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与辛亥革命的舆论动员》书评

《近代报刊与辛亥革命的舆论动员》书评

ID:31914549

大小:52.52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1-27

《近代报刊与辛亥革命的舆论动员》书评_第1页
《近代报刊与辛亥革命的舆论动员》书评_第2页
《近代报刊与辛亥革命的舆论动员》书评_第3页
《近代报刊与辛亥革命的舆论动员》书评_第4页
《近代报刊与辛亥革命的舆论动员》书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代报刊与辛亥革命的舆论动员》书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近代报刊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君主立宪到开明专制再到种族革命,近代报刊的政治舆论动员不仅要集中力量批判专制王权,更须对专制王权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文化心理等进行全方位重构。就此而言,在个人与社群、社群与国家等关系重建议题中,报刊舆论发挥何种作用?处于何种立场?舆论动员触及的广度和深度?等等。此类问题既有历史意义,亦对当下中国有借鉴价值。安徽大学王天根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十余年来致力于报刊舆论与近代社会结构、社会关系转型等互动关系的探讨,专著《近代报刊与辛亥革命的舆论动员》(黄山书社2011年版)是其研究成果的

2、一部分,集中展示了王教授研究团队学术探索的思路、价值和问题意识,颇具特色。  《近代报刊与辛亥革命的舆论动员》(以下简称《近代报刊》)以报刊舆论动员与辛亥革命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讨对象,侧重中国社会政治舆论自维新舆论向革命舆论转型的过程中,报刊在重新界定个人、社群、政府、国家等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和功能。与当下学术界动辄上百万字的学术著作相比,三十余万字的《近代报刊》篇幅不算长,却并不影响这部著作的选题价值和研究深度。据笔者了解,该著作在未出版前就被确定为安徽省委宣传部“全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文艺作品”之一(

3、全省共入选25种),可见其选题价值获得充分肯定。  篇章结构上,《近代报刊》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非泛泛而谈,试图在传播史与近代史交叉维度中展开论述。过往报刊史研究和书写结构、思路常受诟病,或是以线性的进化模式分析近代报刊的发展演变,或是以“冲击——反映”的近代革命史模式展示报刊舆论议题的演进。《近代报刊》无论在问题选择,还是分析框架上都有所突破。从纵向的时间维度看,著作围绕辛亥革命前后两大政治舆论主潮——维新舆论、革命舆论,集中展现清末民初政治舆论由维新向革命转型的复杂面向。从横向的空间维度看,著作围绕辛亥革命前后报刊舆论对政治变革的合

4、法性呈现,深入剖析报刊舆论动员所波及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文化心理的广度和深度;具体而言,以社会伦理重建为核心论题,探讨报刊舆论与君臣关系、男女性别关系、家庭关系等社会伦理关系重建的互动关联。  国家、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界定中,救亡图存语境下“学人论政”型报刊理应处在社会立场上,以“公意”代表的身份再现于舆论场域。《近代报刊》上篇“君臣政治与晚清政论报刊政治舆论的转向”,以清末政论性报刊《清议报》、《新民丛报》和《民报》等分析对象。作者认为,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以政论报刊为主要传播渠道,引进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思想,试图重建社会秩序。

5、就《清议报》而言,其政论文本反映了传播主体对国家、民族及政治资源等方面的认知,该报整合民族战争的历史记忆与当下的政治事件,是建构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叙事模式的重要代表。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政治变革路向面临多重选择,所谓“公意”难以形成。清末报刊论争不仅有政治理念层面上的抉择,背后还涉及不同政治利益集团的分歧。《新民丛报》与《民报》的论战及其《民报》内部分裂须置于此语境下解读。王天根教授认为,《民报》与《新民丛报》论争的过程中,实际上一直保持着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激烈论调和以胡汉民为代表的缓和基调同时并存的情况。这从表象上来看,《民报》

6、走的是中庸路径,即在激进与和缓之间的折中,也是两者的协调。但办得颇为出色的《民报》终以内讧的形式间接地导致1908年的暂停。这涉及革命阵营内部老同盟会与原光复会之间的分野。辛亥革命前革命阵营内部已有利益分歧,特别是孙中山与章太炎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这造成了《民报》短暂的停刊好像是革命思想分歧的产物,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民报》的停刊有着更为广阔的政治背景,它关系到世界范围内远东政治格局的变迁。一方面,章太炎主持下的《民报》逐步改变了激进与和缓的折中的路线,益发地偏左。而与此同时,中美、中日、美日关系日益复杂化。日本的均势外交亦是《民报》

7、停刊的重要原委。  社会性别关系是近代伦理秩序重建的重要一环。近代报刊论政语境下的男女平权之表述,既有政治层面的社会动员的考量,也是对西方文明冲击的一种回应和自觉。《近代报刊》中篇“性别政治与清末民初男女平权革命的媒介表述”着力于此。清末救亡图存的特殊语境下出现的中国首批女性报刊和女报人填补了中国报刊史上女性长期“失声”的空缺。这批杰出的女报人通过媒介话语的表述逐步实现自己作为“新”女性的身份认同。但戊戌维新时期女报人大部分是被男性推到社会活动前台的,换句话说,她们从事新闻工作往往是为了“变法图存”的舆论宣传需要,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依附

8、于男性,只不过换了一种更隐晦的方式而已。相对于清末精英女报人圈,民初宽松的舆论环境使得女性报刊与精英女报人群体获得进一步发展。民初女子参政运动前后,以唐群英、张汉英、张昭汉等为代表的精英女报人,通过报刊这一公共言论平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