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090732
大小:1.30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31
《为了救亡图存而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认同.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之内我们绝不该在析出什么民族”,“我们对内没有什么民族之分,对外只有一个中华民族”,“中国之内决没有五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中国人也没有分为若干种族的必要”。应当“舍弃以前不合理的‘汉人’称呼,而和那些交通不便而致生活方式略略不同的边地人民共同集合在中华民族一词之下,团结起来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是一个》在《边疆周刊》刊出后,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响,《益世报》也收到不少讨论文章。当年发表在《边疆周刊》或《星期评论》的信件和文章有张维华的《读了顾颉刚先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之后》、白寿彝的来函(后附顾颉刚的按语)、马毅的《坚强“中华民族是一
2、个”的信念》等。上述文章对顾颉刚的观点大多表示了赞同,特别是从当时的抗战形势着眼,大家认为顾颉刚提出这一观点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共御外侮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然而,民族问题毕竟不单单是政治问题,它还是个学术问题。费孝通、翦伯赞等学者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就提出了质疑。费孝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中提到,中华民族应团结一体进行抗日,但是从民族研究学理角度也应该承认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客观存在的事实应当受到尊重。抗日并不一定要否认中国境内有不同的文化、语言、体质的团体存在。不同的文化、语言、体质的人群发生共同的利害,有对内稳定、对外安全的需要,自然有可能结成一
3、个政治团体。因此,实现政治上的平等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谋求政治上的统一,不是要消除各民族及经济集团之间的界限,而是要消除这些界限所引起的政治上的不平等。翦伯赞认为,国家确实需要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但“团结”不是“消灭”,“团结”不但不应否定其他民族之存在,并且应扶助他们的独立自由之发展。只有承认各民族之生存乃至独立与自由发展的权利,在民族与民族间建立经济的政治的乃至文化的平等关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针对费孝通的质疑,顾颉刚在《边疆周刊》连续发表两篇《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不过,费孝通此后却没有再写论辩文章。对此,费孝通于1993年在参加顾颉刚诞生
4、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可作为解释。他回忆到:“后来我明白了顾先生是基于爱国热情,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成立‘满洲国’,又在内蒙古煽动分裂,所以义愤填膺,极力反对利用‘民族’来分裂我国的侵略行为。他的政治立场我是完全拥护的。虽则我还是不同意他的承认满、蒙是民族是作茧自缚或是授人以柄,成了引起帝国主义分裂我国的原因;而且认为只要不承认有这些‘民族’就可以不致引狼入室的观点。藉口不是原因,卸下把柄不会使人不能动刀。但是这种牵涉到政治的辩论对当时的形势并不有利,所以我没有再写文章辩论下去”。为了救亡图存而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认同在这场争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对中华民族观念
5、认同所经历的复杂历史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已严重威胁到中国的生存。正是在这一严峻的挑战之下,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被普遍激发出来。最早具有较为明确的现代中国各民族一体观念,并且最先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应该是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但它在该文中所指的还是汉族之意。至1905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观察》一文中再次用“中华民族”一词时,就比较清楚地F说S明了此OCOIO词的涵义,虽然他认为“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但他断言“中T华民族自始本非NL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
6、而成”。EO清朝末年,中国知识精英们关于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来自西方。西方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核GMY心是国家由民族组成,也就是说,民族国家只能由单一民族组成。革命派知识T分子痛恨民族压迫,R为反满寻求各种依据。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传播,恰好为他们的革命行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PA力主“排满建国”的革命派知识分子来说,所认同并欲建立的是单一的汉民族国家。PKEU对于“中华民族”形成认同共识,革命领袖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发挥着至D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华民国的建立则在体制上确保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实现。孙中山起初也具有浓厚的排满革命的特19229征,他所提出的同盟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
7、华”,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不过他主张把满族统治者和满族人民区别开来,这就在策略上把满族统治者极大限度地孤立起来,有利于争取和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投入到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行列。同时也为后来的“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再次面临严重的民族危难,增强民族凝聚力成为终于重要的时代课题。此时最能体现中国人民与侵略者的整体对抗性的载体,就是“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它在抗战时期成为舆论界使用最为频繁、最为激发各族人民的抗战斗志,最易被国内各政治势力共同接受的时代话语。在上世纪3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