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037603
大小:2.33 MB
页数:64页
时间:2019-01-30
《两河口电站改造技术方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世纪电气峨边县两河口电站改造工程技术方案重庆新世纪电气有限公司二OO六年十月目录第一部分计算机监控系统2一、总则2(一)前言2(二)工程概况2(三)监控对象2(四)设计原则2(五)供货明细2(六)组屏方案2二、引用技术标准和规范2三、主要特点2(一)系统特点2(二)装置特点2四、计算机监控系统简介2(一)总体结构2(二)站控层2(三)网络层2(四)现地控制层LCU21、概述22、本次改造主要新增监控设备2(五)监控系统软件21、概述22、主要功能2五、系统技术性能指标2(一)实时性指标2(二)可靠性和可利用率2(三)系统使用裕度与负载率2(四)可维护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及可变性2六、系统
2、性能保证措施2(一)抗干扰2(二)系统结构2(三)系统硬件配置2(四)软件配置2(五)系统与设备接口2七、屏体结构2八、公共技术参数2(一)额定数据2(二)热稳定性2(三)绝缘性能2(四)介质强度2(五)耐冲击电压2(六)抗电磁干扰性能2(七)机械性能2(八)环境条件2九、“四遥”技术指标2(一)遥测2(二)遥信2(三)遥控2(四)遥调2第二部分微机保护系统2一、总则2(一)工程概况2(二)保护对象2(三)组屏方案2二、引用技术标准和规范2三、主要特点2(一)系统特点2(二)、保护装置特点2四、微机保护设备简介21.3#机组主保护装置EDCS-7350A22.1#、2#机组主保护装置EDC
3、S-7350B23.机组后备保护测控装置EDCS-7340Z/A2第三部分辅机自动化系统2一、概述2(一)辅机系统设备供货范围2(二)基本功能2二、控制箱原理及结构2(一)低压气系统控制设备2(二)球阀控制设备2(三)离心式水泵控制设备2(四)冷却水控制设备2(五)厂用电备自投设备2(六)事故照明自动投入设备2(七)调速油泵控制设备2第四部分、技术及售后服务2(一)技术服务2(二)售后服务承诺2两河口电站系统改造技术设计方案第一部分计算机监控系统一、总则(一)前言本投标改造方案是重庆新世纪电气有限公司专为两河口电站工程改造工程提出的。我们认真研究并分析了该项目技术文件,以解了两河口电站工程
4、的现状,结合当今电网自动化应用技术的成果和计算机、通信及自动控制等各方面的最新技术而专门设计的。该方案完全能满足两河口电站工程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要求,设计此改造方案是为了提高电站监控和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计算机监控微机综合自动化,确保电站安全可靠的运行,提高电站经济效益,按少人值守、无人值班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配置,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可与调度中心之间实现“遥信、遥测、遥控、遥调”等“四遥”功能。我公司生产的EDCS系列产品是充分利用计算机领域的先进技术,结合了我公司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开发和现场运行的经验,系统达到二十一世纪国际先进水平。本次改造工程是在保留原有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基
5、础上,增加发电机保护系统、辅机自动化系统、各LCU的现地监控系统等设备。(二)工程概况两河口电站有水轮发电机3台,单机容量为2150KW+4000KW╳2,发电机出口电压6.3kV,主变1台,35kV线路2回。两河口水电站建设规模如下:发电机3台;主变1台;35kV线路2回;站用变2台。本次改造要实现全厂综合自动化,作到无人或少人值班。对现有电站设备进行微机综合自动化改造,实现远方测量、监控、保护等。自动化元件和一次设备根据改造成无人值班的要求进行局部更改或整体更换。(三)监控对象电话:023-68185288传真:023-68185966第59页两河口电站系统改造技术设计方案Ø三台水轮发
6、电机组。Ø励磁、调速系统以及油、气、水和辅机系统Ø三台发电机机端电压设备Ø全站公用设备Ø厂用交流电源系统Ø220V直流电源系统Ø前池闸门及主阀系统Ø水力监测系统(四)设计原则整个系统采用全分布开放式系统结构,由电站控制层和现地控制层组成,操作员工作站为冗余方式。(1)按照全厂综合自动化以计算机监控为主、常规控制为辅的指导思想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配置。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容错设计,任何一台计算机发生故障不会引起系统误操作而降低系统其它性能。LCU也不会因主控级发生故障而影响LCU各自的监控功能。(2)采用成熟的、可靠的、标准化的硬件、软件、网络结构和汉化系统,具有长期备品备件和技术服务支持。(3)
7、系统高度可靠,高度冗余,不但其本身的局部故障不会影响现场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系统的MTBF等各项指标均达到部颁DL/T578-95《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基本技术条件》及DL/T5065-1996《水力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定》的要求。(4)系统配置和设备选型适应计算机发展迅速的特点,具有先进性和向上兼容性;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化设计,保证系统的可扩性,满足功能增加及规模扩充的需要。(5)全分布开放式系统,既便于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