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 ---精校解析Word版

高考生物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 ---精校解析Word版

ID:31824157

大小:79.3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9

高考生物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 ---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高考生物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 ---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高考生物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 ---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高考生物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 ---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高考生物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 ---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 ---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警示二十一 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失分要记  (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和影响因素①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不要认为DNA也变性失活,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②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突变,而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③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均转化成S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原因是转化受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影响。(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

2、标记误区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方法不同①前者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即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征元素(32P和35S);②后者则采用直接分离法,即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3·2微练41.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3、的是(  )A.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或由于侵染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B.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C.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42.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要加热处理,②要将各提取物分别与R菌混合

4、培养,③转入固体培养基B.①不加热处理,②要将所有提取物与R菌共同培养,③转入液体培养基C.③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只有S或R一种菌落D.③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可能有S、R两种菌落答案精解精析警示二十一 有关“遗传物质的发现实验”41.A 由图可知,细菌的感染率为100%;上清液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说明有20%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32P先增大后保持在30%左右,说明有3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中。若细菌发生裂解,上清液中32P的

5、百分比会上升,不会保持不变,且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所以被侵染的细菌基本上未发生裂解,A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B正确;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C正确;如果培养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所以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D正确。42.D 图中①是分离提纯S菌各组成成分,②是将提取物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③是转入固体培养基中培

6、养,可产生R、S两种菌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