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

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

ID:31922770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27

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的悲剧意识  摘要:悲剧意识作为一种审美概念在西方发展成熟之后,在上个世纪传入中国,它来源于哲学家们最初探索世界的本源以及宇宙的发展规律。悲剧意识就是在这种发展中形成的,也是在人类社会和宇宙自然分裂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但是,悲剧意识这个概念在西方和东方的发展和丰富有着一定的区别。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来看,悲剧意识在“元曲四大悲剧”时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元杂剧《窦娥冤》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就是,强者与弱者的对立,普通百姓对于自己命运的不可把控与无力挽救。  关键词:悲剧意识《窦娥冤》  一、悲剧意识

2、的产生和发展...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每一个哲学家在最初进行思考的时期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在探索这个问题的同时,哲学家们也慢慢地发现了整个宇宙的发展规律:天人分裂。在西方,人们还没有发现宇宙的奥秘之时,在自己的意识和文化里构拟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神的系统。但是人们逐渐地了解世界的本源及宇宙的发展规律后,人和神开始分裂,并且这种分裂在人们的意识中得到了反应,这也可见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悲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古希腊美学家在对古希腊

3、文学、特别是古希腊戏剧作品的理性考察中建立起来的。随着西方文学的发展以及文艺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直至上个世纪传播到中国,并且成为了中国文艺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人类和宇宙分开,文明开化,人们越来越多地能够了解到外界的一切包括自然,人类社会等等都处于人类之外而与自身处于对立的一种关系:人们改造自然,适应社会。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所在,这种矛盾的存在就是悲剧产生的基础,于是人们也就有了悲剧观念。悲剧在人们意识中的反应也会给人们一种对立的感觉和反抗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悲剧精神。  二、中国古代文化中

4、的悲剧意识  中国的文化就建立在这种悲剧意识之上,比如,老子在文中提到了他的“道”,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提出人们在自然宇宙的发展中不去反抗,要顺应自然,他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的力量,从而也就否定了人的悲剧精神。然而在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中,孔子的儒家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比较老子而言,孔子的儒家主张则更为细致,深入到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中各种团体的关系等等。这是人类社会不断纵深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愈其丰富。他主张

5、维护阶级社会中的等级制度,维护皇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还主张克己复礼,每个人都必须顺从权力,放弃自己对主体性的追求,保证统治的稳定和社会的有序。  中国悲剧在元曲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创作出来的时候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而在这些悲剧中不同于西方英雄主义中的英雄与天神的对立和反抗,西方悲剧中多是讲述人神同体的力量者,强者与强者的对抗,而中国古代的悲剧却不是这样地位相对对等的对

6、立关系,这些悲剧戏曲都充满着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也正是因为这种地位低下和这种弱者的身份,才更加深了戏曲本身的悲剧性和悲哀感。  三、《窦娥冤》的悲剧意识表现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之首,他的杂剧成就最大,最著名的就是《窦娥冤》。《窦娥冤》最早见于刘向《说苑?贵德》,故事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她的婆婆怕耽误她的终身幸福就上吊自杀,她的小姑却以为她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于是上告衙门,于公(于定国之

7、父)虽对此有疑议,但“数争不能得”“太守竟杀孝妇。郡枯旱三年。”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在元杂剧中,窦娥三岁丧母,父亲好赌博,欠下沉重的高利贷,七岁之时父亲要进京赶考却没有盘缠,于是把她以二十两银子的价钱抵押给了蔡婆做童养媳。戏剧的一开始就已经说到了窦娥年龄尚小却遭遇诸多不幸。年仅二十却为自己的丈夫服孝三年,成为一个年轻的小寡妇。但是这并不是结局,而是命运的开始,流氓张驴儿想要霸占她,下药给她没成功反而意外地把自己的父亲给害死了。于是张驴儿以“毒死公公”的名义将窦娥告上公堂,窦娥被迫最终

8、走上了公堂,希望在那里能讨个公道,却没有料到结局就是自己被毒打判死刑。在戏剧的第三折的[端正好][滚绣球]这两个曲子中,“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抒发自己内心无力的愤懑和怨恨,并且在临死前发下三桩誓愿来证明和表达自己的清白。  窦娥身上体现出的价值就在于她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明确判断和宁死而坚守真、善、美的人格力量上。也正是因为这与当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