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施工现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1卷第6期2015年12月SichuanBuildingMaterialsVol.41,No.6December,2015施工现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宋美权(西北大学基建处,陕西西安710069)摘要:在建筑施工中,需要大量的水,用于消防、降尘、冲洗、冲厕、养护等过程中,而雨水收集就是将天降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并经过一定处理后达到符合设计的使用水标准进行利用。目前多数由弃流过滤系统、蓄水系统、净化系统组成。本文以施工现场的雨水收集及利用为研究对象,以某工程为例,研发出一套适用于施工现场的雨水收集及利用技术。
2、并介绍了该系统的技术原理、具体设计和实施流程等。实际应用表明,在施工现场设置完善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最大程度地节约水资源,适应未来资源利用发展方向。关键词:施工现场;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储水系统;雨水利用系统中图分类号:TV213.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4011(2015)06-0279-02DOI:10.3969/j.issn.1672-4011.2015.06.1431工程概况某工程总建筑面积21.7万m2,由塔楼和裙楼组合而成,地下均为3层,地上塔楼46层,建筑面积12.3万m2,建筑高度217
3、.3m;裙楼5层,建筑面积9.4万m2,建筑高度23.5m。施工现场设置场区内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将路面、屋面、基坑降水通过回收系统用于夏季屋面降温、混凝土养护、场区路面除尘、车辆冲洗、卫生间冲水等,降低能耗节约水资源,实现绿色施工目的。2技术原理2.1雨水收集系统通过临时设施屋面雨水系统、地面雨水系统、基坑降排水系统进行雨水收集,就近汇集至储水系统中(见图1)。温装置、混凝土养护装置、利用雨水进行卫生间冲洗装置等。雨水利用装置总体设计思路:配备雨水收集池或直接利用附近的雨水井,井池中放置水泵,现场施工用水时,将
4、收集的雨水通过水泵、输水管线接至利用系统中。3实施条件及设计思路1)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完成报审报批。2)室外总体图纸设计出图,并经会审。3)配备雨水收集池或直接利用附近雨水井,井池中设水泵,通过管线接至用水点。4设计与实施4.1雨水汇集中心设计和确定1)根据设计规范及当地气象资料、现场雨水收集面积计算出雨水收集量,确定雨水收集池体积、用水系统。2)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最佳雨水汇集中心,有条件的施工场地可利用化粪池作为雨水汇集中心。4.2路面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1)硬化临时道路或临时硬化广场,根据给排水设计规范,确定雨水收
5、集口或雨水收集明沟。2)雨水收集口或雨水收集明沟,要求布局合理经济。该工程临时道路设置排水沟,辅设在道路两旁,路面地表水汇至排水沟,在排水沟汇入雨水管网前,加设粗沉淀坑和过滤装置以防止堵塞;临时硬化广场采用雨水收集口,在收集口采取粗过滤及沉淀坑,通过管网汇入雨水系统。排水沟400mm×400mm,地板采用C10混凝土50mm厚,2‰坡度,坡向出水口,沟壁采用MU10黏土实心砖M5水泥砂浆砌筑,抹20mm厚1∶2.5防水砂浆,排水沟上覆临时截污篦子。收集系统储存系统利用系统4.3屋面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1)屋面雨
6、水收集线路:屋面雨水→天沟→雨水管→集水管→雨水收集池。收集系统通过天沟、雨水管、集水管收集临时设施屋面雨水系统通过雨水口、排水沟汇水地面雨水系统基坑降水、排水系统利用水泵新建工程的雨排水系统储存雨水施工现场降尘掩护混凝土车辆冲洗屋面淋水降温消防用水等2)利用正式雨水管网系统,将屋面雨水引至室外临时就近排至附近雨水井或排水沟图1雨水收集系统2.2雨水储存系统当前,施工现场储存雨水的方法一般是配备一套输水管和蓄水池。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缺点,那就是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多。而本工程在储存雨水的创新之处是:先行施工室外雨排水
7、管网,并对排放口临时封堵,这样把一个个分散的雨水井及井之间的管线变成一个统一的储水系统。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不必另配输水管和蓄水池,降低了储水系统的投入费用。2.3雨水利用系统设计若干个简单易制的雨水利用装置———屋面淋水降作者简介:宋美权(1965-)女,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方面工作。雨水系统加以利用。4.4前期基坑降水再利用系统对前期基础施工阶段,有深基坑设置降水施工措施的,将抽取的地下水排入雨水回收系统加以收集利用。4.5施工调试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对施工过程中管道试压、冲洗用水进行收集至雨水收集系
8、统加以利用。5雨水利用系统1)施工现场道路清洗、场区降尘用水。2)混凝土结构养护、卫生间清洗、砌体材料喷淋浇水。3)楼板养护将临时雨水收集池内水泵送至各层,供楼层养护及施工用水。核心筒剪力墙体混凝土养护,采用液压爬模架体布设喷淋装置,喷头距墙体300mm,水源来自地下临时雨水收集池的雨水。4)施工路面除尘、降尘,利用室外雨水排水管网储存·279·Vol.41,No.6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