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018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

2002—1018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

ID:31930525

大小:76.5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28

2002—1018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_第1页
2002—1018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_第2页
2002—1018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_第3页
2002—1018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_第4页
2002—1018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2—1018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参考答案2002年:《吕氏春秋·异宝》7.【答案】C【解析】A中的“宝”在文中是动词,看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B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D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只有C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8.【答案】A【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古汉语的省略句知识,主语承前省略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现象。B中两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C中三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D

2、中第二句承前省掉的主语是五员。可见B、C、D三组陈述的主语都是一致的。只有A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即楚国,该句宾语是“之”,即五员,第三句实际是承第二句的宾语省掉了主语,也就是说第三句的主语就是第二句的宾语,即五员。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汉语虚词。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B组两句中的“因”都是副词,都作“于是、就”讲。A中“过于荆”的“于”是介词,作“从”讲;“苛政猛于虎也”的“于”也是介词,但用在形容词“猛”之后的“于”作“比”讲。C中“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中的“之”

3、是助词,用在主谓句“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之间,取消该句的独立性。“宋何罪之有”中的“之”也是助词,用来前置宾语“何罪”。D中“知不以利为利矣”的“以”是介词,作“把、拿、用”讲。“以趋于亡”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选文第一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第4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2、3两段分别用孙叔敖和江上丈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①②都是表现孙叔敖“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③主要陈述的是郑

4、主见识的短浅,④写伍员的仓皇逃亡,都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涉。⑤⑥都是对江上丈人无己、无功、无名行为的评价,都是表现江上丈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D项说“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2003年:《三国志》卷十一注11.【答案】B【解析】A项中的“哀”应解释为“为......悲伤”。高中课本第三册(人教版)

5、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哀”也应如此解释。C项中的“识”应解释为“记”,读音为zhi,四声。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中的“汝识之乎”的“识”即为此义。D项中的“乃”,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判断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此义项在高中课本中出现过多次。12.【答案】A【解析】A项中的“具有”在此语句中是两个词,“具”的意义为“皆、都”,“有”的意义与“无”相对,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与此完全不同。B项中的“涕零”的古义为“落泪”,例如:“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诗经》)和“临表涕零”(

6、《出师表》)这两句中的“涕零”。现代汉语的意义与此义同,例如:“感激涕零”中的“涕零”即是“落泪”的意思。C项中的“乡里”的意思是“所居之乡”。在古汉语中还有一个常用义项“同乡”,例如:“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在现代汉语中“乡里”也是这两个义项。D项中的“交游”的意思是“交朋友”,现代汉语中也有此义项,但用得较少。古汉语中还有一个义项是“有交往的朋友”,例如:“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杜甫《遣意》)。13.【答案】C【解析】A项中上句的“而”是表承接关系,连词。下句的“而”是表修饰关系,连词。“子路拱而立”

7、出自《论语》。B项中上句的“其”代“他们(书者)”。下句的“其”代“自己的”,是领属性代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六册(人教版)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C项中的两个“之”均是助词。下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二册(人教版)苏轼《石钟山记》。D项中上句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下句中的“以”可译为“依照、按照”,介词,此句出自高中课本第一册《孟子梁惠王上》(教材中文章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14.【答案】C【解析】A项可依据后一句话的意思推断“就书”的主语是“邴原”。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可推断B项的省略成分也为“邴原

8、”。D项的省略成分是“孙崧”。15.【答案】D【解析】A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感伤而哭泣的原因是幼孤而不得学。B项中句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邴原求学于孙崧的原因是他认为孙崧更适合做自己的老师,更适合自己的追求。C项的表述不合文意。邴原认为孙崧不了解自己的志向追求而误解了自己。D项误解了原文中“当以书相分”和“乃藏书于家而行”两句话中的“书”,在这两句中的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