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34208
大小:55.8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7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小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小结摘要:在多年的中学信息课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的特性,经过自己的思考与研究,总结出了几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方法分别为:传统讲授法、广播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次教学法、兴趣激励法。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集知识性与操作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升入高等学校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信息技术课教师来说是非常
2、重要的。一、传统讲授传统讲授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作为一种最传统、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于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基础性和常识性内容方面的教学,它不用借助于其他教学设备就能完成教学过程,如教学计算机的软硬件结构、计算机病毒的查杀、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等方面。因为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在以上这些内容方面可能会有些枯燥,学生有时会很难听懂,甚至根本提不起兴致来听课。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艺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应的教学法来完成课堂内容。不
3、能一整节课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生硬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好。二、广播演示教学广播演示教学就是教师利用演示软件在教师主机进行操作,学生在学生机的显示器上就能看到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我校采用的是Media.class软件,此软件为信息技术课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我们教师都受益匪浅。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过程,如画图、Word,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应用软件的各种编辑操作,其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在于''直观
4、”。对于教师的操作,学生一目了然,自己操作起来就很容易了。此外,它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方便教师对学生机的监控。因为计算机教室一般很大,学生的操作一般很难控制,此软件中有屏幕监视功能,对每台学生机都能做到监控,这样学生就很难偷偷“玩”了。另外该软件还有“下发文件”以及“学生演示”“学生作业提交"等功能,很方便教师教学,是一种很适合信息技术课堂的软件。三、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每个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给每节课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操作指南、实际操作、问题总结
5、等几个阶段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任务和作品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该任务的思路、方法以及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操作指南”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新概念,掌握并应用有关的命令和操作;“任务小结”指导学生反思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其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任务驱动教学法特别适合于信息技术课这样实践性强的学科。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任务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6、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四、分层次教学由于学生所处家庭环境以及所在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公办小学毕业的学生以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通常掌握的要好一些,其余的则相对要差一些。有时这种差异会表现得很明显,要想让这种差异不断缩小,而且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始终做到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需求,给他们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让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学得容易
7、,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五、兴趣激励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作欲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自尊感,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使他们熟练地掌握软件的各种操作。适时举行一些应用软件的竞赛活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例如打字比赛,电子报刊制作比赛,网页制作比赛等,甚至举行一些电脑小游戏过关比赛,对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除了不定期举行这样的竞赛活动以外,每一节课还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玩”。当然,“玩”是有前提的,首先要完成教
8、师所布置的上机作业,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特别是对那些学习相对怠慢的同学特别有效。以上是笔者从事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几年来所总结出的适合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经验。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差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地探索和逐步改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适合本学科和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参考文献:[1]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