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93192
大小:94.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1-30
《广州港务局智能闸口一卡通试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广州港务局智能闸口一卡通试点项目采购需求第一章基本情况一、招标项目简介(一)项目名称:广州港务局智能闸口一卡通试点项目(二)项目编号:GZIT2017-B2-411(三)项目类别:服务类(四)采购预算(最高限价):人民币1395700元。(五)采购内容及需求:1.用途:业务;2.数量:1项;3.采购内容:广州港务局智能闸口一卡通试点项目。二、投标人资格要求(一)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所规定的条件;分公司投标的,必须由具有法人资格的总公司授权。(二)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第二章采购需求第一节
2、项目需求描述一、项目背景(一)采购人机构职能广州港务局由原广州港务局剥离所属企业后与原广州市航务管理局合并而成,是广州市政府确定行使对港政、水路运输行业和广州港航道管理职能的正厅级事业单位,于2004年2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广州港务局作为广州市政府的直属机构,行使对港政、水路运输行业和广州港航道管理职能。广州港务局机关设办公室,政策法规处,规划建设处、科技信息处(合署办公),港务监督管理处,航务监督管理处,航道管理处,计划财务处,安全监督保卫处、武装部(合署办公),政治处(纪委办公室、监察室、机
3、关党委办公室与其合署办公)、老干处共等10个处室。下设海港分局、黄埔分局、内港分局、番禺分局、五和分局、新塘分局共6个处级派出机构。有广州港引航站、广州港通讯调度指挥中心、广州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广州航运交易所、广州港务局港航发展研究中心共5个直属单位。(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广州港港区码头闸口业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车辆备案数据不能共享,需多次重复备案目前,广州港港区运输公司需到各个与其有业务关系的码头公司进行车辆、司机的备案登记,备案登记的信息包括车辆身份信息(包括车牌号、行驶证、拖头、托卡等
4、信息)和司机身份信息(包括司机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等信息),备案的信息和要求基本上一致,但是由于码头企业之间数据不能共享,导致运输公司需要到多个码头企业重复备案登记,一般还会要求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一般为1万元人民币),备案登记有效期一般为1年,过期后需要进行再次登记,给运输公司带来诸多不便,并且也增加了不小的人力物力耗费。二、车辆司机信用记录不能共享,信用管理有待加强目前,虽然很多码头企业已经开展了信用信息记录和应用管理,但是由于其仅仅掌握和登记了与其有过业务关系的运输公司及其车辆、司机的信用情况
5、,对于该运输公司或司机在其他码头企业的不良信用记录并未能实现共享,可能会出现某些运输公司或司机被一家码头企业实施了限制措施,但是在与其他码头企业开展业务时并不会受影响,由此,港区的信用惩戒力度大打折扣,有必要实现这些信用记录的共享,加强港区对运输企业、司机等的信用管理。三、码头闸口建设标准不统一,不利于码头集疏运效率的提高目前,广州港港区码头企业的闸口建设主要包括手工、IC卡、二维码等方式,其中IC卡的方式比较常见,并且IC卡标准不统一,导致每个司机手持多张IC卡,管理和使用起来均很麻烦;手工处理
6、的方式效率较低,影响了整个集疏运效率的提高,二维码的方式是顺应当前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而开发的新技术,还未开展广泛应用。目前,广州港港区闸口建设在设施标准、通闸流程及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不统一,极大地影响了港区码头集疏运效率的提高。一、项目建设要求1、项目建设目标(1)项目总体建设目标:按照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广州港港区建立智能、高效、安全的码头通闸体系,优化集装箱出入闸口相关业务流程,提高广州港港区码头集装箱集疏运效率,
7、降低相关企业运作成本,同时,加强对港区集疏运车辆、司机的监管,促进广州港现代化、国际化港口建设。(2)项目本期建设目标:项目本期建设广州港港区统一的集疏运车辆备案管理系统及统一的信用管理系统,实现港区车辆信息、司机的信用信息等的统一管理和应用共享,简化港区集疏运车辆备案流程,降低码头企业车辆管理成本,加强广州港港区集疏运车辆的监管,为码头闸口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统一身份管理平台。本期项目将选择广州港辖区3个码头公司进行试点实施。2、项目建设原则本项目主要遵循以下建设原则:(1)规范性原则智能闸口应遵循
8、前后端交互接口规范、闸口检验流程和逻辑规范、信息提示规范。涉及与海关等业务系统的数据交互必须遵守数据访问规范,实现安全高效的数据交互。(2)可靠性原则系统从数据采集、检验到反馈,环节多、且涉及其它系统,并且对实时性要求高,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闸口的检验放行。因此要求系统设计具有高可靠性,同时具有安全处理、应急操作等机制,确保系统稳定可用。系统应有较高的容错性,个别前端设备的异常不应影响系统整体的可用性。(3)高效性原则系统数据量大、实时性高,要求各类操作具有高效、快捷的处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