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155612
大小:1.74 MB
页数:43页
时间:2019-02-01
《查揆竹枝词《燕台口号一百首》的词汇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中华民族具有着悠久而辉煌的诗歌传统,传承几千年文化的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等方面独树一帜,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竹枝词作为其中的一个特殊形式,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和研究价值,对它的研究是不容忽视的。竹枝词来源于民歌,它继承了《诗经》、《楚辞》的诗歌传统,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清代文人王士祯在《师友诗传录》中说到:“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可见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更具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本文选择清代中晚期文人查揆所作的竹枝词《燕台口号一百首》作为研究对象,它是对这一
2、时期北京地区语言使用状况的生动记录,基本符合当时的口语特征,民间的许多口语现象在诗歌的语言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另外,竹枝词广为记事,“志土风而详习尚”,以吟咏地方风土为其主要特色,反映各个历史年代的社会生活层面,并且竹枝词一向有注文的传统,每首诗后加小注,用简明的文字注释诗的内容,既可加深对诗的理解,也是对诗的补充。因而竹枝词中有相当丰富的民俗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竹枝词运用大量的民俗词语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成功地将民俗描写与世情百态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面貌,为我们的研究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
3、手资料。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大方面对查揆竹枝词《燕台口号一百首》中的词汇作研究和探讨:第一方面是从竹枝词用语角度,竹枝词的创作不同于传统诗歌,格律上比较宽松,对平仄不作过多要求,语言比较浅白,通俗易懂,多采用口语、民间俗语的形式,通俗易懂,活泼自然,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突出表现为两点,即是诗歌中儿化形式和重叠形式的使用相对于传统诗歌来说所占比例较高。文中从儿化的释义和功用两方面对竹枝词中的儿化现象进行探讨;对重叠形式的使用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第二大方面是对竹枝词中的民俗词语进行探析。首先对民俗词语进行概念界定,然后讨论了《燕台口号
4、一百首》中民俗词语的来源构成,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意义分类和结构分析。同时还对这些民俗词语中的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多义、同义等意义类聚形式进行了研究。还针对个别的民俗词语进行意义的考释,力图对查揆竹枝词中的民俗词语有全方位的认识和把握。本文最后对查揆在竹枝词的创作中词汇使用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他的创作中口语化现象和方言特色十分明显,与他的文集创作相比更加随性而为,格律宽泛,束缚较少,不过也是适当放宽,而不是无原则的放宽。因为我们注意到在这些竹枝词中,作者有时候考虑到平仄等格律要求而故意颠倒某些词语的顺序。地方化、口语化是查揆竹枝词用语
5、的显著特点。2关键词:竹枝词;《燕台口号一百首》;儿化:重叠;民俗词语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PoetryhasalongandglorioushistoryinChina.Withthousandsyearsofchineseculture,thepoetrydevelopsaschoolofitsowninboththespiritandartisticachievements,andhasextensivesocialinfluence.BambooBranchGamutasaspecialformofpoetryhas
6、itsowncharacteristicsandisworthstudying.Bamboocomesfromfolksongs,whichinheritedthetraditionof“BookofSongs’’and“SongsoftheSouth'’,hasastronglocalflavor.Wangshizhen,aliteratorofQingDynastysaidinthe”FriendsofPoetryBiographydivisionrecorded:“Bambooischaracteristicwithvulgarla
7、nguage,andnotsuitwithliterarygrace.”Wecanseetheusageofalargenumberofspoken,slangandlocalaccentinBambooBranchGamut,andthatmakesitmorelocal.Inthisarticle,Iresearch“The100slogansofYanTai'’,aBambooBranchGamutwrittenbytheZhakuiinthelateQingDynasty.‘‘The100slogansofYanTaikou'’l
8、ivelyrecordedtemporalusageofvividlanguage,andit’sinlinewiththecharacteristicsofthespokenlanguag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