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毕业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毕业论文

ID:319156

大小:84.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07-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毕业论文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毕业论文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毕业论文_第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毕业论文_第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编号:山东艺术学院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指导教师:专业名称:文化产业管理学位级别:学士班级:2010级学号:201007149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摘要:“斗蟋蟀”作为中国古代的博戏文化,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到现在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一些地区将斗蟋蟀传统文化加以利用,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亦或公益性的文化活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阻碍其健康发展的

2、问题。本文针对宁津地区“斗蟋蟀”的发展现状来阐述斗蟋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当地政府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效果,以便论述“斗蟋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实现文化的转型,得到永续发展。关键字:非遗;宁津斗蟋蟀;产业转型;保护;开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3、公约》中的第一章,第二条定义。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一章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社会风俗。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5月8日印发的鲁政字[2013]90号《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宁津斗蟋”已经被批准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斗蟋蟀又称斗蟋,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在明清时期,斗蟋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非常兴盛。宁津斗蟋蟀在2013年被审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民间风俗的种类来申请的。斗蟋蟀是中国古代民间博戏之一。申遗成功意味着保护与合理开发,对于非遗的保护研究者较多,而对于这种以昆虫保护

4、为名的民间风俗的非遗较少。在2013年申遗成功,掀起了一股“斗蟋蟀”之风。“斗蟋蟀”习俗从古至今没有间断,即使在建国时期遭到禁止,也没能阻止其发展。而毫无规制大发展不免产生与社会发展向违背的问题。由于过度利用其资源终会导致市场混乱问题。本文着重阐述这一习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在其申遗成功后应该怎样保护与合理开发,以免导致传承问题以及发展畸形。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一、宁津“斗蟋蟀”习俗简介1、“斗蟋蟀”历史源流“斗蟋蟀”历史十分悠久。在孔子《诗经》中就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

5、月在户,十月蟋蟀如我床。”的诗句。“螽斯”、“沙鸡”都是蚱蜢的一种,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把昆虫的活动与时节联系起来,这是关于蟋蟀的最早记录的诗句。古代开始蓄养蟋蟀最早记录是五代时期王仁裕著的《开元天宝遗事》中的《金笼蟋蟀》:“每至秋时,宫中妇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李跃忠主编,张振华编著:《古代博戏文化踞地斗蟋蟀》[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2页。从记录中可见捉蟋蟀在当时是宫中妇女的爱好,而且首先在宫中兴起,然后平民百姓也都蓄养蟋蟀取乐。而“斗蟋蟀”最早出现在唐代。在宋代顾文荐

6、《负暄杂录》中记载:“禽虫之微,善于格斗。见于书传者,唐明皇生于己酉而好斗鸡,置鸡坊、鸡场,见之《东城老父传》。斗蛩(qiong)亦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其来远矣。”李跃忠主编,张振华编著:《古代博戏文化踞地斗蟋蟀》[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3页。“蛩”意思为蟋蟀,唐朝斗蟋蟀主要集中在皇家贵族,并且把蟋蟀作为宠物蓄养,不惜重金为蟋蟀搭屋建巢,也用很高的价格用此赌博娱乐。南宋宰相贾似道的《促织论》中亦云:“盖自唐帝以来以迄于今,于凡王孙公子,至于庶人,富足豪杰,无不雅爱珍重之”。,到宋朝,无论富

7、人贫民都珍爱蟋蟀,视之如宝。唐代以后,“斗蟋蟀”活动发展开来,宋代出现了专门的著作描写斗蟋蟀。南宋“蟋蟀宰相”贾似道著《促织经》,他虽然“玩物丧国”却编著了专门研究蟋蟀的一部昆虫著作,为以后研究提供蓝本。明朝,斗蟋蟀尤为兴盛,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录:“都人好畜蟋蟀,秋日贮以精瓷盆盂,赌斗角胜,有价值数十金者,为市易之。”李跃忠主编,张振华编著:《古代博戏文化踞地斗蟋蟀》[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16页。可见,明朝就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斗蟋蟀”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宁津“斗蟋蟀”习俗为例的器具及市场,且以金钱押注

8、,发展成为赌场。清朝《明斋小识》记载:“蟋蟀戏由来已久,金盆玉笼,聊寄闲情云尔。至以财帛角胜负,而网利之图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