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95207
大小:55.5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7
《债务金融论文范文-谈谈我国金融债务风险的形成及策略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债务金融论文范文:谈谈我国金融债务风险的形成及策略论文我国金融债务风险的形成及策略论文摘要:我国的金融债务风险显著增大,并且未来的潜在风险更加严重。由于地方政府自身的债务规模的不断增大,这种风险会直接的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与政府自身运转的稳定性。因此,极其有必要对我国的金融债务风险进行研究,提出化解与防范这些的策略,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金融;债务;风险;策略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一)国内银行相关债务风险增长显著国内经济发展泡沫的产生会导致投资者的盲目性投资更加严重,而盲目性的投资则会产生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随着有些投资者的失败,其对于银行的信贷承诺也必定无法实现,无法按时
2、还贷,这将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受到巨大的威胁。此前,虽然我国依靠政策多次对国内的商业银行进行不良资产的调整与清算,但是无论是现有的还是现在的不良资产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此理由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商业银行的信贷主要面对的是政府与投机性的贷款,这其中,投资性的贷款则包含了房贷与开发性贷款,这两方面的贷款总量是超级巨大的。如表1所示,而对于政府来说,目前的预算体制以及政府的负债程度已经完全超出了其自身的可承受范围,这个结果就是,地方政府的负债逐步增加,但是,依靠政策的支撑,即使其出现了债务的违约,银行仍然需要对英进行服务,此方面来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必定会大幅度增加。而另一方
3、面来说,国内的投资渠道极其狭窄,投资者对于房地产等投机性的投资渠道是趋之若鹫的,这回导致楼市泡沫的不断增大。虽然不断有相关的部门辟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楼市的的确确存在着现实的泡沫,并且,这个泡沫还在被不断地做大,同时,这个泡沫是必定会被打破的。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个泡沫的破碎会导致最终的接盘者的巨大损失,甚至倾家荡产,不可忽视的是,这部分资金极有可能是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而获取的。结果可想而知的是,商业银行也必将会受到巨大的牵连,甚至,这种破坏是致命的。(二)国内的金融债务风险具备隐性与潜在性国内的债务风险具有隐性,并且这种债务的规模是十分巨大的。我国的金融债务相对于世界上
4、的其他国家来说,其透明度以及规范度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政策性的信贷则会有更多的非经营性规则。对于地方债来说,地方方面并不需要严格的按照还款期限进行限期偿还,虽然这些地方性债务有一定程度上的政府担保,但是这并不是完整健康的信贷模式。而随着我国人民币的不断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现象,我国的国内债务压力则会发生双重的增长,这会给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严重的破坏。并且,这种破换就目前的程度来说,其仍然是隐性的。一方面楼市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不可预料性,楼市对于我国金融债务的影响与比例是非常庞大的。而这种潜在的楼市风险与已经出现的楼市泡沫这给予了国内金融市场一颗定时炸弹。这颗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而
5、一旦国内的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的金融市场极有可能受到致命的损失与破坏。如表2所示,其为2009年地方政府的债务依存度,从中可以看岀,地方对于债务的需求在2009年就C经处在较高的水平,而经过了4年伴随着楼市的增长,地方债务的规模与总体依存度也会显著的增加。如表3所示,我国地方债务相比于2009年有着巨大的增长,同时更加严重的理由是债务的累积性增长,预计债务量突破7万亿。二、防范策略(一)清查存量债务分类化解组织大规模的全国地方政府债务清查,按照直接显性、直接隐性、或有显性和或有隐性的债务分类策略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分类登记,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的总量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各级地方政府对直
6、接显性债务,应根据债务的数量和期限,制定中长期偿还计划,并建立相应的偿债基金;对直接隐性债务,应预测未来各年度的支出缺口,制定弥补支出缺口计划。(二)完善建立风险预警与制约机制强化经济、社会利益主体的风险自我约束。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微观事务的过多干预,充分发挥产权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利益主体责、权、利相统一,强化利益主体的风险白我约束,形成分散、化解经济、社会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建立并且完善金融风险预警与制约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在债务危机爆发之前进行有效的预警。目前,在发达国家之中,普遍设立了对于金融债务的监管机构,我国虽然也有设立此种机构
7、,但是其职权范围、相关配套法律以及监管的严密程度仍谈有待于提升。所以必须加强监管,从源头对债务风险进行可制约化管理,达到化解债务危机的目的。(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参考文献[1]张宏安•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史考[J]・财政研究.2011(10)[2]刘煜辉,张樺成•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分析[J]・银行家.2010(06)[3]FredBlock,PeterEvans,杨莉•国家与经济[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