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221168
大小:125.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2-01
《【5A版】东垣老人传-阅读-翻译-讲解.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东垣yuán老人李君,讳杲gǎo[1],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2],富于金财。君之幼也,异於群儿;及长,忠信笃敬[3],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衢间众人以为欢洽处[4],足迹未尝到,盖天性然也。受《论语》、《孟子》于王内翰从之[5],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宅有隙地,建书院,延待儒士。[1]讳(huì会):名讳。古代地位尊贵和受人尊敬之人去世以后,人们称说其名时,前加一“讳”字,表示尊敬。杲(gǎo):李杲(公元1180~1251年),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派(或称补土派、温补派)创始人与代表人物。[
2、2]先:祖先。世:世代。真定:元代路名,今河北正定县。[3]忠信笃敬:忠诚、守信、厚道、有礼。[4]衢(qú渠)间:指街坊。衢,四通八达的道路。洽:惬意。[5]内翰:翰林的别称。或不给者[6],尽周之[7]。泰和中[8],岁饥[9],民多流亡,君极力赈救,全活者甚众。[6]不给(jǐ):谓生活困难。给,生活丰足。[7]周:通“赒”,周济,接济。6.A[8]泰和:金章宗完颜璟的年号,在公元1201~1208年。[9]饥:饥荒。译文东垣老人李先生,名杲,字明之。他的祖先世代住在真定路,家里非常富裕。李先生
3、幼年的时候,就跟一般的儿童很不相同;等到长大以后,为人忠诚守信、厚重端庄,对结交朋友的事情非常慎重;8.A跟人相处的时候,没有戏言。街区里的众人认为欢乐惬意的地方,他的足迹从来没有到过,因为他的天性就是这样。跟从翰林王从之学习了《论语》和《孟子》,又跟从翰林冯叔献学习了《春秋》。他家的宅院内有一片空地,就在那里建造了一座书院,用以接待儒士。有的儒士生计艰难的话,就全面周济他们。金朝泰和年间,连年发生饥荒,百姓大多外出逃难或被饿死,李先生竭尽全。力用钱粮进行救济,保全救活的人很多。母王氏寝疾[1],命里
4、中数医拯之[2]。温凉寒热,其说异同[3];百药备尝,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4],有愿曰[5]:“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6]!”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7],捐金帛诣之[8]。[1]寝疾:卧病在床,指染上重病。[2]里:闾里,乡里。[3]异同:偏义复词,义偏“异”,不同。[4]痛悼:为动用法,为……而痛心哀伤。[5]有愿:发誓,立志。[6]志:旧作“志”,记。这里是“弥补”的意思。[7]易水:今河北易县。洁古老人:金代医学家张元素的号。名:闻名。[8]诣:到……去,前去(
5、求学)。学数年,尽得其方法。进纳得官[9],监济源税[10]。彼中民感时行疫厉[11],俗呼为大头天行[12]。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13],不效[14];复下之,比比至死[15]。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9]进纳得官:通过向朝廷捐献钱粮获得一个官职。纳,指“纳粟”、“纳财”,古代富人向朝廷捐献钱粮以获得官职或赎罪。[10]监:主管,做……主管。济源:县名,今属河南。[11]彼中:那里。时行疫厉:流行性疫病。厉,通“疠”,传染性强烈的疫病。[12]大头天行:病名,又称大头瘟、大
6、头风、大头伤寒,是感受风温时毒,邪气入侵肺胃而发,以头面红肿或咽喉肿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天行,亦称时行、时气,即流行病。[13]下:为动用法,给……泻下。下句“复下之”的“下”,同此。[14]效:名词用作动词,见效,奏效,谓取得了应有的效果。[15]比比: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地。6.B君独恻然於心,废寝食,循流讨源[16],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寿之於木[17],刻揭於耳目聚集之地[18],用之者无不效。[16]“循流讨源”二句:谓依据病变探讨病因,察析病状寻求病根。[17]寿之于木:刻
7、在木板上来永久保存它。寿,名词用作动词,永久保存。[18]刻揭:刻印张贴。揭,公开,公示,此谓张贴。耳目聚集之地:人多的地方。李先生的母亲王氏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让乡里的数名医生救治她。是用温药还是用凉药,是用寒药还是用热药,那些医生的说法各不相同;所有的药都尝遍了,竟然没有人知道是什么病而使得王氏送了命。李先生为因不懂医术而失去了他的母亲十分痛心哀伤,立下誓愿说:“如果遇到了良医,我一定要跟他努力学习来弥补我的过错。”听说易水县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先生,医术闻名天下,就带着金银绸缎去拜见他。8.B学了几年
8、后,全部学到了他的医术。后来向朝廷捐献钱粮买到了一个官职,主管济源县的税务。那里的百姓广泛地患上了流行性传染病,社会上的民众把它叫做“大头天行”。医生们查遍了医书,没有跟这种病对症的方子。就根据自己的见解,胡乱地给病人泻下;不见有效时,就继续给病人泻下,以致病人接连不断地病情加重,直到死亡。医生们都不把这当作过错,病家也不认为不对。唯独李先生在心中深感哀痛,于是废寝忘食地依据病变探讨病因,分析症状探求病根,创制了一个方子,给病人们服下它后,才取得了疗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