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1757
大小:4.78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7-07-23
《红外测温仪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前言体温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特征,也是观察人体机能是否正常的重要的指标之一。当今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最广的水银体温计,其原理是根据水银随温度升降的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读取标度值来判断温度值。但是这样的温度计有着很多的缺点:传统温度计在使用时,必须和被测量者接触,常常要等待较长时间,以让其充分受热,当测量结束后还要将水银重新甩入水银泡中。由于水银泡是由很薄的玻璃制成极易破碎,而且其中的水银蒸汽对人体有着极强的毒害作用,曾经报道过多次小孩因咬碎水银泡而误吞水银造成中毒的事件,可见普通的水银体温计有着及其严重的安全隐患。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当体温高于41
2、度或低于35度时将严重影响人体各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很多疾病的的首要症状就是发烧。临床上对病人检查体温,观察其变化对诊断疾病或判断某些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生理参数对人体来说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生命指标,对危重病人进行生命指标参数的监测是医务工作者及时了解病情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利于对有生命危险的伤病员进行有效及时的抢救和治疗处理,完善病人的医疗护理以及研究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体温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参数,对于日常护理和病情检测都是非常重要的。有许多疾病都能通过体温的变化来预测,所以体温计在医疗领域中占
3、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体体温测试仪的应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医学,在消防上消防员在扑火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体温做到了解,如果体温过高或者心率过快就要及时撤离,以免发生危险;军事上用于部队训练,必须实施随时监测,体温使训练能够在良好的体征下进行,提高效果。并且很多工厂也需要红外测温仪去检测生产中的产品或者生产的条件是否达到理论要求的温度,因为温度很高,所以只能通过非接触的红外测温仪去测量检测,其应用十分广泛。生产过程中运用的红外测温技术,不管是产品质量控制和监测,设备在线故障诊断,还是在安全保护以及节约能源等方面发挥了着重要作用。近20年来,非接触红外测温仪在技术上得到迅速发展,性能不断完善,功
4、能不断增强,品种不断增多,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逐年增长。对比于接触式测温方法,红外测温有着很多的优点,例如响应时间快、非接触、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红外测温为测量人体温度提供了快速、非接触测量手段,可广泛、有效地用于密集人群的体温测量。非接触式的红外测温仪针对特定人群,比如儿童或老人,极其方便。近来出现的智能红外测温计的设计,其内容涉及电子技术、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红外测温仪的作用对医学检测的帮助非常大,例如2003年“非典”期间,红外测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前段时间发生的禽流感H7N9,也广泛的应用了红外测温仪。红外测温技术是一门很实用和前沿的技术,
5、以这个课题作为毕业设计,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个人在这一方面的知识体系,可以更好的理解本科学习到的知识,尤其是对于单片机控制、传感器技术知识深入,对不管是以后的工作还是学习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此设计的目的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完成一个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多种资源应用,并具有综合功能的小目标板的设计与编程应用,并在进行相关课程设计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综合设计。通过查阅资料,接口设计,程序设计,安装调试,整理资料等环节,从而掌握工程设计方法和组织实践的基本技能,了解开展科学实践的程序和办法,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学会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并能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大胆发明创造的
6、设计理念。目录摘要ⅠABSTRACTII第1章绪论11.1红外测温技术的发展11.2单片机发展历程21.3红外测温仪系统总体设计3第2章红外测温仪的原理和性能分析52.1红外测温基础理论52.1.1红外基本理论52.1.2基尔霍夫定律62.1.3斯忒潘—玻耳兹曼定律72.2红外线测温仪的性能指标72.3影响温度测量的主要因素及修正8第3章系统硬件设计123.1主要IC芯片介绍123.1.1AT89C51单机123.1.2红外传感器OTP-538U153.1.3LM324运算放大器183.1.4ADC0804芯片193.1.5LCD12864液晶显示屏223.2系统的硬件设计243.2.
7、1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243.2.2复位电路253.2.3温度采集和放大电路的设计263.2.4AD转换电路的设计293.2.5液晶显示电路的设计303.2.7报警电路的设计31第4章红外测温仪的软件设计334.1主程序设计334.2子程序设计34第5章系统调试365.1系统硬件调试365.2系统软件调试365.3调试出现的问题375.3.1放大模块375.3.2晶振部分375.3.3D/A转换部分385.3.4液晶显示部分38第6章结论与展望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