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24737
大小:249.27 KB
页数:97页
时间:2019-01-27
《唐宋诗选讲 [诗歌词曲歌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唐宋诗选讲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有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他是从远处向近处看,看黄河的上游从碧蓝的天空中蜿蜒而下。王之涣的这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是从近处向远处看,看着黄河逐渐上升,一直高入白云深处。这两句诗都写得很好,具有雄伟的气势。黄河西来,奔走于西北高原之上,从下游望去,用“远上”两字,真是入神。如果用电影的手法来比拟,第一句,诗人是用镜头摄取了远景。到第二句,就收缩了,是近景了,已经不是从平面中摄取景物,而是有鲜明的立体的
2、感觉了。一个很小的城堡,四无依傍,就是征戍的兵士们所生活的环境。它孤独地安插在高山环抱之中。孤城是一片,是很单薄狭小的,而高山却是万仞[rèn]。八尺为仞,折合成两万多米的高山,当然是极度的夸张。以数量与体积很不相称的两件事物,拚凑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这是诗人对文字的巧妙组合的功用。从这些地方,也可以领悟到唐代诗人的善于修辞:黄河白云,颜色是那么互相辉映,一片万仞,数字是那么互相错综,更增加诗句的美感。凉州,接近古代羌[qiāng]族居住的地区。笛子,是羌中的乐器,由羌
3、中传入中国,所以称为“羌笛”。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唐代习惯,送人远行时,折柳枝相赠,表示惜别。现在征人听到笛声吹奏《折杨柳枝》的曲子,不禁从柳枝联想到春天,由此又远远想到家乡,不论渭水河边,或是大江两岸,应该绿柳成荫了。而这里呢,只有大漠风沙,杨柳还没有发芽,看不到春天的任何信息。诗人用“何须”两字把内容更加深化了:羌笛啊,你何必去抱怨杨柳?你应该知道,春风本来是不度过玉门关的,在这玉门关以西的边塞地区,就根本没有春天
4、,哪里来的青青柳色呢?这种决绝的语气,是有所寄托的。本来,我国西北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春天比较迟,草木发芽晚,这是事实。然而并不是根本不见春风。这个春风,是影射,是讽刺,不但是谈的自然现象,而且也包含有政治内容。他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塞外,连春风都不来,谁还关心征戍兵士的死活?你抱怨有什么用呢?王之涣(六八八——七四二)是盛唐著名诗人,可是史籍里对他的记载都很简略。他的诗歌在当时很有名气,可惜保存下来的很少,《全唐诗》里仅有六首。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
5、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guàn]雀楼在唐代的蒲州(今山西永济),是当地名胜。它原先建在蒲州城的西南,黄河中间的一个小岗上,后来这块地方被黄河洪水冲没,人们把楼的匾额移到城角楼上悬桂着,算是保存了一个古迹的名称。不过,这个楼在北宋时代还是存在的,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五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中条,山名),下瞰[kàn]大河。”可见冲没是以后的事了。因为是名胜之地,所以唐代诗人在上面题诗的很多。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鹳雀楼址本来是较高的地势,加上又有三层高楼,登临纵
6、目,自然可以看到较远的景色。前面两句,就是写出所看到的远景。在远远的地方,有青翠横空的中条山,它仿佛是在天边云尽的所在了。由于云遮雾绕,太阳也变成了白色,这时挨着山峰,慢慢地沉下去。楼下边就是滔滔不绝的黄河,奔向东方,一直流入大海,那种汹涌的气势,看不到尽头。这两句写出了楼前高山大河景色的壮观,使人情绪自然感到振奋。空间是无限的。对一个登临者来说,总希望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扩大自己的眼界,于是就产生一种无止境的探求的心理。诗人已经登上了鹳雀楼了,但是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到百里、
7、千里之外,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这个要求凝炼成诗句,就是:“欲穷千里目”;而达到目的的唯一办法,就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说出了在一切不同地点的登楼的人们所共有的心情。“欲穷千里目”,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而“更上一层楼”,又要求自强不息、奋进不止。读者所受到的启示已经不局限于登楼远望,而是被鼓励在人生征途中作不断的攀登。王之涣生活的年代,正是唐帝国繁荣昌盛的顶峰。那种激励向上的时代精神,强烈反映在当时的优秀诗人的作品中。山势如此巍峨,河流如此浩荡,已经够雄奇壮丽了;
8、然而登临者的眼界更宽阔,胸怀更广大。当然,这首诗之所以吸引人,主要靠所表达的思想、意境、气象,但在篇章的剪裁结构上,处理得当,也是作品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整首四句就是两副对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这两个名词相对,两者又都是自然现象,其中又有“白”、“黄”两种色彩上的相对。又有动词“依”和“入”相对,等等。后两句也是如此,比如“千里”与“一层”相对⋯⋯这样就构成了形式上的工整完美。从内容上说,开头两句,就体现了登高望远的开阔境界,把感情融化在写景中,在后面就腾出一半的篇幅,使用笔有了回旋的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