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95137
大小:13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30
《恭城历史文化古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恭城历史文化古县 大火难烧江底草,大水难淹高山亭。 瑶家吃尽千般苦,难变创业一片心。 ——瑶家山歌 恭城历史悠久,景色优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俯拾皆是,文化源远流长,以汉族的中原文化与本地瑶族文化互相交融渗透为其特点,文物古迹甚多,古建筑有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孔庙、武庙、周渭祠、湖南会馆,其整体建筑气势恢弘,文化蕴涵丰富。特别是文、武两庙并存一地,相互辉映;湖南会馆、周渭祠携手相邻,彼此烘托,可谓匠心独具。世人有“山水秀美在桂林,古建精华在恭城”之说。 恭城的人文景观主要是“三
2、庙一馆”,即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周渭祠(当地人俗称之为周王庙)和湖南会馆。 县城的太和街,有周渭祠,为纪念宋朝清官、恭城人周渭而建的。明代成化十四年(公元l478年)始建,清代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重修。全祠有戏台、门楼、正殿、后殿和左右厢房,占地1600多平方米。其中门楼是主体建筑,是全祠的精华。它两层屋面之间饰有斗拱,分为坐斗、交互斗、鸳鸯交手斗,以坐斗为基础,交互斗垂直于坐斗,并受坐斗的依托,以“一斗三升’’为一组,门楼共有300组,上下层半拱与下层斗构成一副完美的图案,由干余根坚木为榫,互相衔接吻合,彼此扶持,严谨而有规律,形如蜂房,所以人们又叫“蜜蜂
3、楼”。檐口是绿色寿字纹图案的方形瓦当和瓦滴,重檐歇山,泥塑花饰,花鸟虫鱼,飞走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两层屋的四角,各悬一个大铜铃,在风中悦耳作响,像清官周渭不朽的英灵在歌唱。整个周渭祠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周渭祠精心运用了五层斗拱逐层外挑,危檐叠生,险象万千,造型顺畅,脊饰华美,窗棂精致。有气流自然穿过,可发出呜呜之声,令燕雀不敢在此安家,使门楼免遭虫鸟侵害,实为构思独特之处。周渭祠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在后殿展示的一幅长500余米,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梅山图》。该图有各种人物1000余,生动地再现了千年前瑶民先人耕织渔猎等生产、生活情景及祭祀场景,被称为“国家一绝
4、”。 关于周渭(公元922年——公元999年),字得臣,恭城炉口(今路口)人,深受家乡人民爱戴。死后,被宋朝封为忠佑惠王,为他立庙崇祀,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为恭城人民纪念周王的诞辰日。周渭祠楹联甚多,其中一联为: 茶水毓英才一代勋名留宋史 疏言除弊政千秋遗惠在黎民还有一联赞日: 百代相传周御史 千秋怀念古乡贤 当年桂系军阀统治广西时,曾令省内各地除孔庙、关帝庙外所有其它庙宇统统拆除。恭城纪念周渭的周王庙,也在劫难逃。恭城人民为了保护周渭的神像,将其
5、移驾关帝庙内,故有“迎銮依武圣”之联: 想当年泥马渡康王百代相传周御史 喜此日迎銮依武圣千秋崇拜古乡贤 与周王庙毗邻的另一古建筑是湖南会馆。建于清朝同治11年(公元l872年)。恭城自古是商贾云集之地。来自他乡的商人,常成立商会,以壮大自己的力量。恭城的湖南会馆就由三湘同乡会于清朝同治年间集资兴建而成。至今保存完好的湖南会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恭城在古代商贾如云、货畅其流的场面。 当年,瑶乡恭城有“小梧州”的美誉。 湖南会馆的大门有石刻对联一幅: 客馆可停骖七
6、泽三湘久矣同联梓里 仙都堪得地千秋百世遐哉共镇茶城 从对联上看到,即使是清朝,湖南人仍然习惯把恭城称为茶城。有当地人认为“三湘”仅仅指“湘东、湘西、湘北”,其实这是个误解,湖南人习惯称湖南为“三湘四水”(对联中的“七泽三湘”亦为湖南俗称)所以三湘泛指湖南,而且到广西的湘人恰恰却是湘南人最多。恭城当时的“三湘同乡会”其实就是“湖南同乡会”。在明清两代,恭城有过经济繁荣时期。恭城由于水运交通发达,而古代是以水路为主要交通模式,路通财通,恭城河(古名乐川水、又叫茶江)流至平乐,与桂林的漓江、荔蒲的荔江汇合,称桂江,入珠江水系,(漓江上游的兴安紧挨
7、着渔米之乡的湖南,而珠江三角洲是富庶之地)可至广州乃至港澳,所以许多外乡人到恭城做买卖。同理,古时桂林漓江沿岸的大圩镇、平乐镇、兴坪镇等都是这样繁荣起来的。湘南与桂北紧邻,来去一水之便,湖南人在异地他乡,为了联谊同乡,共谋发展,成立同乡会,于是建立一个公共场所——会馆,方便聚会与公布事宜。几乎同时在恭城建立会馆的还有福建、广东、江西各自的同乡会建立的福建会馆、广东会馆和江西会馆.这些会馆有的豪华气派,有的颇具地方特色,可惜已毁。惟有湖南会馆硕果仅存。 过去,恭城民间流传着民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