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487
大小:1.03 MB
页数:64页
时间:2017-07-23
《甘肃省成县小川路设计 毕业设计计算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章绪论1.1、工程概况甘肃省成县小川路设计起点位于西关路,终止支旗路,道路全线长2.831.7711km.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科研、卫生、商贸中心。依托县城特殊的地理优势,成县社会经济逐步繁荣,县城规模不断向外扩大;随着道路车流量的逐年增加,已建的几条道路已经不能满足交通量日益增长的需要。交通组织混乱,交通阻塞、道路通行能力低等问题制约着城镇的快速发展。该路就是为了缓解各种压力所设计的。在设计该公路时牢抓规范标准、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其目的是设计出一条符合规范要求的高水平、高质量、低造价、低污染的道路
2、。1.1.1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JTJ061-99);64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7-97);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6-97);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8.道路设
3、计资料集第3部分(路基设计);9.道路施工工程师手册。1.1.2设计标准本次建设项目路段全长2.832km。设计速度40km/h,路基宽度21m,行车道宽为4×3.75m,人行道宽2m。平曲线最小半径为300m,最大半径为600m。全路段共有交叉口六处。表1城市道路工程技术标准表公路等级城市道路车道数四车道设计速度40km/h车道宽度3.75m64路基宽度21m圆曲线半径极限值50m最大纵坡8%最小纵坡0.3%纵坡最小坡长110m凹竖曲线最小半径2000m凸竖曲线最小半径3000m1.2、沿线自然地理概况1.2.1地质概况根据探井
4、揭露和相关地质资料,拟建道路沿线为第四纪冲洪积成因的粉土、圆砾和第三纪砂质页岩。场地地层可分为:1)杂填土:浅黄色,稍湿-湿,松散。成分以粉土为主,次为圆砾、砖块,上部0.2-0.4m为混凝土板。厚0.5-1.8m。2)粉土:浅黄色,湿-很湿,松散-稍密。夹厚5-10cm的中粗砂或中细砂,局部含5-15%的粒径2-7mm的棱角状砾石。厚0.5-1.6m,层面埋深厚度0.0-1.8m。3)圆砾①:杂色,很湿-饱和,稍密-中密壮。粒径2-20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的30-35%,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的35-40%,最大粒径1
5、3-16cm。颗粒呈次棱角壮-亚圆状,分选性差。控制厚度5.8-7.4m,层面埋藏深度0.9-2.4m,zk8埋深较浅。644)淤泥质粉土:灰褐色-黑灰色,饱和,稍密。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略具腐臭味。夹厚5-10cm的粉细砂层,可见腐烂植物根系及蜗牛碎片。局部含5-15%的粒径2-7mm的砾石。控制厚度4.4-6.8m,层面埋藏深度7.9-9.4m。5)圆砾②:杂色,饱和,中密状。粒径2-20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的30-35%,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的35-40%,最大粒径14-17cm。颗粒呈次棱角壮-亚圆状
6、,分选性差。控制厚度3.4-5.1m,zk7较薄。层面埋藏深度13.2-14.9m,zk7较深。6)砂质页岩:砖红色,砂粒结构,块状构造。呈中风化状。本次勘察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1.7m,层面埋藏厚度18.1-18.8m。1.2.2地形、地貌和气候成县地处大陆腹地中纬地带,西秦岭褶皱系之东,地跨两个二级构造单元,一个三级构造单元。南部和北部属冒地槽褶皱带,中部属断陷徽成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主要为中山区,次为丘陵和小面积川坝,西汉水和清泥河流经地区为小面积狭长谷地。全县多年平均降水总量11.6亿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637.0
7、毫米,蒸发量1149.0毫米。受地形地貌影响,各地降水分布颇不均匀,南部之化垭、大坪和北部之黄渚等高山、林区为最多,年降水量可达750~800mm;西南沿西汉水流域之峡谷地最少,仅600mm左右;其他浅山丘陵地区为650~700mm,各地差异不大显著,最多、最少地区之差为25%。64第二章道路设计2.1.道路平面设计2.1.1道路平面设计原则城市道路的平面定线要受到道路网的布局、道路规划红线宽度和沿街已有的建筑物位置等因素的约束。平面线形只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定线的自由度要比公路的小的多。城市道路的平面设计原则如下:(1)道路平
8、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2)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和水文等相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3)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的设置缓和曲线和曲线超高加宽等(一般城市道路平面道路上不设置缓和曲线和超高加宽)(4)道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