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41907
大小:25.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1-29
《孙楠师德师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师”故我在——中国梦视域下师德建设的新维度作者:孙楠摘要:“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时代强音,教师则是中国梦的倾听者、诠释者、实践者和创造者;他有笛卡尔式的反思精神和文化自觉,从而彰显新时期的中国精神;他也有海德格尔般文化自警的自我反思态度,直面过往的是非对错,确认当下的存在;他有文化自信的气象,在开辟中国道路的征程中谋划。关键词:中国梦;师德建设;生活方式;文化自觉“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时代强音,正在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华夏大地,它凝聚了一大批志士仁人,投身到“实干兴邦”的伟大实
2、践和创造中去。这个梦关乎你我他,作为教育工作战线上的一份子,不可能置身事外,相反他是这个“梦”的倾听者、诠释者、实践者和创造者。但是,大学及其精神是教师作为一种“此在”的确认。所以,“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1]”注定是一场“此在”灵魂深处的拷问和“在世”的一种“操心”。因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从来都是一个困惑人类心智的元命题。在生命哲学家尼采那里,“上帝已死”;在结构主义大师福柯那里,“人已死”……!这些时代精神的绝响之声响彻耳畔。时下,尽管知识经济时代已然来临,高等教育
3、更是迎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但可以断言,人们的生活世界并未超越他们,同样的命题也摆在大家面前。因此,如果大家不是“‘师’位素餐”的话,那么“师”的价值意蕴究竟如何?一、常思:“我”“师”为谁大学精神首问“我”“师”为谁?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从说文解字说开。“我”字,其书写形式为:“”,“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頃頓也”。“从‘戈’从‘,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殺字。凡我之属皆从我。徐锴曰:从戈者,取戈自持也。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象形文字国家,文字的造型大多源自日常生活世界,而我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乃是农耕生活,
4、所以“戈”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非常之大,对外可以御敌、捕杀飞禽走兽,对内可以从事农业种植,因而是日常洒扫须臾不可离身的器物。这一点能从现存的一些原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中感知到。但还存在一个疑问就是“”字部首如何解释?根据笔者考证,“”字一定与农业生产存在密切联系,也是中国农耕百姓生活的依靠。它的释义可从“耕”字得到启发,发音(geng),第三声,释义为“犁也从耒并聲,一曰古者井田。而“耕”字可进一步分解为“耒”和“井”,其中“耒”字,意指古代汉族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
5、用以松土,作用类似于犁,说文解字释义为“手耕曲木也,从木推手,古者垂作耒耜,也振民也,凡耒之属皆从耒。就此来看,“”与“耒”存在直接的关联,前者是“禾”字缺少一捺,这一捺的缺失充分说明是遭到某种作用而失去完整性,而能使庄稼受到影响的只能是“耒”(排除自然因素)。所以,综合前面的论述可知“我”可以解释为拿着“戈”并从事禾苗农事生产的这个人,从中能感受它的存在性和动态性。“师”的角色出现,正是生活方式日渐职业化这一生活机理运行的必然结果。相对于现代社会的教师而言,传统社会背景下的教师,不仅仅授业解惑,还扮
6、演着“严父”的角色,对就学者的职业、婚姻、家庭及未来都有话语权,这也就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直到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之手独占中原之后,“师”的内涵吸收了政治元素,于是饱学之士必为仕,富有造诣者必为师,为师之宏愿者必为帝王之师。这样“师”的地位得以政治意识形态的正名。到了现代社会,教师的“神性”和“人性”的传统文化色彩逐渐退,转而以谋求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目标为价值诉求。在知识经济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教师”,更多的时候是与社会地位及其待遇相挂钩,因而“经济人”或“理性人
7、”的认同在现象层面更甚于“文化人”的固有认知,教育被等同于谋求生存的手段,一种异化的价值标准所曝露的是工具理性的泛滥。但是,对教师社会地位、角色和功能的体认,大众较为一致的看法不外乎三尺讲台的教书匠而已,碌碌无为也可安度一身,奋力一搏至多不过评个高级职称。但坦率地说,这些认识都流于片面和感性,缺少理性向度的哲学省思。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作为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先驱,开一时风气之先河,面对过往经验提出必须进行严格的主体性判断,即提出了“我思想,所以我存在”的时代命题,简称“我思故我存在”。都说哲学是
8、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在“我思故我存在”这一命题之中,“我”和“思”是一个整体,这是真理的前提,是真理的“真理”,因而“凡是我们十分明白、十分清楚地设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很显然,这一原则的确立却具有开天辟地的效果。今天,在进行师德建设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可以平移这一真理的逻辑并将其表述为“‘我’‘师’故我在”,这也是成立的。即是说,加强师德建设,“我”是主体,是实施师教活动的主观要件,舍我无他焉;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我”作为教育实践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