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邦媛:《巨流河》是我一生的皈依

齐邦媛:《巨流河》是我一生的皈依

ID:32165991

大小:25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01

齐邦媛:《巨流河》是我一生的皈依_第1页
齐邦媛:《巨流河》是我一生的皈依_第2页
齐邦媛:《巨流河》是我一生的皈依_第3页
齐邦媛:《巨流河》是我一生的皈依_第4页
齐邦媛:《巨流河》是我一生的皈依_第5页
资源描述:

《齐邦媛:《巨流河》是我一生的皈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齐邦媛:《巨流河》是我一生的皈依                        刊于《i时代报》2011年12月5日  对于《巨流河》在中国大陆受到的欢迎,台湾作家齐邦媛感到意外。她从没想到这本书能跟大陆读者见面。美国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把繁体字版介绍给北京三联书店,居然没经多少波折就出版了,“大陆媒体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简体字版出版以后删减有多少?我可以告诉你,删减其实不多,不到一万字。被删部分,基本上我都是认可的。”  她更没想到,这本书会在大陆频频获奖。自2010年简体字版推出以来,《巨流河》成为各种年度好书评选中最热门的

2、候选。继今年年初获颁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年度散文家奖后,近日,齐邦媛又因此书获第二届在场主义散文大奖。“说实在,起初对这个奖我并不很了解。不过,‘在场主义’的提法让我觉得亲切。以我的理解,在场就是亲历。在这本书里,我写了我所亲历的真实的故事,其实也写下了大家的故事。书出版后,我收到了近五百封各地手写的信贴了邮票寄来。有不少人都在信中感慨:你怎么那么了解我,你写的是我的故事。我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把自己放了进去。因为在场,所以没有阻隔。”  《巨流河》的写作,缘于学术翻译名家单德兴一系列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在台湾发展的访谈计划

3、。他盛情邀请齐邦媛参加。“我认为自己并不知全貌,可谈较少,半生以来,想谈的多是来台湾以前的事。他认为治学和人生原是不可分的,又再度热诚邀访。”从2002年秋天起,原拟访问齐邦媛谈女性处境的赵绮娜教授对她进行了十七次访谈。“访谈开始不久,终因世事纷扰,没法思考访谈大纲与布局,也无法做所需资料的准备,所谈多是临时记忆,主题不断随记忆而转移。”  直到2005年初春,齐邦媛下决心重写的时候,一生思考的方式也回来了。此后,她跟着父母的灵魂作了一次返乡之旅,当她坐在大连的海岸,望着曾经扎根的岛屿,那一幕幕历史场景重现。“我原只想写我父亲

4、齐世英,自从巨流河一役失败,终生流亡的事迹。但是我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料写那个壮阔的场面。我终于决定,只能从小我的观点写我跟着父母生存过的那个时代。”齐邦媛温和细软的声音,从电话那端传来,带着一种无可言状的人生感喟。  作为亲历者,我的写作态度是客观的  傅小平:《巨流河》读后,印象深刻。这本被归为散文题材的回忆录,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在于讲述往事的方式:父亲齐世英救亡图存的奋斗之路和作者的成长历程,两条人物主线水乳交融。个人史、家族史相互映证,更展现了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乡愁。这样独特的结构经营,在散文体裁中非常少见。  齐邦媛:这

5、本书出来以后,很多人都觉得难以归类。有人称它为自传体散文,有人把它归为长篇小说,我自己更愿意把它称为散文。事实上,自传、小说这些题材原初都是散文。  我没有想要给这本书一种特定的形式。开始我想写大的历史。但我发现这样我没法写。像东北的情况,我就不太清楚。我写当年我父亲的事,也都是根据他的口述史资料。但我的资料实在是不够,我也不能随便写。而从个人记忆角度切入,以文学的方式呈现,是可以多写,可以少写的。   傅小平:因为写的相同的题材,而且差不多同期出版,媒体或评论大多把《巨流河》和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放一起做比较。大体而

6、言,相比《大江大海1949》的激越,您的《巨流河》显得颇为平实。有人评价道,您把波涛汹涌转化为波澜不惊。您自己怎么看?  齐邦媛:我的写作态度是非常客观的,因为客观,所以平实。我和龙应台是两代人,她是作为旁观者去看那段历史的,有鲜明的政治介入意识。我作为亲历者,80岁以后看人间事也许真的超然了一些———你连生死都超然,你还激越吗?  所以,我只想写自己能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我觉得我并不仅仅为自己写那段历史,我的故事真的代表很多人,我死了就没人知道了。我出书时已经85岁,我只想我能不能说一些我能说别人不能说的话。我知道的,在我之后

7、的人都不知道,在我之前的人都死了,所以我要说的是别人不知道的事。我现在说得很高兴,我居然还活着。  文学永远是少部分人“必要的坚持”  傅小平:读这本回忆录,能读出很多的“假如”,假如东北无恙,假如郭松龄将军当年能打过巨流河;假如那个叫张大飞的飞虎队飞行员没有为国捐躯;假如您没有因为特殊的机缘来到台湾,而是留在了大陆,……我想正是有了这些“假如”,才成就了这本“惆怅之书”。也因为此,才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时有所触动。我想知道的是,在这些“假如”后面,是不是隐含着您对历史和人生独特的理解?  齐邦媛:我也会做这样的假设。假如我当

8、年留在上海,我不知道该如何自处。当时来台湾,我可以说是自愿流放的,没想一来就是一辈子。所以感觉到心里很不甘心,打日本的时候,你拼命保护自己的家乡而打仗,结果你回头一看家乡已经没有了。我们当时以为抗战胜利了,就可以回老家了。我父亲是家中的独生子,家还得靠他撑起来的,结果没有家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