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脑血管痉挛72例临床分析

中医治疗脑血管痉挛72例临床分析

ID:31749341

大小:56.2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7

中医治疗脑血管痉挛72例临床分析_第1页
中医治疗脑血管痉挛72例临床分析_第2页
中医治疗脑血管痉挛72例临床分析_第3页
中医治疗脑血管痉挛72例临床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治疗脑血管痉挛72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治疗脑血管痉挛72例临床分析王进学(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人民医院内科042100)【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418-01【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脑血管痉挛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医中药辨证治疗,42例),对照组(西医对症治疗,30例),疗程30d后评定疗效及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TCD)o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63.33%。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中医中药治疗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值

2、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中医中药辨证施治脑血管痉挛性经颅多普勒检测脑血管痉挛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脑局部血管痉挛,血管内径缩小,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而致脑局部供血不全,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脑血管病变。临床上以头晕,头痛,失眠为主要表现。目前仅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较深入。临床上不明原因的脑血管痉挛也I•分常见。故而探讨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十分重要。我们总结应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42例脑血管痉挛性的患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住院或门诊的脑血管痉挛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中医

3、中药辨证治疗),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15・58岁,平均35.4±6.3岁。对照组30例(西医对症治疗),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5・58岁,平均35.4Splusmn;6.3岁。两组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两组疗程30d后评定疗效及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TCD)o1.2诊断标准依据《实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学》制定[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血流速度超过正常人同支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加「个标准差时,诊断为脑血管痉挛。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内科学》而定[2]。颅脑CT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前经检查,排除高血压病、颈椎病。1.3

4、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基本消失,TCD检测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有所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TCD检测血流速度基本恢复正常。无效:1个疗程后症状无改善,TCD检测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善。1.4治疗方案头痛为主型:多因肝郁化热上绕清窍而生,治疗以舒肝解郁,清热袪风为主。方药丹梔逍遥散加减。柴胡、梔子、丹皮、当归、白芍、白术、葛根、白芷、刺痰藜、茯苓、钩藤、生甘草。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珍珠母;气郁加延胡索、郁金、香附;伴眩晕、呕吐、口苦、心烦易怒的加法半夏、天麻、代赭石;头痛日久不愈者加全蝎、蟆蚣。眩晕为主型:眩晕多因恣食肥甘,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或素体肥胖,

5、痰湿偏盛,痰浊中阻,上蒙清窍,从而发为眩晕,可兼有纳差,腹胀,大便稀澹。治疗以除湿化痰为主兼健脾袪风为辅。方药:法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大枣、钩藤、刺痰藜、菊花;伴有纳差、腹胀者加党参、木香。1.5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2结果两组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63.33%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见下表。3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脑血管痉挛发病率逐年在上升,但大

6、多为轻、中型或症状不典型患者,由于其症状大多数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久治不愈,因而成为临床研究和治疗的难点之一。且多数慢性脑血管痉挛患者的症候群无特异性,多因恼怒、失眠、脑力劳动吋间过长、工作紧张、情绪激动、劳累、饮酒而诱发,或外界长期不良理化因素刺激如噪音、环境污染等因素常使症状加剧。临床容易被误诊误治,致使部分患者精神紧张,思想消极,失去治疗疾病的信心,亦对医务人员及药物产生疑虑。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不任受邪,凡六淫之邪外袭上犯颠顶、精华内痹,皆使经络不畅,郁塞空窍,阻抑清阳火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脑

7、失所养乃作头痛[3]。头为“诸阳之府”,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朝会于高颠,故头统诸阳。脑血管痉挛属于中医所称“头痛”、“夹脑风”、“偏头风”、“眩晕”范畴,与中医“风”、“瘀”有关,“风”、“瘀”阻滞经络,不通则痛,瘀亦致实,瘀亦致虚,虚实相兼。中医认为本病气虚血亏精伤为其本,肝郁痰凝血瘀为其标⑷。各证型常相互夹杂,如气虚与血瘀、气滞与痰阻、血亏与精伤等常同吋存在。因此,在治疗吋紧扌H气虚血亏精伤为其本、肝郁痰凝血瘀为其标这一主要病因病机,掌握各证型致病特点,权衡邪正虚实的程度,方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