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和其诊断和矫正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和其诊断和矫正

ID:31692052

大小:74.7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1-17

上传者:U-991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和其诊断和矫正_第1页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和其诊断和矫正_第2页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和其诊断和矫正_第3页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和其诊断和矫正_第4页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和其诊断和矫正_第5页
资源描述: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和其诊断和矫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和其诊断和矫正摘要: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存在诸多被曲解或误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人为割裂、教学内容生活化缺乏、教学形式与方法背离、教学预设与生成脱节和教学伦理被遮蔽。要在实践中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促成体育教师课程意识的回归。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包括:将关注学生主体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目标,使它们成为学生发展的基石;把生活引进体育课堂,将体育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让体育教学走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误区,使主动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让体育教学在预设与生成的互动共生中焕发生命活力;将体育教学伦理渗透到体育课堂之中,使学生人格与智慧同构共生。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意识;课程意识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3-0069-06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施有效性体育学习的过程[1]。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体育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利用各种手段成功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技能得以提高和获得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实现既定的体育教学目标。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堂教学发生很大改变,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围绕" 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不断追求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于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素质及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获得锻炼收益。然而,由于部分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存在误读,导致了许多体育课教学出现形式化和低效化的现象。对此,必须加以矫正,以促使体育教师课程意识的回归,真正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1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1.1三维体育教学目标的割裂体育教学三维目标是学校体育对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有效落实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体育教学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当前,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有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往往十分关注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对体育知识与技能反而重视不够。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体育教师生怕被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出花样。如此设置体育教学目标,其实是对学校体育教学三维教学目标的一种曲解。而实际上,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学生体育知识技能 掌握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实质是将体育教学目标局限于体育技术技能和知识传授上,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冷落和忽视,从根本上阻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1.2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缺乏把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紧密结合,使体育教学为学生的成长乃至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好服务,成为当前课改形式下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热点[3]。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在新课改的指引下,体育课堂教学要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创设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置于生活情景的氛围中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实施体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体育课堂学习的有效性。长期以来体育课教学受竞技运动和“封闭式”课程管理的影响,缺乏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体育服务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4]。为了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体育教师在体育知 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要把体育知识、体育场景延伸和迁移到日常生活情境中,彰显体育与生活相联系的情结,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这些教学内容,学生就会对体育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求知欲,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动作技能、原理等。体育教师要做到所选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并用创设生活场景、游戏活动、竞赛表演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1.3体育教学形式与方法背离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目前在“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有不少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方法的问题,片面强调学生的“动”与"乐”,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是,在这种形式化“动”与“乐”的背后,却暴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究其原因,就是体育课堂教学缺失自主、探究、合作活动的灵魂。具体表现,一是探究有形无实。体育课程教学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5]。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究、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学生只能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和步骤,易导致探究学习的形式化和机械化,致使体育课堂教学低效化。二是“自主”变“自流”。体育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 主体地位。然而多数体育课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体育教师失去了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三是合作不落实。体育合作学习是体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6]。调查发现不少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追求的是外表的形式,更多地将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演变成了对体育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追求,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合作学习成了学生的“避风港”,成了体育教师的“课中休息”。1.4体育教学中预设与生成脱节体育课程强调体育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师只有不拘泥于预设并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真正达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7]。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恰当服从于学生身心发展。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教学过程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彼此脱节,其冲突表现在“预设过度”与“生成过度上”。体育课堂教学强调预设,强调严格按教案上课,这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的系统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预设过度”会使体育教学过程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运动乐趣和兴趣,使师生的活力在体育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教学的体育课堂。体育教学课堂空间的广阔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运动性和运动技能学习的复杂性等因素,使得体育教学过程具有非线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就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我们调查发现一些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过 程存在“生成过度”,过分追求过程动态生成,把握不住生成的度和量就会影响预设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体育教学计划的落实,同样会造成体育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1.5体育教学伦理被遮蔽体育教学伦理主要指在体育教学这一特定活动中,体育教师所需要遵循的伦理规范及相应的道德准则。体育教学伦理不仅影响着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促使体育教师加强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伦理学审视,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遵循伦理准则的教学行为。体育教学中人际交往的频繁性、身体活动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的多维性等特征使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注定成为一个伦理在场的过程[8]。然而由于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被边缘化状况,这就意味着体育教学的伦理性常处于被遮蔽状态。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在呈现科学化的同时,表现出教学程式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以及学科中心主义。包括学生和教师在内的“人”的价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消失了,有些体育教师只管运动技术的教学,而忽略了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内心世界的学生的存在。“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则是对体育教学过程中“人”的消失的最好描述。其次,体育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广泛存在,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参与运动体验机会与结果的不平等、师生互动交流的不公平和体育教学中实施不分层次教学等,如课堂教学中有些体育教师总是喜欢过分青睐 体育尖子生,而忽略了所谓的“体育差生”等。再者,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行为和职业道德上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学中专断独行无视学生的权利与自尊,频繁体罚学生和对学生粗暴训斥或极端化取悅等。总之,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认同于体育教学伦理的发展,体育教学伦理的缺失使体育课堂丧失了和谐与欢乐的本性。2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诊断2.1体育教学目标片面追求体育达标和体质监测以往将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的传授上,注重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传承及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当然,我们需要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培养技能,但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这一价值尺度。“为体质监测而教、为体育达标而学"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宗旨,即以体育达标率为手段来评价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教师的业绩,衡量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志主要是看“学生体质是否增强”,其指导思想是功利主义的。虽然体育达标率高是“为体质监测而教、为体育达标而学”的主观诉求,但绝不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而教、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学”必然结果。相反,体育达标率髙不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而教、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学”刻意追求,却是“为体质监测而教、为体育达标而学”的当然结果。毛振明指出:有些学校放弃了篮球、体操和武术,专门为了通过达标而设置体育课,这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校体育教学的达标模式限制了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验,也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容易导致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2.2把体育教材的内容等同于体育教学的内容体育课程改革倡导体育教师'‘用教材”教会学生获取必要 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必须重组与积极建构。体育教学内容不只是体育教材上限定的某些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应是灵活、可选择的,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问题,即从“学科教材”到“生活教材”的过渡问题。体育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就越能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9]。因此,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把握应做到对体育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实现体育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对接。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未将体育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建立联系,实践表明远离“生活情景”体育教学活动不能唤起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和情感。其原因一是体育教师无视学生生活中蕴藏着的体育教育资源,不能较好地将生活中的体育教育资源与体育教材内容融通起来;二是漠视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不能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现实生活需要,使其成为引领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的重要元素;三是缺乏对学生今后体育生活的塑造,体育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这种脱离学生生活世界和生命需求的体育课堂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2.3体育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教师角色的隐退体育课堂教学积极倡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体育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思想,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10]o 一是不能将体育教学活动简化为学生“乐”起来。让学生“乐”起来决不是那种“学生想干什么就让干什么”。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快乐是在教师的悉心指导和组织下获得的,它包括获得体育知识的满足感,运动技能提高的喜悦感,运动过后的轻松愉悦感,以及参加运动时体验良好氛围的舒适感等等。二是不能将体育教学活动简化为学生“动”起来。'‘动”是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特点,要使“动”达到良好的效果,除遵循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运动规律外,应建立在“乐”而为“动”的互相关联基础上。“动”应该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方能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体质。三是不能将体育教学活动简化为体育教师角色的隐退。体育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的指导策略就是将学生“放和学”,放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序、有法、有规的放,在放的过程中应注意实效性,避免盲目性,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2.4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和创造性缺失把体育教学当成工厂流水线,隐喻着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可重复、可测量和可还原的技术,直接否定其创造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这样的隐喻中,机械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成为师生之间关系的纽带。其次是强调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动态性而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封闭性与计划性,使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信马由缰。比喻体育教师劳动是一种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的劳动,否定其目的性、计划性和效率,体育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体育教学过程误读的原因:首先是观念模糊。体育课程改革倡导生成性教学,要 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体育教学,这对改革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那种片面强调“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或取代必要“预设”的做法是思维的新误区。其次,操作上严重失控。有些体育教师不善于捕捉、判断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不能把各种有探究价值的信息纳入体育教学过程,有效地激发和诱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第三,关系处理不当。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11]。有些体育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预设在内,对课堂出现意外的生成缺乏心理准备和必要的教学智慧,往往拘泥于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工夫,才能更好解决生成的问题。2.5体育教学功能被工具理性所牵制“目的-手段”合理性广泛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引发非理性: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12]o体育教学非理性化的直接后果,在于使体育教学变成一种外在于教师和学生理性的活动,而不是原本意义上理智的探险或游戏。体育教学活动不仅是身体认知的活动,人的情感、人格等必须参与其中,其本身是一种理性的探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只有借助于理性去理解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才能使体育教学逐步走向理性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志是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智慧提升的统一。现代学校关注学生的人格培育,强调教学的伦理性。教学的伦理性是以“实践理性”为基础的。教学伦理的标准是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善良意志”,即 “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13]o体育教育本身是关于人的活动。人是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和工具。在“运动技能专业化”价值取向和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当前的体育教学的功能仅局限于工具理性的追求、目的和价值缺失,其目的不是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情感体验,而是为了掌握和表现运动技术,把运动技术作为对象和目的,人的身体只是工具。3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矫正3.1让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核心,只有达成教学目标的体育课教学才能称得上是有效体育教学,这也是体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讲,以动作、技能、知识及技战术传授为目的的体育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运动乐趣的体验,原本应该丰富、生动、愉悦的体育课变成了单调的体育劳动,显得枯燥无味,这样的体育教学,就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使学生运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感受到体育运动给身心带来的益处。新体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必须实现从注重以运动技术传授为目标取向到以关注学习主体发展为目标取向的转变。当前体育教学目标定位应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有机联系起来,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情景导入、合作探究、小组评价等方法,促进体育教学中的五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把生活引进体育课堂教学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师过分地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学内容在更多的时候脱离了生活实际。这种过分注重体育学科知识、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致使课堂教学氛围不活跃,学生的体育活动基本是简单的服从和机械的练习,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没有得到提高,最终导致学生越学越没灵气和活力。随着新体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推进,让体育回归生活,让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正在成为当前课改形式下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体育教学生活化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体育服务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14]。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体育资源,把体育教学和社会生活及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无处不在,运动无比精彩,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体育的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生活体育。3.3使主动参与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当下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逐步转变教育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确立以学生的自主、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来达到体育教学目标,并加以实施。但也有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完全以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上课随心所欲,想怎么上就怎么上,造成学生过度的自由活动。这种体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偏离,反映了体育教师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认识的片面与盲从。 要走出体育教学活动的误区,必须从根本上去认识它,从本质上去理解它。为此,一是要营造积极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内在需要。体育教师若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置身于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之中,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就能引发学生内在的体育需要。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完成从“苦学”到“乐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二是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突出体育教学目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个体差异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要服务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要以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确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来主动探究学习,克服体育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的费时低效现象。三是着力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体育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师要从体育教学过程的命令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成绩的评定者,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3.4让体育教学在预设与生成中充满活力预设与生成是促进有效体育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经历这样的事:有时候课前备课很充分,可是上起来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偶发事件而上砸了,有时候又顺着学生的“劲”因势利导,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把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呢? 首先,应辨证地理解体育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体育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是为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行为准备,生成是构建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活动过程。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一切尽在“体育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一味追求漫无边际的生成,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其次,要以预设为基础,提髙生成的质量和水平。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动态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15]。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善于在预设中寻找、发现富有弹性和个性表现的体育教学环节或方式,力争因为预设的充分而使生成更加精彩。再次,要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体育课教学中必须实现生成的过程,比如体验式体育学习过程、偶发式体育学习过程等。当然,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体育学习目标、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能力的培养有某种内在联系,这样才能使生成成为体育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力的“亮点”,而不至于变成“散乱的活跃”。最后,在关注体育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同时,体育教学评价理念的转变及调适也极为重要。如何改变原来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及评价形式,如何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与评价体育教学的生成性,是促进体育教师创造性组织体育课堂教学、创造性处理体育课生成性问题的有力保障。3.5使学生人格与智慧同构共生体育教学伦理主要是指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 在现实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侮辱和恶意体罚的行为就不能称之为“教学”行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方面存在诸多伦理问题,表现为学生没有被平等的对待,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有失公平性和正义性等。为此,要让体育教学伦理融入课堂之中,体育教学不仅要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首先要建立一种动力机制,让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当做体育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有效的体育课堂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用科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指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其次要关怀生命。以生命为本、直面人的生命、关怀人的生命,是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对体育回归教育本义的一次呼唤[16]。体育教师应借助体育教学活动唤醒生命意识,理解生命过程,构筑学生生命自保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让体育教学呈现出生命的气息。再次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的体育课堂教学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同等的重视。让每个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精神都得到有效地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教学的美感,切身感受到体育教学的快乐,这样的体育课堂才是有效的。最后,帮助学生认同体育教学伦理。让学生用情去感悟,用心去感悟,进入情境中去感悟。为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体育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和 巧妙利用体育教学活动特有的有利因素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张吾龙,郝志凤.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114-115.[2]谢卓锋•论体育教学目标有效性特征[J].体育教学,2011(4):11-12.[3]马卫平.体育与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27.[4]焦健玮,李蕊.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09(7):122-123.[5]万茹,莫磊.体育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教学法[J].体育学刊,2008,15(8):64-67.[6]祝芳,吴锐.体育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三点思考[J1.中国学校体育,2011(5):37.[7]赵超君.预设还是生成一一寻求体育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统一[J].中国学校体育,2007(8):32-33.[8]李传奇,周兵.学校体育的伦理审视[J].体育学刊,2009,16(12):49-52.[9]刘昕.“体育教学生活化”辨析一一兼论体育教学 的实用性与适用性[J].中国学校体育,2009(8):24-25.[1]胡大威,邢大伟.自主、合作、探究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109-110.[2]刘真美.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一种实地评估方法[J].当代教育科学,2011,28(8):33-35.[3]耿永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7(4):27-28.[4]胡斌武.课堂教学伦理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5]包佶.体育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袁瑞堂,袁高堂.体育教学新理念的追寻与实践本真的理性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0(4):20-21.[7]王羽.体育教学世界的生命回归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