)徐玑《登横碧轩继赵昌甫作》引自方l旦l著,李庆甲集评点校《瀛奎律髓》卷pq十七,[M].一f: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宋)赵师秀《寄赵昌父》引自清吴之振等选《宋诗抄》卷八十四,[M].中华书局,1986年。@(宋)赵师秀《贵溪夜泊寄赵昌父》引白清吴之振等选《宋诗抄》卷八十四,[M].中华书局,1986年。曾(宋)赵师秀《敬谢章泉赵吕父二十韵》引自(清吴之振等选《宋诗抄》卷八十四,[M].中华书局,1986年。42 从上文中提到过的这些评价可以看出,刘克庄称赵蕃为诗坛盟主,就南宋中后期的诗坛状况来看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当非虚誉。南宋诗人中,赵蓄存诗多,交游广,受到当时众多诗人的推崇,当之无愧为诗坛盟主。不仅如此,之前提到的宋代名士如朱熹、杨万里、陆游等等诗名显著的人,对赵蕃的评价也相当高。赵著白话:“取友但论诗好恶,逢人不说位高卑。"∞在他周围集聚的文人,不以身份高卑论,但以诗论。可见,当时赵著的道德、文章更为人所敬仰。赵蕃的诗虽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但呈现出多种风格;与江西诗派的主流相比,赵蕃的诗作显得宁静、悠远,给人轻松适然的感觉。可以说,他的诗风已经不完全是江西诗派的面貌,正处于一种欲变欲破欲立的状态,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成为南宋诗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对赵蕃的诗歌进行专题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南北宋之交诗坛的状况,而且有益于打开宋代文学研究的繁荣局面。虽然莫砺锋先生对赵蕃诗歌总体评价不高,笔者也认为赵蕃诗歌中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人无完人,诗歌也是如此,如果说缺憾是一种美,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缺憾美去感受赵蕃的诗歌魅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包容和宽容,与前人对话。通过研究作者认为,除了一些缺陷和弊端外,赵蕃的诗歌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其诗学思想见解独特而有意义,在南宋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作为一个诗人,他在南宋诗坛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而又不拘于江西诗派,他是南宋诗歌艺术高峰形成的参与者,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对南宋末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宋)赵蕃《王亢宗白玉山寄二诗次韵报之》,‘淳熙稿》卷十五,[M].<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43 附录:诗评辑录1、昌父志操文词,皆非流辈所及。且欲其刊落枝叶,就日用间深察义理之本然,庶几有所据依以造实地,不但为骚人墨客而已.所以援引之者甚力。朱熹《答徐斯远书》2、世上久无遗逸礼,此翁白首不祥冠。一生官职监南岳,四海诗盟主玉山。经岁著书人少见,有时入郭俗争看。何因樵服供薪水,得附高名野史间。刘克庄《寄赵昌甫》3、近岁诗人,惟赵章泉五言有陶阮意。刘克庄《跋昌父诗》4、当时哭诗,推此篇为冠。魏庆之《赵章泉》5、我诗非大手,我酒亦小户,得游名胜问,独以用心苦。赵子乃宿士,山立谁敢侮。寓名祝融祠,蓑笠卧烟雨。高吟三千篇,一字无尘土。朱先少许可,书每说昌甫。虽云忍饥瘦,得丧亦相补。嗟君与斯远,文中真二虎。我老日益衰,想像气如缕。陆游《寄赵昌甫并简徐斯远》6、诗有江西派,而文清昌之,传至章泉、涧泉二先生,诗与道俱隆。谢枋得《萧冰崖诗卷跋》7、自少喜作诗,答书亦或以诗代,援笔立成,不经意而平淡有趣,读者以为有陶靖节之风。刘宰《章泉赵先生墓表》8、文献之家,典型之彦,岿然独存,犹有以系学者之望者,蕃一人而已。刘宰《章泉赵先生墓表》9、西昌主簿如禅僧,日餐秋菊嚼春冰j西昌官舍如佛屋,一物也无惟有竹。俸钱三月不曾支,竹阴过午未晨炊。大儿叫怒小儿啼,乃翁对竹方哦诗。诗人与竹一样瘦,诗句与竹一样秀。故山苍玉摇绿云,月梢风叶最闲身。劝渠未要先思隐,且与西昌作好春。杨万里《题太和主簿赵昌甫思隐堂》10、(蕃)平生恬淡,而诗尚瘦劲,不为晚唐,亦不为江西。隐然以后山为宗。方回《桐江集》11、上饶自南渡以来寓公曾茶山得吕紫微诗法,传至嘉定中赵章泉、韩涧泉,正脉不绝。44 郑里茶山乃诗祖,继之章涧两泉吟。端能捷疾追芳躅,当复幽冥入苦心.力到光前还绝后,事殊思古定伤今。儿啼可止有新样,黄叶元来不是今。.方回《次韵赠上饶郑圣予》12、宋苏、梅、欧、苏、王介甫、黄、陈、晁、张、僧道潜、觉范以至南渡吕居仁、陈去非,而乾道诸人朱文公诗第一,尤萧、杨、范,亦老杜之派也。是派至韩南涧父子、赵章泉而止。方回《恢大山西山小稿序》13、昌父诗参透“江西”而近后山,此殆迫老杜矣。方回评赵蕃诗《送赵成都二首》14、欲诣彭城陈正字,须参南岳赵章泉。方回《杂书五首》15、此等诗老杜、后山之苗裔欤。方回《瀛奎律髓》评赵蕃诗《雨中不出呈斯远兼示成甫》16、堂堂陈去非,中兴以诗呜。吕曾两从橐,残月配长庚。尤萧范陆杨,复振乾淳声。尔后顿寂寥,草虫何薨薨。永嘉有四灵,词工格乃平。上饶有二泉,旨淡骨独清。学子孰取舍,吾非私重轻。极玄虽有集,岂得如渊明。世称陶谢诗,陶岂谢可比。池草固未雕,阶药已颇绮。如唐号元白,白岂元可拟。中有不同处,要与分朴诡。郑圃赵昌父,颍川韩仲止。二泉岂不高,顾必四灵美。成潮生姜门,虾蜞以为旨。未若玉山雪,空铛煮荒荠。方回《秋晚杂书三十首》17、逃名逃未得,几载住章泉。便使重承诏,多应不议边。高风时所系,新集世方船。忆就江楼别,雪晴江月圆。赵师秀《寄赵昌父》蓍草占秋动,逢秋早得归。本非为事迫,不欲与心违。波静孤萤度,霄凉数叶飞。远怀高卧者,微月闲松扉。赵师秀《贵溪夜泊寄赵昌父》耆旧半凋落,在者如晨星。与翁别豫章,十见草木青。人生几堪别,梦寐生羽翎。迢迢玉溪波,近昨尝再经。携家事多难,所至那得停。山中空望来,日夕不掩扃。岂独负兹约,尺书亦沈冥。逢人问消息,但喜言康宁。堕来两卷什,一以慰飘零。感此故意弘,不我迹以形。文章出晚岁,字画犹壮龄。诵之西湖滨,惊动孤山灵。翁卷游崆峒,一已烦邮铃。幸翁良未衰,吾党存典刑。遥闻曾入郭,谅为韩与丁。郡斋待且久,几宿涧上亭。今春少晴时,涧水应泠泠。归来安稳否,董风入林垌。愿言爱玉骨,逍遥卧殊45 庭.会面虽未期,忽聚江湖萍。.赵师秀《敬谢章泉赵昌父二十韵》18、谱接江西派,声名过浙问。弃官从早岁,买屋向深山。文集通僧借,渔舟载鹤还。徐照《题信州赵昌甫林居》19、便使重承诏,多应不议边。高风时所系,新集世方传。忆就江楼别,雪晴江月周文璞《寄赵昌父》20、步陟高高寿,徐行不用扶。青天晴又雨,山色有还无。句向闲中觅,荼因醉后呼。所怀论未足,何乃又征途。徐玑《登横碧轩继赵昌甫作》21、诵其诗者,口之而不置;玩其文者,手之而不舍。少日之诗,工于摹写;晚年天成,斧凿不假。陈文蔚《祭赵章泉》 参考文献一、著作类C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程千帆全集程千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淳熙稿赵蕃商务印书馆1935年禅宗诗歌境界吴言生中华书局2001年诚斋集杨万里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D叠山集谢枋得《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书店1989年F’方回的唐宋律诗学詹杭伦中华书局2002年H后村先生大全集刘克庄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涧泉集韩沈《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央图书馆筹备处1934年静庵文集续编王国维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江湖诗派研究张宏生中华书局1995年九家集注杜诗郭知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姜夔诗歌研究张皓月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江西诗派研究莫砺锋齐鲁书社1986年K陈克斋集陈文蔚台湾商务印书馆1935年L两宋文学史程千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N南腔北调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南宋群贤小集陈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Q乾道稿赵蕃《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47 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65年全宋诗傅璇琮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全宋文曾枣庄刘琳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全唐诗全唐诗编委会中华书局1979年S宋代诗学通论周裕楷巴蜀书社1997年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中华书局1995年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四库提要四库全书研究所中华书局1997年四溟诗话谢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人玉屑魏庆之中华书局2007年11月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增订版昌彼得等编中华书局1988年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补编李国玲编纂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宋史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宋诗钞吴之振中华书局1986年宋诗话考郭绍虞中华书局1979年宋诗话辑佚郭绍虞中华书局1980年宋诗纪事厉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宋诗鉴赏辞典缪钺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苏轼诗集苏轼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宋诗选注钱钟书三联书店2002年宋诗研究胡云翼巴蜀书社1993年宋元学案黄宗羲中华书局1996年T桐江续集方回凤凰出版社1998年谢注唐诗绝句谢枋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唐诗品汇高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W渭南文集陆游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X谢注唐诗绝句谢枋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Y永嘉四灵诗派研究赵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瀛奎律髓汇评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渔墅类稿陈元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央图书馆筹备处1934年Z章泉稿赵蕃《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二、论文类C从<瀛奎律髓>看“上饶二泉”与江西诗派的关系花志红《文教资料》2006年11月下旬刊J解读上饶二泉笔下的梅竹花志红《文教资料》2008年8月M毛滂诗歌研究宋丹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N‘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孔妮妮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南宋江西词人群体研究王毅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南宋中后期上饶——玉山诗人群体研究张惠菊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S试论“上饶二泉"对陶渊明的推崇花志红西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12月“上饶二泉”笔下的田园花志红文教资料2007年9月“上饶二泉’’其人其诗简析花志红文教资料2007年11月上饶二泉交游简述花志红西昌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9月《诗人玉屑》之诗法考论李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9 后记笔者在写作之际参阅了一些资料,从千头万绪中一点点理清思路。感谢彭国忠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让我从一篇小论文开始,从不会标注参考文献和目录,到学着如何整理这庞大和生涩的参考资料,不断地突破和收获,留下了许多的感慨和思考。写作的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见识到了学术之海的浩瀚,同时也体会到了研究古代文学的艰难,有时会为了产生了一些自己的见解而为之欣喜,同时却又发现自己的所学还远远不足以证明自己的理论而彷徨。写作的过程中,脑袋里始终有着赵蕃的模糊身影,好像时刻在和他进行着对话。仿佛看到了他那隐居山林的惬意,听到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悲叹,体会到了他困窘于生活的艰辛,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矛盾,更是欣赏到了他那高洁的人格和出色的才情。赵蕃是一个在南宋影响较大的诗人,他虽归隐山林却在文艺上笑傲诸君,虽箪食瓢饮却从不放弃自己的清高和正直,他被当世和后学的许多人所喜欢应该是众望所归的。5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