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

【5A版】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

ID:32224789

大小:344.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2-01

【5A版】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_第1页
【5A版】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_第2页
【5A版】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_第3页
【5A版】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_第4页
【5A版】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5A版】初中文言虚词用法归类.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中文言虚词用法 系统归纳一、“以”的用法(一)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A.屠惧,投以骨,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把)B.“能以径寸之木”,“醒能述以文者”(以:用)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

2、顺”(以:凭借)D.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以:根据)E.以弱为强——(以:由、从)F、不以物喜;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G、咨臣以当世之事;悉以咨之(拿)(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以便”;5.表结果时,

3、可译作“以致”;6.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A、属予作文以记之(以:用来)B、以伤先帝之明(以:以致)C、以光先帝遗德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1、皆以美于徐公。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四)、特殊用法: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助词:无意如:“有以异乎”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二、“而”的用法(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

4、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②面山而居。③默而识之(《<论语>十则》)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二)、表转接

5、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学而不思则罔(三)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三、“之”的用法(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⑤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6、》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③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音节助词)。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陋室铭》)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二)、作代词用

7、: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有时也活用作第一人称。如:A、具答之。B、亲戚畔之C、彼竭我盈,故克之D、又数刀毙之。E、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F、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I、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K、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用作第一人称,"我"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①渔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①

8、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④“吾欲之南海”、⑤、“送孟浩然之广陵”、⑥、“多助之至”、⑦“寡助之至”四、“其”的用法(一)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