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ID:31734521

大小:57.4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7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_第1页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_第2页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_第3页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大庆市中医医院黑龙江大庆163000)【摘要】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与护理的效果,减少患儿的痛苦。方法:对100例患儿采用中药自拟方保留灌肠进行治疗与护理。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满意。【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小儿外感;发热【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321-02小儿发热是儿科常见症状和就诊原因,持续高热不仅影响患儿的健康还可促发小儿高热惊厥进而危及牛命,因此小儿发热给家长带来

2、严重的紧张恐惧情绪,所以及时给与恰当的治疗与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西医治疗,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仍是目前儿科临床广泛使用,虽疗效明显肯定,但是停药后体温易反复,H副作用大。我院儿科2014年1・2月采用中药自拟方进行中药保留灌肠,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儿科收治100例外感发热患儿,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在3-48月之间,平均20.8月,病程在3〜72h之间,平均26h,高热惊厥者4例。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小儿体温正常的标准为肛温:36.5〜37.5°C,腋温:36〜37°C,如若出现腋温比口

3、温低0.2〜0.5°C,肛温比腋温0.5°C左右,腋温超过37.4°C,且体温波动超过1°C以上的情况,可诊断为发热。纳入标准:符合小儿发热诊断标准的患儿排出标准:a.有肛周疾病的如肛裂、肛周炎、内外痔、肛门湿疹的患儿;b.肠梗阻及肠套叠、严重腹胀的患儿。2.治疗方法采用中药自拟方(柴胡、石膏、知母、青蒿、甘草免煎颗粒装,30ML生理盐水溶解)进行中药保留灌肠。灌肠前需要大小便排净,患儿取侧卧姿势,插入深度为7〜10cm,温度为32°C,缓慢注入灌肠液。4护理4.1-般护理外感发热患儿宜卧床休息,热退后适当下床活动。

4、若汗出热退是,宜用温毛巾或干毛巾为患儿擦身,更换衣物,避免受凉。饭后及时为患儿清洁口腔,必要吋可用盐水进行漱洗,以减少患儿并发口腔炎症的发生。饮食以清单为主,多饮水,忌辛辣、油腻厚味食物。4.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寒热、汗出、舌脉及用药后的反应。4.3辩证施护小儿外感发热多为风寒、风热所致。(1)风寒者:室温宜偏暖,汤药宜热服,服药后可给予热饮料,或盖被取暖,以助微汗出。饮食宜热食,忌生冷,可指导患儿服用葱姜粥以达散寒解表之功。高热无汗者不可冷敷。(2)风热者:室内宜通风凉爽,但避免汗出当风,汤药

5、宜凉服,发热口渴者可给予温开水或清凉饮料,补充津液,亦可多食水果,或遵医嘱指导患者给予鲜芦根煎汤代茶饮。4.4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向患儿及家长讲解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灌肠前指导患儿排净大小便,取侧卧姿势,肛管插入深度为7〜10cm,温度为32°C,缓慢注入灌肠液,肛管拔出后用卫生纸擦净肛门口并轻揉片刻,嘱患者及家长药液保留时间为30分钟以上。灌肠后观察患儿的变化,有无哭闹、腹痛、大便等情况,如灌肠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吋,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如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或热

6、盛动风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5•疗效判定①退热效果观察:按统一标准进行评定统计显效:体温于48h内退至正常II不再冋升;有效:体温于48h内降1〜1.5°C;无效:体温于48h内未降。②耐受性观察:观察患儿灌肠后灌肠液保留程度,对灌肠液能够耐受的患儿为完全吸收,不能够耐受的患儿则是部分吸收或完全排出。6.治疗结果显效79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体有效率为94%,其中对灌肠液完全吸收的患儿为76例,部分吸收的患儿为20例,完全排出为4例。7.讨论中医认为小儿发热主要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外界抵抗

7、力弱,容易受外邪侵袭所致。目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内服法及中医外治疗法。其中中医外治疗法如药浴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推拿疗法、针刺放血疗法、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因其简便易行,副作用小,效果良好等优点,应在儿科广泛推广[1],因此中药治疗小儿发热有着广泛的前景。而中药保留灌肠通过直肠吸收,可以达到与口服中药汤剂的相当的疗效,且作用迅速、温和持久,这与直肠吸收快、药物利用度高有关。直肠吸收的药物有一半左右进入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不经门静脉至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免了上消化道的酸碱和酶对药物的影响,也减少了药物在肝脏内的

8、变化,见效快,同吋也降低了副反应,据有关药代动力学分析报告显示,粘膜吸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口服的5〜9倍,峰浓度是口服的3〜10倍,与静脉给药相似,且其最大的特点是能避免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使失活现象减少,更好的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临床上大多数运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治疗小儿发热过程中剂型以汤剂为主,单一且剂量大,患儿耐受性差,易排出,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