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化学平衡状态》课件(新人教版选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实验中学高二化学备课组26七月2021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可逆反应速率含义与浓度关系V正V逆正反应: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逆反应:从右向左进行的反应。单位时间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单位时间反应物浓度的增加或生成物浓度的减少决定于生成物浓度决定于反应物浓度在同一条件下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同时又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用表示。例:可逆反应的特点:⑴同一条件下正逆反应同时进行⑵可逆反应通常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的转化率不能达到100%,反应体系中得到的总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混合物。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相等时间速率1、定义化学平衡
2、状态,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注意三点前提(适用范围):可逆反应内在本质:v(正)=v(逆)≠0外在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2、化学平衡状态的条件:外界条件不变思考与讨论:动态平衡有哪些特征?特征:1、正逆过程都在同时进行——“逆”2、v(正)≠0,v(逆)≠0——“动”3、v(正)=v(逆)——“等”4、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体系组分不发生变化——“定”5、外界条件变化,平衡将改变——“变”。如何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①速率:v正=v逆(即任何一种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其消
3、耗速率)②各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v正=v逆1、同一物质2、消耗=生成含量保持不变:1、物质的量2、物质的量浓度3、百分含量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气)+3B(气)2C(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B.单位时间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C.单位时间生成B的速率,与生成C的速率相等(数值)D.单位时间生成nmolA,同时生成2nmolCAD在500℃、钒触媒的作用下,某密闭容器中反应2SO2+O22SO3△H<0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标志是()ASO2的消耗速率等于SO3的生成速率BSO2的生成
4、速率等于SO3的生成速率CSO2的消耗速率等于O2消耗速率的2倍DSO3的生成速率等于O2生成速率的2倍BD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2+3H22NH3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AC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P(气)+Q(气)R(气)+S(气),在恒温恒容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P、Q、R、S的浓度不再变化(B)P、Q、R、S的分子数比为1:1:1:1(C)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
5、随时间而变化(D)混合气体的压强(E)气体的平均分子量(F)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G)混合气体的密度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在恒温恒容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P、Q、R、S的浓度不再变化(B)P、Q、R、S的分子数比为1:1:1:1(C)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D)混合气体的压强(E)气体的平均分子量(F)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G)混合气体的密度2P(气)+Q(气)R(气)+S(气)?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A(固)+3B(气)2C(气)+D(气),在恒温恒容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气体的平均分
6、子量(C)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D)混合气体的密度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A(g)+3B(g)2C(g)+D(g),在恒温恒容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气体的平均分子量(C)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D)混合气体的密度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A(g)+3B(g)2C(g)+2D(g),在恒温恒容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B)气体的平均分子量(C)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D)混合气体的密度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A(固)+3B(气)2C(气)+D(气)已达平衡
7、状态的是(其中只有B气体有颜色)()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C.气体的平均分子量D.气体的颜色BCDA(g)+3B(g)2C(g)+D(g)?A(g)+3B(g)2C(g)+2D(g)?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A(气)+3B(气)2C(气)+2D(固)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A,同时生成3amolB③A、B、C的浓度不再变化④A、B、C的百分含量不在变化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⑦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A,同时生成3amolB⑧A、B、C、D的分子数之比为1:
8、3:2:2A.②⑧B.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