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冷却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连续冷却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ID:32003587

大小:25.55 MB

页数:64页

时间:2019-01-30

连续冷却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_第1页
连续冷却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_第2页
连续冷却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_第3页
连续冷却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_第4页
连续冷却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连续冷却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2.3.3X射线衍射分析⋯⋯⋯⋯⋯⋯⋯⋯⋯⋯⋯⋯⋯⋯⋯⋯⋯⋯⋯⋯⋯⋯⋯..202.3.4力学性能测试⋯⋯⋯⋯⋯⋯⋯⋯⋯⋯⋯⋯⋯⋯⋯⋯⋯⋯⋯⋯⋯⋯⋯⋯..20第3章实验结果及分析⋯⋯⋯⋯⋯⋯⋯⋯⋯⋯⋯⋯⋯⋯⋯⋯⋯⋯⋯..223.1O.2C.1.8Si.2.8Mn钢的实验结果⋯⋯⋯⋯⋯⋯⋯⋯⋯⋯⋯⋯⋯⋯⋯⋯⋯⋯⋯..223.1.1光学显微组织分析⋯⋯⋯⋯⋯⋯⋯⋯⋯⋯⋯⋯⋯⋯⋯⋯⋯⋯⋯⋯⋯⋯..223.1.2TEM显微组织表征⋯⋯⋯⋯⋯⋯⋯⋯⋯⋯⋯⋯⋯⋯⋯⋯⋯⋯⋯⋯⋯⋯273.1.3力学性能的测试结

2、果与分析⋯⋯⋯⋯⋯⋯⋯⋯⋯⋯⋯⋯⋯⋯⋯⋯⋯⋯..293.20.2C-1.8Si.1,8Mn.0.8Cr钢的实验结果⋯⋯⋯⋯⋯⋯⋯⋯⋯⋯⋯⋯⋯⋯⋯⋯⋯323.2.1光学显微组织分析⋯⋯⋯⋯⋯⋯⋯⋯⋯⋯⋯⋯⋯⋯⋯⋯⋯⋯⋯⋯⋯⋯..323.2.2TEM显微组织表征⋯⋯⋯⋯⋯⋯⋯⋯⋯⋯⋯⋯⋯⋯⋯⋯⋯⋯⋯⋯⋯⋯363.2.3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与分析⋯⋯⋯⋯⋯⋯⋯⋯⋯⋯⋯⋯⋯⋯⋯⋯⋯⋯..363.30.3C.1.8Si.1.8Mn.0.8Cr钢的实验结果⋯⋯⋯⋯⋯⋯⋯⋯⋯⋯⋯⋯⋯⋯⋯⋯⋯393.3.1光学显微组织分析⋯⋯⋯⋯⋯⋯⋯⋯⋯⋯

3、⋯⋯⋯⋯⋯⋯⋯⋯⋯⋯⋯⋯..393.3.2TEM显微组织⋯⋯⋯⋯⋯⋯⋯⋯⋯⋯⋯⋯⋯⋯⋯⋯⋯⋯⋯⋯⋯⋯⋯⋯433.3.3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与分析⋯⋯⋯⋯⋯⋯⋯⋯⋯⋯⋯⋯⋯⋯⋯⋯⋯⋯..473.4分析与讨论⋯⋯⋯⋯⋯⋯⋯⋯⋯⋯⋯⋯⋯⋯⋯⋯⋯⋯⋯⋯⋯⋯⋯⋯⋯⋯⋯⋯.483.4.1起始冷却温度的影响⋯⋯⋯⋯⋯⋯⋯⋯⋯⋯⋯⋯⋯⋯⋯⋯⋯⋯⋯⋯⋯..493.4.2化学成分的影响⋯⋯⋯⋯⋯⋯⋯⋯⋯⋯⋯⋯⋯⋯⋯⋯⋯⋯⋯⋯⋯⋯⋯..523.4.2.1钢中含碳量的影响⋯⋯⋯⋯⋯⋯⋯⋯⋯⋯⋯⋯⋯⋯⋯⋯⋯⋯⋯⋯523.4.2.2Cr替代Mn的影响⋯⋯

4、⋯⋯⋯⋯⋯⋯⋯⋯⋯⋯⋯⋯⋯⋯⋯⋯⋯⋯54第4章结论⋯⋯⋯⋯⋯⋯⋯⋯⋯⋯⋯⋯⋯⋯⋯⋯⋯⋯⋯⋯⋯⋯⋯⋯55参考文献⋯⋯⋯⋯⋯⋯⋯⋯⋯⋯⋯⋯⋯⋯⋯⋯⋯⋯⋯⋯⋯⋯⋯⋯⋯..56致谢⋯⋯⋯⋯⋯⋯⋯⋯⋯⋯⋯⋯⋯⋯⋯⋯⋯⋯⋯⋯⋯⋯⋯⋯⋯⋯⋯⋯⋯⋯⋯⋯⋯60VI万方数据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1贝氏体相变理论第1章绪论贝氏体具有高的强度和良好的韧性,且其相变过程复杂引起了材料学界的高度重视。到目前为止,就贝氏体相变机制仍存在着切变学说和扩散学说之间的争论。两种学说各有千秋,后者在解释贝氏体相变时更有优势。下面将简单介绍贝氏体相变理

5、论的发展与两种学说的主要内容。1.1.1贝氏体相变早期理论【1】根据初期实验结果,研究者们发现贝氏体相变与马氏体相变有许多共同点,如贝氏体与马氏体均呈现表面浮凸;贝氏体铁素体中也包含过饱和碳。因此,早期理论多倾向于认为贝氏体相变与马氏体相变相似,按切变机制转变。Vilella提出贝氏体相变与马氏体一致,其相变过程是含过饱和碳的贝氏体铁素体片以极快速度优先在基体奥氏体特定晶体学面上形核,并认为铁素体优先在奥氏体晶内形核,在形核、长大过程中均不伴随碳元素长程扩散。随着实验手段的丰富,人们对贝氏体相变认识更为深入。Grenigne

6、r和Troiano在对奥氏体分解产物晶体学研究后,发现同一合金中贝氏体与马氏体的惯习面指数明显不同,认为贝氏体相变机制与马氏体相变类似,但其转变过程有所不同。他们提出贝氏体相变伴随铁素体和渗碳体同时析出,二者竞争长大,铁素体惯习面改变是由于渗碳体析出导致的。需要说明的是,贝氏体铁素体/奥氏体与珠光体/奥氏体间晶粒位向关系明显不同。通过各种成分测试手段表明,贝氏体铁素体形成后其周围奥氏体碳含量增加。Klier和Lyman认为在贝氏体形成之前,过冷奥氏体处于成分不稳定状态,碳会发生上坡扩散,产生贫碳奥氏体和富碳奥氏体。由于碳含量

7、降低,贫碳区Ms点将升高,过冷奥氏体发生马氏体型切变形成贝氏体铁素体。20世纪40年代末,研究者们认识到贝氏体中渗碳体不同于珠光体中渗碳体,前者的置换型元素含量高于母相,而后者的置换型元素含量与母相基本相同。这说明在形成珠光体时,间隙型元素与置换型元素均能够充分扩散与再分配,而在贝氏体相变时,仅间隙型元素可充分扩散与再分配。据此,Hultgren考虑到置换溶质原子在相变过程中作用,提出中温贝氏体转变时,不同于无扩散的马氏体相变,间隙型元素可通过扩散实现在新相与母相之间再分配,但置换型元素无法实现充分扩散,难以再分配。该观点实

8、质.1.万方数据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是扩散控制型相变,因此被视为贝氏体扩散长大机制的雏形。需指出,Hultgren模型的出发点仍是切变,并与扩散控制台阶长大模型有本质区别。1.1.2贝氏体相变切变理论到50年代,柯俊和Cottrol等在观察抛光的试样表面时发现,在已相变区与未相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