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210567
大小:1.51 MB
页数:49页
时间:2019-02-01
《两宋时期社会救助变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绪论绪论一选题缘由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救助事业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却也存在着城乡救助不平衡、慈善机构管理与监督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人本思想的影响下,社会救助事业一直存在,特别是两宋时期,社会救助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经历了诸多变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通过对两宋时期社会救助变迁的研究,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救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为当前中国社会救助事业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总有一部分社会成员需要他人、社群或政府的救助才能生存下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济贫救助弱势群体的优良传统,在先
2、秦诸子的著作中,关于济贫救助的相关记载已频频出现。儒家倡导的“仁政”、“民本”等政治思想;墨家主张的“兼相爱,交相利”,“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①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等社会救助思想,均对中国古代社会救助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社会中的贫困弱势群体实行社会救助,是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汤汲取夏朝亡国的历史教训,实行“夷疏而积粟,饥者食之,寒者衣②之,不资者振之”的救助政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戴,致使“天下归汤”。西周文王时期,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实行了更为全面的救助,“文王发政施仁,必先
3、斯四者”,四者系:“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③曰孤”认为“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应对其生活加以关注。之后,历代王朝对社会贫困弱势群体的救助持续不断。台湾著名学者蓝文征在王德毅的《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序言中曾说:“我国历代,治尚忠厚,仁政洽天下,德泽被后世,莫过于宋。宋自艺祖开国之初,即遣使分赈诸州,并严绳赃吏,以塞贪源;妙选司牧,安养黎元;恻怛之怀,仁厚之治,遂奠三百余年之宏基„„真、仁、孝、理诸宗,皆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救济政策,最为完善,兴办社会福利,意多良美。人民受惠深,沐④泽多,咸知国家之可爱,衷心拥戴政府。”张文也指出:“宋朝政
4、府性的社会①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卷2《尚贤下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98页。②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卷23《轻重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401页。③赵岐著,孙奭疏:《孟子注疏》卷2《梁惠王章句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5页。④王德毅:《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台北:商务印书馆,1970年,蓝文征序。1万方数据绪论①救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是空前的,同时,也可以说是绝后的。”由此可见学界前辈对宋代社会救助事业的高度评价,这与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救助的繁荣时期这一现实完全吻合。在中国古代社会,从制度层面上确立和完
5、备社会救助机构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救助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宋一代相对发达的社会救助事业不仅帮助了那些贫苦无助的下层百姓,而且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也为后世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元人在编纂《宋史》时指出:“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②(赈)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宋代以前,宗教团体,尤其是佛教寺院曾在社会救助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济贫救助对于佛教而言,有着特别的宗教意义和传教作用。此时的济贫救助还仅仅是个宗教道德问题,与俗世的救助观念差别十分明显,其不仅数量极为有限,且无制度保障,故缺乏连续性。两宋之际,中国社会出
6、现了诸多变化,士族门阀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平民社会逐步兴起,文官制度基本确立,“在社会史方面,我们现在可以把唐宋的社会转型定义为士或士大夫(他们是政治和文化精英)之身份的重新界定,以及他们逐渐变为‘地方精英’的过程,以此来取代以往把这一转型定性为门阀制的终结和‘平民’③的兴起。而这种大的时代变化发生在北南宋之际”。两宋社会内部发生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折转意义的历史巨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社会救助事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宋代以前,官方的社会救助活动多属临时性的社会救助,缺乏制度性的规划和相应的救助机构。自宋代开始,各州县普遍设立各种固定的社会救助机构,地方士绅也通过兴办学校
7、、创置义田、架桥铺路等手段造福乡里。宋代社会救助领域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官府主导的,以城市贫民、疾病患者、鳏寡孤独为救助对象的综合性救助机构开始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此前并未受到关注的救助对象也得到了较好的救助。“宋政府将贫民问题作为行政问题来做系统的处理,反映了它对作为社会类别的穷人有了崭新的了解。宋代官方救济机构主要收容都市中贫穷的老病之人及弃婴,所创的安济坊、居养院开启了持续近九百年的养济院的④官方济贫制度的先河。”南宋时期,救助机构在救助对象上的分工日趋明确,朝廷主导设立的社会救助机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