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6452
大小:4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20
《德治还是法治?——不可回避的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德治还是法治?——不可回避的选择[专家论坛]李德顺 约9360字 [摘要]德治和法治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概念,从本质上看它们不能并列。能够跟“法治”并列的概念是“人治”。在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并提的时候,首先让人误解的是法治,因为它混淆了”以“和”依“的本质区别,等于把法治又降低到了“以法治国”的水平。同时,“以德治国”也进一步暴露出我们对道德的本质和功能的错误理解。治国的根本原则只能是一个。如果在法治之外再提德治,那么这种德治就只能意味着人治,等于承认和鼓励法外执法。所以我们今后不宜再提以德治国,而要提“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加强道德建设”
2、。 [关键词]德治;法治;人治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6-0003-04 几年前发生了一场争论:中国到底应该搞德治还是法治?德治和法治是不是一只鸟的两个翅膀、一辆车的两个轮子?能不能相互结合?这里不仅涉及到非常深刻的学理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究竟朝哪个方向走。我认为,只是凭着某种感觉和愿望就提出要“以德治国”,是非常不妥的,会让人觉得我们既不懂什么是德治,也不懂什么是法治。后来上面的提法有所改变,即重点强调政治文明和法治,不再强调德治了。但我感到,目前只是在话语上
3、解决了一点问题,而在思想上、实践上,包括体制上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首先要弄清德治和法治的内涵。法治的问题,不仅仅是法学界研究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更是一个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问题。法学研究法本身的系统,而法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等之间的整体关系问题,需要理解历史、理解人、理解社会和文化才能说清楚。所以法治和德治的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哲学问题。 在中国讲德治和法治,不能离开中国的文化背景。“德治”和“法治”两个词在中国早就有,但它是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和道德建设呢?这要从头说起。我们的研究报告指出,在古代中
4、国和传统文化当中,并没有现代法治的概念。中国古代有法、法家,也有法治,但我国古代的法治其实只是“刑治”,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在我国古代,德治有过三种形态:第一种叫“德政”。古代的“德”字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德者,得也”,另一个相当于现在的“道德”。按照前一个含义,德治就是“德政”。最初就是中国社会经过商纣时期的暴政和动乱以后,周朝总结过去的经验,对暴政加以反思,实行“德政”。就是统治者、当权者采取一些宽松的、惠民的政策,让老百姓在动乱的世道之后得到一些休养生息。这是从“德”的第一层含义出来的。 第二种叫“德教”。孔子以后,“得”字逐渐演化为
5、品行、道德的“德”。孔子强调在国家治理、政府管理方面要讲究一点道德,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示教于民”。对老百姓要先“富之”,再“教之”,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社会便长治久安。用现代的观点看,孔子提出“德教”的方式,就是一方面要发展生产,让人们富起来,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化,把统治者倡导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灌输给老百姓。这是“德治”的第二种模式。 “德治”的最后一种模式是“礼教”。到了宋明以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它把儒家的仁义道德不仅仅作为文化思想来提倡,而且直接借助于行政权力,把已经走向末期的儒家道德主义思想用来进行强制和灌输。这种德
6、治模式打着道德的旗帜,灌输一种最腐败僵化的意识形态、非常黑暗腐朽的封建等级纲常观念。后来的现代化思想启蒙首先就是批判封建礼教。鲁迅说的那种“吃人”制度也主要是针对后期礼教。 从德治和法治的历史形态看,它们在中国古代都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封建国家的治理原则是“德主刑辅”。“德主刑辅”体系一个根本的前提和特征,就在于它把德和法都确定为统治者的特权,是他们用来统治老百姓的左右两手。什么时候强调德治,什么时候强调法治,都由统治层说了算,这是“恩威并重,软硬兼施”的统治思路。在这种思路下,无论德治还是法治,都只能是“帝王之具”(韩非语),它的主体都是上层
7、统治者少数人,而不是整个社会,不是人民大众。把德治和法治只看作是一种工具、方法和策略,前提是把人民群众当作治理的对象而不是主体。采用什么和不采用什么手段,始终都以封建帝王为主体来设计,而要达到的目的,即所谓天下太平、长治久安,也都是以他所需要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为标准,并不是一个人民大众自主的开放、进步、和谐的社会状态。 对于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德治和法治概念,我们不能把它们与今天的现实简单等同起来。这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们要有一个历史的分析,特别是主体的分析。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不论是考虑德治还是法治,都要以人民为主体,而不是把人民
8、置于对象这个位置上去思考和论证,这与古代是有本质区别的。而有些人却偏要从古人那里找根据,却正好表现出对德治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