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33037
大小:70.28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1-17
《中国远古美学探究若干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远古美学探究若干问题摘要: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国远古美学问题的探讨有渐趋复苏之势,这使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有了重新订正的必要:首先是中国美学的远古发端问题,其次是美与中国史前文明的共生关系以及审美共同体的形成。以此为背景,中国社会早期的天下观为远古美学勾勒出了初始范型,原始农耕文明确立的人地关系为其提供了本质规定,器物纹饰强烈的视觉表现意图则意味着美的呈现在当时具备了自觉性。对于这一独特历史时段的美学考察,单纯依靠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的互参互证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哲学对材料使用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为美的演进史建立逻辑秩序。关键词:美学研究;远古美学
2、;多元一体;三重证据法中图分类号:B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6-0045-08收稿日期:2011-03-18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9)作者简介:刘成纪,男,河南虞城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中心研究员,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美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国美学史发端问题的探讨有渐趋复苏之势。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在2009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4个美学类项目中,有两个几乎是同名同题的,即陈望衡的《中华史前期审美意识研究》和朱志荣的《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研究》
3、。此后,相关的研究成果虽然有待陆续出现,但围绕此一问题的论争已显现端倪。像在2012年5月教育部“马工程”《中国美学史》教材的审稿会上,与会专家争议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界定远古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中的地位和性质。正是因此,在理论和史实上对这一时期的美学问题进行澄清,可能对未来若干年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中国现代美学自王国维始,以西方美学为参照,建构属于中国美学自身的历史,一直是历代学人的使命。但是,就中国美学史研究而言,它面对的第一等重大问题,并不仅是将中国美学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对其源流做出清晰判断。也就是说,不解决中国美学的历史起点问题,整部
4、美学史就不可能系统和完整。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一起点被设定在魏晋时期,如宗白华曾在1963年讲:“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晋六朝这一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因此过去对于美学史的研究,往往就从这个时代开始,而对于先秦和汉代的美学思想几乎很少接触”。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李泽厚在1981年出版了他的《美的历程》,一下子把中国美学的起点提到了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早期,将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视为原始初民审美意识的萌芽。但是,稍晚出现的美学史著作,如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并没有采信这种判断。叶朗开篇即讲老子的美学,这显然是将中国美学史的上限定在了春
5、秋。叶朗认为:"美学就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按照这种看法,美学史也就成了关于美的思想史或范畴史。春秋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和范畴的成型时期,据此将远古夏商西周逐出美学史的范围,也自有其理论的合理性。魏晋、春秋、史前基本上代表了现代以来学界对于中国美学史起点的判断。其中,“魏晋起点论”由于拦腰斩掉了半部中国史,今天基本已被弃用。比较言之,“春秋起点论”有助于维护中国美学史的哲学品格和作为信史的严肃性,但它对史前考古器物显现的审美意识视而不见,显然也存在重大缺憾。在这种背景下,将美学史的上限尽量往中国历史的史前时期延伸,就成为目前学界的主流做法。这也是“史前
6、审美意识研究”引起高度重视的原因。但是,就这一时期美学研究所依托文献的可信度、考古资料表意的明晰性和地域局限性来讲,这种定位面临的困难可能比此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巨大,与此相关的许多问题亦亟待予以辨析和廓清。下面尝试论之。一、美学发端:绝对远古与相对远古远古至夏商西周,是中国从史前文明向正史文明转渡的时期,也是中国美学在隼路蓝缕之间逐渐形成的时期。就目前学界对中国远古时期审美状况所能达到的认知水平看,人们一般认为,中国审美意识的发端,最早可以上溯到距今20000年左右的山顶洞人,证据就是其遗址中出土了钻孔的兽牙、海蜡壳、小石珠、石坠等人体装饰物。装饰物
7、的出现说明,人的着装不仅是为了保暖、遮羞、蔽体等实用目的,而且有了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审美需要。同时,按照现代考古学的划分方式,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晚期,即其文明处于从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的过渡时期。但从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器物形制看,它已使用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器物作为生产工具,其表面是否光滑,并不会对其实用功能产生影响,这就意味着将其外观打磨得光滑规整,明显是要在实用之外兼顾到器具的手感和好看。从山顶洞人的器具特性不难看出,这个部落不仅通过装饰品实现对自身的美化,而且也表现出通过美化日常用具来美化生活的意向。也就是说,美作为从实用逐渐向精神飘离的价值选择,
8、自此开始对中国远古先人的自我评价和生活态度形成影响。而依附于美的历史的中国美学史,自此也就有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